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头机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600502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转头机芯,包括:上壳体,上壳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壳体;壳体内具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固定轴,第一转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第二转轴上套设有弹簧、第二齿轮、第三齿轮,第一固定轴上固定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所述的第三齿轮啮合,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通过将驱动机构置于上壳体内,可减小下壳体的体积,使得机芯更精巧,第二齿轮与所述的第二转轴之间轴向移动径向转动配合且与第一齿轮啮合的设计相配合,在上壳体受到外力干扰其转动时,第二齿轮在第二转轴轴上向上运动与第三齿轮分离,第二齿轮进行空转,避免抱死,防止损坏齿轮、马达,在外力失去时,弹簧弹力将第二齿轮复位。

Turning head movem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转头机芯
本技术涉及玩具技术,具体涉及一种转头机芯。
技术介绍
现有的转头机芯,其结构如下,下壳体、上壳体,上、下壳体之间转动配合,线路板、马达、电源、以及控制上壳体转动的驱动机构均设置在下壳体内,线路板上安装处理器,处理器接收控制开关信号控制马达启动、正转、反转。这一设计中,存在着以下问题:驱动机构通常采用齿轮变速传动,需要空间大,导致下壳体大,导致产品整体体积变大。其次,在受外力长时间干扰上壳体转动时,导致齿轮、马达易损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转头机芯,通过将驱动机构置于上壳体内,可减小下壳体的体积,使得机芯更精巧。同时,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之间通过坡形齿和坡形槽配合、第二齿轮与所述的第二转轴之间轴向移动径向转动配合且与第一齿轮啮合的设计相配合,在上壳体受到外力干扰其转动时,第二齿轮在第二转轴轴上向上运动与第三齿轮分离,第二齿轮进行空转,避免抱死,防止损坏齿轮、马达,在外力失去时,弹簧弹力将第二齿轮复位。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转头机芯,包括:上壳体,上壳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壳体,壳体与上壳体之间固定连接,壳体内安装马达,马达的输出轴一端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并固定连接位于所述壳体上端面上方的第一皮带轮;壳体内具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固定轴,第一转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第一转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第一转轴一端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并与第二皮带轮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与第一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第二转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第二转轴上套设有弹簧、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弹簧位于所述第二齿轮的上方且与所述的第二齿轮之间顶压配合,第二齿轮与所述的第二转轴之间轴向移动径向转动配合且与第一齿轮之间通过过渡齿轮组啮合,第三齿轮固定在所述的第二转轴上,第二齿轮的下端面具有沿第二转轴周向上均匀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坡形齿,相邻两个第一坡形齿之间形成第一坡形槽,第三齿轮的上端面具有沿第二转轴周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二坡形齿,相邻两个第二坡形齿之间形成第二坡形槽,第一坡形齿插入第二坡形槽,第二坡形齿插入第一坡形槽,第一固定轴的下端均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转动配合,第一固定轴上固定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所述的第三齿轮啮合,第一固定轴的下端固定在下壳体上,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坡形槽与第二转轴的径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坡形槽与第二转轴的径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5度。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下壳体上端具有法兰,上壳体内壁具有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下壳体上端伸入上壳体内且法兰位于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之间,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相对的两个端面上具有环形凸起。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下壳体内固定有管状的旋转固定架,旋转固定架上端沿法兰轴线方向伸出至上壳体内,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的旋转固定架固定配合。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旋转固定架上具有方形孔,第一固定轴为方形轴,第一固定轴插入至方形孔内。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还包括自动控制系统,自动控制系统包括红外传感器、线路板、扬声器、电源,线路板、扬声器、电源安装在所述的下壳体内,电源与线路板电性连接,线路板与扬声器、马达、红外传感器电性连接。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电源为干电池,电源安装在下壳体上的电池安装槽内,电池安装槽电性连接线路板。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第一固定轴的上端均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第一固定轴上端固定安装有凸轮,壳体上端安装对称设置的限位检测开关,限位检测开关电性连接线路板。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下壳体上设置有手臂,手臂具有横向手臂段,横向手臂段穿过下壳体上的通孔与下壳体之间转动配合且其端部具有环形延伸边,环形延伸边嵌入电池安装槽和所述的下壳体内壁之间形成干摩擦配合关系,使得本产品的手臂在借助连接件的情况下,横向手臂段可实现转动,并可借助干摩擦的作用实现手臂角度固定。在上述方案的基础上,作为优选,横向手臂段的径向上安装有限位轴,限位轴下端伸出所述的横向手臂段,下壳体内壁设置有用于限制限位轴转动角度的限位件。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通过将驱动机构置于上壳体内,可减小下壳体的体积,使得机芯更精巧。