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林玉成专利>正文

坐卧两用折叠床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126 阅读:294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坐卧两用折叠床,包括有:三组底部;两组床骨架,包括双前、后骨架;两组定位杆与支撑杆,系分别设于后床骨架;一床面,以整张韧质材料缝制成,穿置于床骨架外侧;三个__形盖,衔接底架,且一端呈固定结合,一端呈枢结状,顶面组合一固定件;两个接头,为U形体,枢接双前、后床骨架;借助上述诸构件之组合,当固定件呈近水平状态,使底架与__形盖固定结合;若固定件呈近垂直状态,即可折叠床面;支撑杆可视需要配合滑移,选择定位杆上适当之孔位,以调整床面之仰角。(*该技术在2008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折叠床,特别是涉及野外使用的坐卧两用折叠床。野外休闲时,使用类似海滩椅之躺椅,由于该等椅具缺乏可收摺之设计,其体积大、占空间,导致携带不便,且常因地形摆放不稳。为解决该缺点,有改进的代用品推出,即一借躺卧用之简易弹簧床,使其携带之体积减至最小,有较大的便利性,然而使用时,仍有缺点存在1.由于外出旅游较佳的休闲姿势是斜靠状态,使背部上仰一角度,供阅读书报或观赏风景,而常用品用于平躺姿势,缺乏野外最佳使用效果。2.常用品有撑架与弹性元件等之设计,可保持床面平整不变形,然而撑架本身是刚性体,无随地形伸缩之可能,因而不能用于野外不平的地面;若该撑杆本身亦具弹性,则无法承受人体之重力而弯曲变形。3.该常用品基架两端的弹性元件,有相当的拉力,组装时先将弹性元件固定,在撑杆固定时,须大力拉开床面与基架受弹性元件限制之间距,同时固接撑杆,此一作动,若由一人单独进行,将甚为困难,且其设计有六支撑点,组装工作费时费力。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设计一种适合室内外使用的床具,使其可折叠便于携带外,其两截式之设计,使后床面可视需要设定上仰角度,以供躺靠。本专利技术另一目的,借助固定件呈垂直或水平状态,使两截式之底架呈活动或固定状态,便于摺收、张撑床面。本专利技术又另一目的,借助底架双端支持杆是上下双节螺旋式设计,可按地形调整其高度,使床面在任何地形均保持早整。本专利技术还有一目的、因构件组成设计简单,而便利制造,以减少制造之成本与时间。附图的说明附图说明图1本专利技术除去床面,后床骨架呈一适当仰角,而其中一组底架为分解状态的整体骨架立体图。图2本专利技术呈双截式底架与 形盖、固定件等之分解立体图。图3本专利技术前、后双床骨架与U形连接骨架之组合状况分解立体图。图4本专利技术定位杆之定位孔与支撑杆未端连结之 形滑片相互嵌卡之组合剖示平面图。图5本专利技术整体骨架与床面组合之呈平躺状态立体图,图6本专利技术整体骨架与床面组合之后床面呈一适当仰角之立体图。现配合附图,详述其结构特征如下本专利技术由两组略等长之前、后床骨架(10)(11)(12)(13),分别以一接头(20)相互衔接,该接头(20)呈一U形体(如图3所示),具对应之双边(21)(22),双边(21)(22)各端设以一突耳(23)(24)(25)(26),突耳(23)(24)(25)(26)均植一通孔(27),藉两两对应之突耳(23)(24)、(25)(26)包覆于前后床骨架(10)(11)、(12)(13)外侧,穿组一杆件(27),形成三者之枢结,而突耳(23)(24)、(25)(26)间所形成之缺口状(28),恰可使床骨架(10)(11)(12)(13)作弯折活动。三组底架(30)均呈两截式杆(21)(22)之组成,底架(30)双端各具有一支持件(33)及一纵向片体(37),支持件(33)由上下段(33)(24)以螺纹(35)结合;纵向片体(37)贴覆于底架(30)双端面,其具数个挥谕蛔菹咧┛祝 6),穿孔(36)系钩组一弹性体(38)之一端;使支持件(33)之上段(34)与弹性体(38)之另端,均插设于床骨架(10)(11)(12)(13)之下方,则三底架(30)系分别位于前床骨架(10)(12)之双端及后床骨架(11)(13)之外侧端下侧。两截式杆(31)(32)系以一 形盖(40)衔接(如图2所示), 形盖(40)双端均具成对应之二突耳(41)(42)(43)(44),四突耳(41)(42)(43)(44)各设一通孔(45),将突耳(41)(42)、(43)(44)包覆于两截式杆(31)(32)双外侧,穿组一杆体(43)于通孔(45)并串连两截式杆(31)(32),形成枢结,而 形盖(40)其中一端近突耳(41)(42)处,另以一杆体(47)穿组于 形盖(40)与杆(32)间,藉由该二杆体(46)(47)之结合,使此端形成固定结合,另端则呈可活动状态,且二突耳(43)(44)间形成之缺口(48),恰可使杆(31)作弯摺活动。