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减震转子及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08181 阅读:4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8:31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电机设备技术领域,提出了一种新型减震转子,包括外转子铁芯、设置在外转子铁芯内部的内转子铁芯,外转子铁芯与内转子铁芯同轴设置并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间隙中填充减震材料;外转子铁芯和内转子铁芯相对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定内转子铁芯、外转子铁芯以及减震材料相互之间的径向移动和轴向移动;外转子铁芯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第二限位结构用于限定外转子铁芯与减震材料之间的轴向移动;还提出了一种新型减震电机,包括上述的新型减震转子。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装配简单、限位可靠和工作振动小的优点。

A new damping rotor and mo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减震转子及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机设备
,特别地涉及一种新型减震转子及电机。
技术介绍
在永磁电机中,为了减小电机带载时的振动,会在转子和转子轴间增加减震材料,以达到减小振动的目的;同时现有的技术通常把转子铁芯分成两部分:内转子铁芯和外转子铁芯,在内外转子设计相应的凸部,并同轴对称放置,且留有一定的间隙,用减震材料填满形成减震转子,现有技术的减震转子,在径向方向上,可以通过内外转子铁芯结合来保证对减震材料起到限位,但在轴向方向上,减震材料无限制结构,导致在长期带载运行中,由于内部的应力直接作用在轴向减震材料,导致减震材料容易脱落,特别是边缘部分的减震材料,如果脱落,将会导致内转子铁芯与外转子铁芯松弛错位,从而引起电机产生噪音、振动幅度增大以及一系列故障。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新型减震转子及电机,通过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对内转子铁芯和减震材料进行双重限定,可有效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新型减震转子,包括外转子铁芯、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内部的内转子铁芯,所述外转子铁芯与所述内转子铁芯同轴设置并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所述间隙中填充减震材料;所述外转子铁芯和所述内转子铁芯相对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内转子铁芯、所述外转子铁芯以及所述减震材料相互之间的径向移动和轴向移动;所述外转子铁芯靠近两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外转子铁芯与所述减震材料之间的轴向移动。在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凸起和凹槽,所述凸起容置在所述凹槽中;其中,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上,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内转子铁芯上,或者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内转子铁芯上,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凸起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内转子铁芯的外壁面上,相应地,所述凹槽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外转子铁芯的内壁面上。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上的卡槽,所述减震材料填充在所述卡槽中。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卡槽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外转子铁芯的内壁面。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凹槽和卡槽均由若干凸块组形成,所有所述凸块组按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外转子铁芯的内壁面上,所述凸块组从上至下依次分为第一凸块、第二凸块、第三凸块和第四凸块并且上述四种凸块在所述外转子铁芯的同一条轴线上,所述第一凸块和所述第二凸块之间以及所述第三凸块和所述第四凸块之间均形成所述卡槽,所述第二凸块和所述第三凸块之间形成所述凹槽。在一个实施方式中,第一凸块高度大于所述第二凸块高度,所述第四凸块高度大于第三凸块高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转子铁芯中间位置的外壁面设置有铁芯层,所述铁芯层厚度小于所述凸起的高度。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内转子铁芯和所述外转子铁芯均采用叠压或者铸造的方式制成。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新型减震电机,在一个实施方式中,包括如上述任意一个实施方式中的新型减震转子。本专利技术提供的一种新型减震转子及电机,与现有技术相比,至少具备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减震转子,通过在内转子铁芯和外转子铁芯之间设置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并填充减震材料,有效增大了减震材料填充区间,进而降低整个转子转动产生的振动,并且利用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对减震材料的位移进行双重轴向限定,解决电机长期待载导致减震材料轴向脱落失效的问题,特别是边缘部分的减震材料,从而解决内转子铁芯与外转子铁芯松弛错位、电机产生噪音和振动幅度增大等一系列故障,同时利用第一限位结构和第二限位结构增大了减震材料填充区间,进一步降低转子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新型减震电机,由于包括上述的新型减震转子,因此也具备有上述的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在下文中将基于实施例并参考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进行更详细的描述。