同时,第二齿轮与第三齿轮之间通过坡形齿和坡形槽配合、第二齿轮与所述的第二转轴之间轴向移动径向转动配合且与第一齿轮啮合的设计相配合,在上壳体受到外力干扰其转动时,第二齿轮在第二转轴轴上向上运动与第三齿轮分离,第二齿轮进行空转,避免抱死,防止损坏齿轮、马达,在外力失去时,弹簧弹力将第二齿轮复位。2、通过环形凸起的设计,减小法兰与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之间的接触面积,减小摩擦,提高使用寿命。3、通过限位检测开关的设计,上壳体转动角度可进行更为精准的控制。4、摩擦配合关系,使得本产品的手臂在借助连接件的情况下,横向手臂段可实现转动,并可借助干摩擦的作用实现手臂角度固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的剖面图;图3是图1去掉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去掉壳体的立体图;图7是图6去掉马达的立体图一;图8是图7去掉马达的立体图二;图9是第三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图10是第二齿轮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10,转头机芯,包括:上壳体18,上壳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壳体1,壳体与上壳体之间固定连接,壳体内安装马达2,马达的输出轴一端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并固定连接位于所述壳体上端面上方的第一皮带轮3。壳体内具有第一转轴4、第二转轴5、第一固定轴16,第一转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第一转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6,第一转轴一端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并与第二皮带轮7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与第一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第二转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第二转轴上套设有弹簧8、第二齿轮9、第三齿轮10,弹簧位于所述第二齿轮的上方且与所述的第二齿轮之间顶压配合,第二齿轮与所述的第二转轴之间轴向移动径向转动配合且与第一齿轮之间通过过渡齿轮组啮合,第三齿轮固定在所述的第二转轴上,第二齿轮的下端面15具有沿第二转轴周向上均匀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坡形齿11,相邻两个第一坡形齿之间形成第一坡形槽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转头机芯,其特征在于,包括:/n上壳体,上壳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壳体,壳体与上壳体之间固定连接,壳体内安装马达,马达的输出轴一端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并固定连接位于所述壳体上端面上方的第一皮带轮;/n壳体内具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固定轴,第一转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第一转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第一转轴一端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并与第二皮带轮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与第一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n第二转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第二转轴上套设有弹簧、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弹簧位于所述第二齿轮的上方且与所述的第二齿轮之间顶压配合,第二齿轮与所述的第二转轴之间轴向移动径向转动配合且与第一齿轮之间通过过渡齿轮组啮合,第三齿轮固定在所述的第二转轴上,第二齿轮的下端面具有沿第二转轴周向上均匀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坡形齿,相邻两个第一坡形齿之间形成第一坡形槽,第三齿轮的上端面具有沿第二转轴周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二坡形齿,相邻两个第二坡形齿之间形成第二坡形槽,第一坡形齿插入第二坡形槽,第二坡形齿插入第一坡形槽,/n第一固定轴的下端均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转动配合,第一固定轴上固定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所述的第三齿轮啮合,/n第一固定轴的下端固定在下壳体上,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n坡形槽与第二转轴的径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转头机芯,其特征在于,包括:
上壳体,上壳体内设置有驱动机构,驱动机构包括壳体,壳体与上壳体之间固定连接,壳体内安装马达,马达的输出轴一端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并固定连接位于所述壳体上端面上方的第一皮带轮;
壳体内具有第一转轴、第二转轴、第一固定轴,第一转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第一转轴上固定安装有第一齿轮,第一转轴一端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并与第二皮带轮固定连接,第二皮带轮与第一皮带轮之间通过皮带连接,
第二转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第二转轴上套设有弹簧、第二齿轮、第三齿轮,弹簧位于所述第二齿轮的上方且与所述的第二齿轮之间顶压配合,第二齿轮与所述的第二转轴之间轴向移动径向转动配合且与第一齿轮之间通过过渡齿轮组啮合,第三齿轮固定在所述的第二转轴上,第二齿轮的下端面具有沿第二转轴周向上均匀分布的若干个第一坡形齿,相邻两个第一坡形齿之间形成第一坡形槽,第三齿轮的上端面具有沿第二转轴周向上均匀分布的第二坡形齿,相邻两个第二坡形齿之间形成第二坡形槽,第一坡形齿插入第二坡形槽,第二坡形齿插入第一坡形槽,
第一固定轴的下端均伸出至所述的壳体外,第一固定轴与所述的壳体之间转动配合,第一固定轴上固定有第四齿轮,第四齿轮与所述的第三齿轮啮合,
第一固定轴的下端固定在下壳体上,上壳体与下壳体之间轴向固定径向转动配合,
坡形槽与第二转轴的径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不大于45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头机芯,其特征在于,坡形槽与第二转轴的径向平面之间的夹角为35度。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转头机芯,其特征在于,下壳体上端具有法兰,上壳体内壁具有在上下方向间隔设置的第一环形隔板、第二环形隔板,下壳体上端伸入上壳体内且法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光荣
申请(专利权)人:华芯电子科技泗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