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卧两用沙发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820 阅读:21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按照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坐卧两用沙发(1)包括:一个固定支承结构(2);至少3个以依次可旋转方式彼此结合并可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变换的可动框架(6、7、8);至少可操作地介于每个可动框架与该每个可动框架依次下一个框架之间的机动操纵机构(10);以及同步装置,它适合于通过单一操作步骤而把所有可动框架(6、7、8)从闭合位置移动为打开位置,反之亦然。(*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坐卧两用沙发,它包括一个在内部限定着至少一个壳套空间的固定支承结构,还包括一个外部装有竖立延伸靠垫而形成沙发靠背的后立框架,以及至少3个依次且可旋转地彼此接合的可动主框架。这些可动框架可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做旋转一平移运动变换,这些可动框架处于闭合位置时彼此叠合且实际上是装在上述壳套空间内,而处于打开位置时它们在该壳套空间之外依次彼此对齐以限定一个供躺卧的平面。已知坐卧两用沙发及坐卧两用椅由通常为平行六面体的固定支承结构组成,它有多个固定框架,其中,通常都有一个是外部装有竖立延伸靠垫而形成沙发靠背后立框架。这种固定支承结构也限定一个壳套空间,在与沙发构形相应的情况下,该空间用以接纳几个可动框架,例如3个或更多个,这些框架处在闭合位置时彼此叠合,它们通常又转而适于托住由几个部分叠合成的坐垫。借助于置于支承结构与可动框架本身之间的一个或多个机动操纵机构,这些可动框架可从上述闭合位置,变换为与这些框架依次且水平地对齐的情况相应的打开位置。要指出的是,在已知类型的坐卧两用沙发或坐卧两用椅中,首先,如果配备3个或更多个可动框架,那么框架的闭合与打开,操作起来就要完成两个或更多个不同步骤。换言之,已知工艺要迫使用户连续调整该坐卧两用沙发的不同部份,以便按设定顺序完成与改变其构形有关的操作步骤。实际上,由于要求按规定顺序重复多次操作,在坐卧两用沙发上完成这些步骤,有时就相当复杂、困难。如果改动规定顺序,坐卧两用沙发的打开或闭合就办不到。除上述问题外,还要指出,已知类型的坐卧两用沙发,不仅要求先移动那套水平放置的坐垫然后再进行打开操作,以便使可动框架成为固定支承结构,而且还不允许充分应用该固定支承结构的水平纵深,因为那套竖立靠垫通过常与该结构的后立框架联为一体,而第一可动框架的头部仅在前部位置可相应于那套竖立靠垫而转动。总之,已知类型的坐卧两用沙发比起普通的床来,纵向上体积较大;而二者可用的供躺卧的平面长度则相同,至少在与那套竖立靠垫厚度相应的一部分是这样。因此,在可用空间很小的房间里,用这种两用沙发不很舒适。在此情况下,本专利技术所强调的技术任务,就是设计一种实际上能消除上述缺陷的坐卧两用沙发。在此技术范围内,本专利技术的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种能让用户把两用沙发本身的开合操作最大程度简便化的坐卧两用沙发。本专利技术的另一重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当两用沙发本身打开为床的构形时,供躺卧的平面沿水平方向占据固定支承结构整个纵深的这样一种坐卧两用沙发。所述技术任务及所定目的,实际上由这样一种坐卧两用沙发达到,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可操作地介于每个可动框架与上述可动框架中依次下一个框架之间的机动操纵机构,该机动操纵机构包括同步装置,适于通过单一步骤起码把所有上述可动框架从闭合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反之亦然。下面,参照附图,以非限制性举例的方式,说明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坐卧两用沙发的两个非唯一推荐实施例。其中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所及坐卧两用沙发合为沙发时的侧视图;图2与图3是显示坐卧两用沙发在合为沙发与开为床铺之间的居中连续构形侧视图;图4是坐卧两用沙发开为床铺时的侧视图,此时所有可动框架均沿水平方向展开;图5是供水平坐垫与竖立靠垫所用的辅助操纵杠杆系放大示意图;图6是坐卧两用沙发打开时的平面图;以及图7与图8是分别与图4与图2对应的视图,涉及一个可替换实施例中坐卧两用沙发机动操纵机构的连接装置。