于 形盖(40)对应边上近突耳(43)(44)处,植一缺口(49),顶面并排之双耳枢结一固定件(50),于与双耳枢结之略上方,固定件(50)双侧各结合一连接件(51)(52),该两连接件(51)(52)末端以一销体(53)串接;当固定件向上拉起呈近垂直状时,二连接件(51)(52)亦与其呈同一直线,则截式杆(31)与 形盖(40)呈可活动弯折之枢结状态,若将固定件(50)下压使成近水平状,贴靠于 形盖(40)顶面,则连接件(51)(52)位移,导致二者间之销体(53)嵌卡于 形盖(40)之缺口(49)内,形成对截式杆(31)之束夹,则截式杆(31)与 形盖(40)呈固定状态。后床骨架(11)(13)下方近底架(30)处,枢设一定位杆(60)及一支撑杆(61),定位杆(60)上植以若干定位孔(62);支撑杆(61)末端连结一滑片(63),滑片(63)呈一 形状(如图4所示),其水平面(64)内部具一突柱(65),使该 形滑片(63)罩于定位杆(60)上,且可作滑移作动,当后床骨架(11)(13)欲调整一适当倾斜仰角时,则滑片(63)依循定位杆(60)而滑移,至预定之定位孔(62)后,下压滑片(63),使该突柱(65)卡扣于定位孔(62),形成床背仰角之定位,可避免单一定位杆插设入定位孔所产生之偏位、不易对正现象之困扰。床面(70)系一韧质材料制成,其双侧车缝预留之套口(71)(72),乃套设于床骨架(10)(11)(12)(13)外侧,且其具供支持件(33)(34)与弹性体插组床骨架(30)之缺口(未图示);于后床骨架(11)(13)上,且位于支撑杆(61)上方处,设一结合带(73),可使以摺后之定位杆(60)与支撑杆(61)作有效之固定。本专利技术设计所配合之装卸动作如下(一)底架(30)双端之支持件(33)及弹性体(38)卡设于床骨架(10)(11)(12)(13),由于此时固定件(50)呈近垂直状态,底架(30)系可向上弯折收合,故该支持件(33)、弹柱体(38)可轻易结合于床骨架(10)(11)(12)(13);若施力压下固定件(50),使呈近水平状态,则两截式杆(31)(32)形成固定结合,故三组底架(30)所形成之向外张力,足以使使床面(70)撑平,成一平躺状态(如图5所示)。(二)于调整床面(70)至所需之上仰高度后,或使床面(70)呈平卧方式,则可视地形状况、调整每一支持件(33)(34)之高度,或退出或锁入二者间之结合螺纹(35),及弹性体(38)所钩组之穿孔(36)位置,使床面(70)保持平稳,达坐卧之舒适性。(三)摺收之际,于收回支撑杆(61)与定位杆(60)并以结合带(73)定位二者后,向上扳动每一固定件(50),使其呈垂直状态,松弛对两截式杆(31)(32)之固定,于两截式杆(31)(32)略向上弯折,不具外张力下,逐一拆除支持件(33)(34)与弹性体(38),而完成底架(30)组之卸除,将三组底架(30)置于床面(70),且与前床骨架(10)(12)平行,对摺床面(70),以之由左向右或由右向左卷收,使能包容所有构件,继而置入特定之袋内收藏之。具有简易组合与便利携带之本专利技术,其优异特色如上所陈,深具实用价值,试为一可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坐卧两用折叠床,系包括:三组底架,均为两截式杆所组成,底架各外侧端皆具一支持件及一纵向片体,该纵向片体具数位于同一纵线之穿孔,穿孔钩组一弹性体;两床骨架,包含双前、后骨架,于前骨架双端与后骨架外末端下方,均插组支持件及弹性体;两 定位杆,枢设于后床骨架近与前床骨架街接之下方,其向上之面植设若干定位孔;两支撑杆,枢设于后床骨架之适当位置,其末端连结一滑片;一床面,以整片的韧质材料缝制而成,藉其双侧套口穿置于床骨架外侧,其并具供支持件及弹性体插组床骨架之缺口;   三*形盖,系衔接两截式杆,以其两对应之突耳包覆于两截式杆外侧,以杆体结合之,且一端呈固定结合,一端呈枢结状;其双边设对应之缺口,顶面结合一固定件;两接头,为U形体,以其两两对应之突耳包覆于前,后床骨架外侧,以枢接方式连结前、后床骨架; 由上述各件组成之坐卧两用床,系藉固定件之呈垂直状或水平状,以行松驰外张力或撑平床面,且床面可视需要而调整一适当仰角。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玉成
申请(专利权)人:林玉成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