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减震转子减震材料填充完成后的剖面示意图A;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减震转子的内转子铁芯的结构立体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减震转子的内转子铁芯的结构俯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减震转子的外转子铁芯的结构立体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减震转子的外转子铁芯的结构俯视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减震转子的内转子铁芯与外转子铁芯装配完成后的结构立体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减震转子的内转子铁芯与外转子铁芯装配时的结构立体图A;图8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减震转子的内转子铁芯与外转子铁芯装配时的结构立体图B;图9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新型减震转子减震材料填充完成后的剖面示意图B;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附图标记:10-外转子铁芯,11-凸块组,111-第一凸块,112-第二凸块,113-第三凸块,114-第四凸块,20-内转子铁芯,21-铁芯层,30-间隙,40-第一限位结构,41-凸起,42-凹槽,50-第二限位结构,51-卡槽,60-减震材料。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请参照图1,本专利技术的新型减震转子,包括外转子铁芯10、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10内部的内转子铁芯20,所述外转子铁芯10与所述内转子铁芯20同轴设置并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30,所述间隙30中填充减震材料60;所述外转子铁芯10和所述内转子铁芯20相对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40,所述第一限位结构40用于限定所述内转子铁芯20、所述外转子铁芯10以及所述减震材料60相互之间的径向移动和轴向移动;所述外转子铁芯10的两侧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50,所述第二限位结构50用于限定所述外转子铁芯10与所述减震材料60之间的轴向移动。具体地,需要说明的是,减震材料60位于内转子铁芯20和外转子铁芯10之间,能直接影响内转子铁芯20和外转子铁芯10之间的位移,通过对减震材料60进行限位,即可变相实现对内转子铁芯20和外转子铁芯10进行限位,但在轴向方向上,现有的转子对减震材料60无可靠限位,在长期带载运行中,内转子铁芯20和外转子铁芯10之间发生振动和挤压,产生的应力直接作用在减震材料60上,导致减震材料60沿着轴向方向上脱落,特别是内转子铁芯20和外转子铁芯10边缘部分的减震材料60。通过在内转子铁芯20和外转子铁芯10之间设置第一限位结构40和第二限位结构50并填充减震材料60,有效增大了减震材料60填充区间,进而降低整个转子转动产生的振动,并且利用第一限位结构40和第二限位结构50对减震材料60的位移进行双重轴向限定,解决电机长期待载导致减震材料60轴向脱落失效的问题,特别是边缘部分的减震材料60,从而解决内转子铁芯20与外转子铁芯10松弛错位、电机产生噪音和振动幅度增大等一系列故障,同时利用第一限位结构40和第二限位结构50增大了减震材料60填充区间,进一步降低转子在转动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参照图1至图8,在一个例子中,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减震转子,包括外转子铁芯、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内部的内转子铁芯,所述外转子铁芯与所述内转子铁芯同轴设置并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中填充减震材料;/n所述外转子铁芯和所述内转子铁芯相对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内转子铁芯、所述外转子铁芯以及所述减震材料相互之间的径向移动和轴向移动;/n所述外转子铁芯靠近两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外转子铁芯与所述减震材料之间的轴向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减震转子,包括外转子铁芯、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内部的内转子铁芯,所述外转子铁芯与所述内转子铁芯同轴设置并且两者之间设有间隙,其特征在于,所述间隙中填充减震材料;
所述外转子铁芯和所述内转子铁芯相对应的中间位置设置有第一限位结构,所述第一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内转子铁芯、所述外转子铁芯以及所述减震材料相互之间的径向移动和轴向移动;
所述外转子铁芯靠近两端的位置设置有第二限位结构,所述第二限位结构用于限定所述外转子铁芯与所述减震材料之间的轴向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型减震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限位结构包括凸起和凹槽,所述凸起容置在所述凹槽中;
其中,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上,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内转子铁芯上,或者
所述凸起设置在所述内转子铁芯上,所述凹槽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型减震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内转子铁芯的外壁面上,相应地,所述凹槽沿圆周方向均匀分布在所述外转子铁芯的内壁面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新型减震转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外转子铁芯上或所述内转...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吴泽滨陈焕严曹姣容漆凌君陈东锁王琰赵盼瑶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凯邦电机制造有限公司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