参照附图,符合本专利技术的坐卧两用沙发,一概以标号1为标识。它如常规那样,包括一个由一套实为平行六面体金属骨架构成的固定支承结构2,该骨架包括多个框架,这些框架中至少有一个后立框架3在沙发构形中与形成沙发靠背4的一套竖立靠垫邻接。固定支承结构2在内部限定着一个壳套空间5,其中装有3个或更多个可动主框架,当坐卧两用沙发如图1所示为沙发构形时它们彼此叠合为闭合位置;这些可动框架,具体说是第一框架6、第二框架7、第三框架8及居中的第四框架9,可旋转地且彼此依次结合。上述可动框架可从上述闭合位置变换为打开位置,此时它们在壳套空间5之外依次彼此对齐,以限定一个(图4与图8所示的)供躺卧的平面,这要借助于一个新颖的机动操纵机构。此机构一概以10标号,它包括置于各个可动框架之间的同步装置,此装置适于仅靠单一操作步骤即可把框架从闭合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反之亦然。第一可动框架6的第一端6a附近,依靠坐卧两用沙发每一侧边与第一框架6联为一体的连杆6b和与竖立框架3联为一体的榫舌3a的互相插入,可旋转地连接着固定竖立框架3。当合为沙发时,第二可动框架7水平地位于壳套空间5的底部,而此时第三可动框架8实际上支托着一套水平坐垫11。还配有与那套水平坐垫11相结合的第一辅框架12,以及适于结合并支撑那套竖立靠垫4的常规形状的第二辅框架13。机动操纵机构10以新颖的方式包括一个辅助杠杆系14,它可操作地介于第三可协框架8与辅框架12、13之间,且它能与所有可动框架的位移同步地把辅框架12与13本身(随之也分别把水平坐垫11与竖立靠垫4)从相应于沙发构形的操作位置,移动为相应于床铺构形的静止位置。而在操作位置时,那套坐垫实际上安放在第三可动框架上(见图1);在静止位置时,那套水平坐垫位于躺卧平面之下,那套竖立靠垫4则与水平坐垫平行并位于它之下。更具体地说,机动操纵机构10的同步器装置介于不同的可动主框架之间,因为坐卧两用沙发的每一侧,均包括一个在支枢点15处被铰接在第三可动框架8中部区域上而形成支座的第一操纵杆15。第一操纵杆15可从最初位置翻转为已达到打开操作起始状态的最终位置,在最初位置时坐卧两用沙发为沙发构形,操纵杆则实际上与第三可动框架8平行;在最终位置时,操纵杆实际上与第三可动框架8垂直。实为J形的第二操纵杆6,其上述“J”的弯曲端16a与第一操纵杆15可旋转地结合,其第二支枢点16b位于居中可动框架9的居中区域处,靠近操纵杆16端部16c的第一个角,该角微微突出并与弯曲端16a反向。第三操纵杆17的第一端17a铰接在第二操纵杆16端部16c的第二个角上,第二端17b则铰接在第二可动框架7的一个区域,此区域靠近该可动框架7在居中可动框架9上的支枢点7a。实际上,对第二支枢点16b施以压力,第二操纵杆16就能使第三可动框架8与居中框架9一齐打开或闭合,而作用于第三操纵杆17的第一端17a,就会使该操纵杆把第二框架7对应于居中框架9打开或闭合。第四操纵杆18的第一端18a铰接在居中框架9的中部区域上,第二端18b则铰接在成钝角弯曲的第五操纵杆19的第一端19a上。第五操纵杆19的第二端19b,铰接在支承结构2的固定底框架20上,由于插入了一个直的端件21,该第二端就支撑着一根横杠22,此横杆适于限定一个供第二框架7因而也供其他可动框架在叠合为沙发构形时所用的支承件。在第五操纵杆19与第二可动框架7的居中区域之间,插入一个连接锁紧装置23,它适于在第二可动框架7与第五操纵杆19之间限定一个可沿一条轨道移动的支枢点24,该轨道有一个在开为床铺时对应于第一可动框架6与第二可动框架7之间对齐的锁紧点。实际上,该连接锁紧装置23适合于抵消因靠近上述第一与第二可动构架之间的支枢点7b的一个区域所受负荷而在各个可动框架对齐时所引起的闭合作用。支枢点24沿其轨道的位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一种坐卧两用沙发,包括:一个固定支承结构(2),在其内部限定至少一个壳套空间(5),并包括至少一个外部装有一套竖立延伸靠垫而形成沙发靠背(4)的后立框架(3)以及至少3个依次且可旋转地彼此接合的可动主框架(6、7、8),上述可动主框架可 在闭合位置与打开位置之间作旋转一平移运动的变换,这些可动主框架处于闭合位置时彼此叠合且实际上是装在上述壳套空间(5)内,而处于打开位置时它们在该壳套空间之外依次彼此对齐以限定一个供躺卧的平面,其特征在于:它包括至少可操作地介于每个可动框架与上述可动主框架中下一个框架之间的机动操纵机构(10),该机动操纵机构包括同步装置,适合于通过单一操作步骤起码把上述所有可动主框架从闭合位置移动到打开位置,反之亦然。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斯泰利奥德洛伦佐
申请(专利权)人:兰波莱特股份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IT[意大利]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