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长江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一体化沼液、沼渣处理装置及方法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93463 阅读:4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8 01: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污水处理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一体化沼液、沼渣处理装置及方法,包括装置塔,所述装置塔内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调节池、多级吸附滤池、一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二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生物炭基好氧反应器、辐流式沉淀池以及塔底的污泥排空管。本发明专利技术在沼液中混入粉末状生物炭可吸附沼液中悬浮物形成团状絮体增强吸附效果,同时有助于生化体系内菌胶团生长并促进污泥生长与生物膜形成;本发明专利技术还采用固化沼渣作为吸附填料,可吸附沼液中的悬浮物与重金属,吸附饱和后与剩余污泥混合可作为粘结剂,制成高效生物质活性炭,强化生物质活性炭的粘结性与强度,实现了沼渣的资源化利用,节省吸附剂成本,同时固化沼渣中的重金属并减少污泥排放。

An integrated device and method for treating biogas slurry and residu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一体化沼液、沼渣处理装置及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污水处理
,具体涉及一种一体化沼液、沼渣处理装置及方法。
技术介绍
随着养殖业与农产品加工业的蓬勃发展,我国沼气工程朝着大型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但在大力发展沼气工程的同时也产生了大量的沼液与沼渣,如果处理不当将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沼液因含有大量营养物质而被常用于农田灌溉,但是也存在诸多问题:由于沼液的直接农业利用受季节性影响,且土地消纳容量有限,大量沼液直接外排严重污染环境;沼液中含有大量的致病病菌和重金属,不易直接用于农田灌溉;沼液沼渣在农田施用时没有规范的技术指导,一旦施量过大,超过土地承载能力和作物利用能力,便会影响作物生长并造成二次污染;因此,需对沼液进行妥善处理,并实现对沼渣的资源化利用。而现有技术中,采用厌氧、好氧工艺是处理沼液的常用方法,其中,厌氧处理可去除沼液可溶性有机物,并且可以杀死传染性病毒,但由于沼液致病病菌含量大,采用简单的厌氧、好氧工艺达不到完全杀死致病病菌的效果。据统计,我国农村每年产生的农作物秸秆废料多达15亿顿,秸秆的处理是我国面临的一大难题。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一体化沼液、沼渣处理装置及方法,包括装置塔(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塔(1)内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调节池(3)、多级吸附滤池(4)、一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5)、二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6)、生物炭基好氧反应器(7)、辐流式沉淀池(8)以及塔底的污泥排空管(9);/n所述调节池(3)顶部为布水板(3.1),所述布水板(3.1)上方设置有与其垂直的T型挡水板(2);/n所述多级吸附滤池(4)内部设置有可移动吸附组件(4.1),所述可移动吸附组件(4.1)内部设置有固化沼渣吸附填料(4.1.1),所述多级吸附滤池(4)相邻的塔外侧设置有第一更换闸门(4.2);/n所述一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一体化沼液、沼渣处理装置及方法,包括装置塔(1),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塔(1)内由上往下依次设置有调节池(3)、多级吸附滤池(4)、一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5)、二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6)、生物炭基好氧反应器(7)、辐流式沉淀池(8)以及塔底的污泥排空管(9);
所述调节池(3)顶部为布水板(3.1),所述布水板(3.1)上方设置有与其垂直的T型挡水板(2);
所述多级吸附滤池(4)内部设置有可移动吸附组件(4.1),所述可移动吸附组件(4.1)内部设置有固化沼渣吸附填料(4.1.1),所述多级吸附滤池(4)相邻的塔外侧设置有第一更换闸门(4.2);
所述一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5)内部设置有组合生物填料(5.1);
所述二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6)内部设置有三相分离器(6.1)和第一锥形板(6.3),所述三相分离器(6.1)与第一锥形板(6.3)形成斗状池底结构,所述二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6)相邻的塔外侧设置有第二更换闸门(6.2),所述二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6)底部设置有过滤口(6.4),所述过滤口(6.4)连通二级生物炭基厌氧反应器(6)和生物炭基好氧反应器(7);
所述生物炭基好氧反应器(7)内设置有曝气管(7.1),所述曝气管(7.1)进气端设置有曝气泵(7.2),所述生物炭基好氧反应器(7)底部中间设置有污水流通的管道;
所述辐流式沉淀池(8)内顶部设置有溢流堰(8.1),所述溢流堰(8.1)设置有出水管(8.2),所述出水管(8.2)穿过塔壁延伸至塔底,所述辐流式沉淀池(8)内底部设置有第二锥形板(8.3),所述第二锥形板(8.3)底部出口设置有污泥排空管(9);
所述污泥排空管(9)一侧设置有污泥回流管(9.1),所述污泥回流管(9.1)与进水管(9.2)并线成混合水管(9.3),所述混合水管(9....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戴捷兰天翔江博刘君臣汪冬芳刘喆刘瑞强
申请(专利权)人:长江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