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以及双缸单吸气压缩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99937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3: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压缩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以及双缸单吸气压缩机,其中,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气缸、中隔板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开设第一压缩腔,第一气缸于其外周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开设的吸气孔,第一压缩腔于其腔壁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开设并与吸气孔连通的进气孔,第一气缸于与中隔板相贴合的侧面开设连通至进气孔的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上,出气孔在第二方向的孔长小于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孔长,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锥形管于进气孔处插接可靠性以避免压缩气体泄露,以及确保了第一气缸在周向上的机械强度。

Rotary double cylinder air pressure mechanism and double cylinder single suction compress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以及双缸单吸气压缩机
本专利技术属于压缩机
,尤其涉及一种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以及双缸单吸气压缩机。
技术介绍
相关技术中,双缸单吸气压缩机,具有两个气缸,一般两个气缸上均设计吸气孔,同时储液器上也有两个吸气管,分别与两个气缸连通。为降低成本,可通过减少吸气孔的方式来降低成本,并将吸气孔设置在中隔板上。但,众所周知在双缸双吸气的结构中,中隔板的厚度远小于气缸厚度,因此,如果将吸气孔设置在中隔板上,那么就必须将中隔板加厚。这样一来一方面成本方面下降空间有限,更为重要的是整个压缩结构的高度将会加高,这种变化会使压缩结构的可靠性恶化。因此,为了改善上述情况,如图1、图2,可将双缸单吸气的吸气孔101'设在气缸100'上,具体地,在双缸单吸气结构中,两气缸分别为第一气缸和第二气缸,且第一气缸100'开设连通至吸气孔101'的进气孔102'。这样避免了加厚中隔板,从而很好的解决了上述问题。与此同时,通向第二气缸的孔为出气孔103'。通常情况下,在装配过程中,储液器通过锥形管与压缩机构进行连接。密封锥形管插入吸气孔101'的深度最低要求为C,对于第一气缸而言,由于出气孔103'的设置,使得锥形管插入吸气孔101'的深度减小,那么锥形管于进气孔处插接可靠性降低,锥形管于吸气孔101'处易松动,导致气体易泄露;同时,气缸在周向上的机械强度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了一种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其旨在解决双缸单吸气压缩机中与储液器连通的气缸进气口处连接可靠性差以及气缸在周向上的机械强度不足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这样实现的:一种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气缸、中隔板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开设第一压缩腔,第一气缸于其外周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开设的吸气孔,第一压缩腔于其腔壁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开设并与吸气孔连通的进气孔,第一气缸于与中隔板相贴合的侧面开设连通至进气孔的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上,出气孔在第二方向的孔长小于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孔长,中隔板开设贯通设置的导气孔,第二气缸开设有第二压缩腔,导气孔用于将出气孔连通至第二压缩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可选地,出气孔在第二方向的孔长与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孔长之比为1.1-1.4。可选地,出气孔的开设方向为第三方向,起点为出气孔中心点并沿第三方向布置且背离中隔板方向设置的直线为第一直线,起点为出气孔中心点并沿第二方向布置且背离第一压缩腔设置的直线为第二直线,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形成的角度为锐角。可选地,沿第三方向布置且背离中隔板方向设置的直线与沿第二方向布置且背离第一压缩腔设置的直线之间形成的角度为25-45°。可选地,出气孔的孔形为椭圆形;或出气孔为由两相对设置且平行的直线段以及连接于两直线段的两端部之间的弧线段构成的跑道形,两直线段的间距小于两弧线段的最大间距。可选地,导气孔为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的通孔结构。可选地,导气孔的轴线在第一气缸指向第二气缸的方向由中隔板的周边向中心倾斜。可选地,第二气缸开设有斜通孔,斜通孔的一端连通导气孔,另一端连通第二压缩腔,斜通孔的轴线与导气孔的轴线平行;或者,斜通孔的轴线与第二气缸的轴线的夹角大于导气孔的轴线与第二气缸的轴线的夹角。可选地,第一压缩腔为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的通孔结构;第二压缩腔为沿第一方向贯通设置的通孔结构。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一种双缸单吸气压缩机,包括上述的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该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将双缸单吸气的吸气孔设在气缸上,避免了加厚中隔板,与此同时,出气孔在第二方向的孔长小于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孔长,在与现有技术出气孔的孔形面积相同的情况下,能够增加n+t的尺寸,在具体设置,相对现有技术的结构,能够确保n≥C的同时,还能确保t≥d/10,其中,确保n≥C,能够提高锥形管于进气孔处插接可靠性,防止锥形管于进气孔处松动,从而避免压缩气体泄露,而确保t≥d/10,则确保了第一气缸在周向上的机械强度。由上可知,该结构简单,并未增加制造成本,与此同时,还增加了该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中能够提高进气管于吸气孔处插接可靠性以避免压缩气体泄露,以及确保了第一气缸在周向上的机械强度。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现有技术中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中一开有吸气孔的气缸仰视图;图2是图1中AA方向剖视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的一种实施例的剖视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的另一种实施例中第一气缸的仰视图;图5是图4中BB方向的剖视图。附图1、2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气缸101'吸气孔102'进气孔103'出气孔附图2至图5标号说明:标号名称标号名称100第一气缸110第一压缩腔101吸气孔102进气孔103出气孔200中隔板201导气孔300第二气缸310第二压缩腔320斜通孔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以解释本专利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专利技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一种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请参阅图3至图4,该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气缸100、中隔板200和第二气缸300。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双缸空压泵体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还包括其他与本申请专利技术点无关的结构部件,如第一轴承、与第一轴承配合的第一曲轴、与第一曲轴连接并位于第一气缸100内的第一活塞、第二轴承、与第二轴承配合的第二曲轴以及与第二曲轴连接并位于第二气缸300内的第二活塞,等等,在此不一一罗列,且附图中并未示出这些结构。在此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方向可是从上往下方向,此时,第一气缸100、中隔板200和第二气缸300是从上往下依次设置,此时,该双缸空压泵体为立式,第一方向也可是从左往右方向,第一气缸100、中隔板200和第二气缸300从左往右依次设置,此时,该双缸空压泵体为卧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气缸、中隔板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开设第一压缩腔,第一气缸于其外周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开设的吸气孔,第一压缩腔于其腔壁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开设并与吸气孔连通的进气孔,第一气缸于与中隔板相贴合的侧面开设连通至进气孔的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上,出气孔在第二方向的孔长小于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孔长,中隔板开设贯通设置的导气孔,第二气缸开设有第二压缩腔,导气孔用于将出气孔连通至第二压缩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气缸、中隔板和第二气缸,第一气缸开设第一压缩腔,第一气缸于其外周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开设的吸气孔,第一压缩腔于其腔壁开设有沿第二方向开设并与吸气孔连通的进气孔,第一气缸于与中隔板相贴合的侧面开设连通至进气孔的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一方向的截面上,出气孔在第二方向的孔长小于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孔长,中隔板开设贯通设置的导气孔,第二气缸开设有第二压缩腔,导气孔用于将出气孔连通至第二压缩腔,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垂直。


2.如权利要求1的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出气孔在第二方向的孔长与出气孔在垂直于第二方向上的孔长之比为1.1-1.4。


3.如权利要求1的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其特征在于,出气孔的开设方向为第三方向,起点为出气孔中心点并沿第三方向布置且背离中隔板方向设置的直线为第一直线,起点为出气孔中心点并沿第二方向布置且背离第一压缩腔设置的直线为第二直线,第一直线与第二直线之间形成的角度为锐角。


4.如权利要求3的旋转式双缸空压机构,其特征在于,沿第三方向布置且背离中隔板方向设置的直线与沿第二方向布置且背离第一压缩腔设置的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鹏杰麦应祥李华明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芝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