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86550 阅读:5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3: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涉及隧道技术领域,旨在解决现有技术中,支护桩易断裂,造成支护结构不稳定的问题。其技术方案要点是包括支护桩,所述支护桩上设置有通孔和穿过通孔的支柱,所述支柱远离通孔的一端插入土壤内,所述支护桩上设置有位于通孔水平方向两侧的H型钢,所述H型钢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柱靠近通孔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端分别与两个H型钢远离支护桩的一侧对应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达到了提高支护结构稳定性的效果。

Supporting structure of urban open cut tunne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隧道
,尤其是涉及一种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明挖法即先从地表向下开挖基坑或堑壕,直至设计标高后,自基底由下向上顺序施工,完成地下工程主体结构后进行土方回填,最终完成地下工程施工。明挖法施工具有历史悠久、应用广泛的特点。在基坑支护工程中,排桩锚杆支护因其适用性强、施工场地限制小、能够为基坑内提供较大施工空间而得到了广泛运用。施工时,一般先进行排桩施工,然后开挖基坑,至锚杆设计标高处钻孔进行锚杆工程施工,最后进行主体结构的施工。现有授权公告号为CN205662920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带锚索孔的地下装配式预制桩,包括桩身,所述桩身的底部设置有桩尖,桩身的顶部设置有预留钢筋,所述桩身上设置有锚索孔。在锚索孔内填塞刚性保护体后,采用静压或锤击方式将桩身打(压)入到指定标高位置;取出锚索孔内刚性保护体,通过锚索孔在桩身后岩土体钻(掏)孔至设计深度,安放锚索并在锚索孔内灌入水泥浆或化学浆液等灌浆填料,使锚索与桩身后岩土体紧密结合,待锚固体强度满足要求后,安装套管,垫板焊接在套管的外壁,张拉锚索达到预定张拉力后锁定锚头。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在上述技术方案中,桩身上预设有锚索孔,因此桩身在锚索孔位置处结构不稳定,具有断裂的风险。即使在锚索安放完毕后,会向锚索孔内灌入水泥砂浆,但是由于水泥砂浆与桩身非一体成型,一旦水泥砂浆的比例不合格,凝固后收缩,对锚索孔将起不到支撑结构的作用;若水泥砂浆体积安定性不良,硬化后体积膨胀不均匀,对桩身的结构稳定甚至造成破坏。因此,桩身的结构不稳定,支护结构的稳定性有待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其具有提高支护结构稳定性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所述支护桩上设置有通孔和穿过通孔的支柱,所述支柱远离通孔的一端插入土壤内,述支护桩上设置有位于通孔水平方向两侧的H型钢,所述H型钢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柱靠近通孔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所述固定板两端分别与两个H型钢远离支护桩的一侧对应相连。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支护桩易从通孔处发生折断,竖直方向设置的H型钢可以起到保护作用,将外界岩土的压力传递到H型钢上,而由于H型钢具有的良好的抗弯能力,因此实现了对支护桩结构的保护作用,保障了支护结构的完整性。与引用文件中公开的技术相比,固定板与H型钢直接连接,从而避免了破坏支护桩的结构使其与固定板固定,进一步提高了支护桩的结构稳定性。支柱通过固定板与支护桩连接,使得支柱可以将支护桩与土壤固定,使得支护桩不易倒塌。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柱为内部中空设置,所述支柱靠近通孔的一端设置有供水泥浆进入的浆口,所述支柱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穿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支柱上的浆口使得可以朝向支柱内灌注水泥浆,并通过设置在支柱上的出浆孔,水泥浆灌入后可以从穿孔喷出,然后凝固后将支柱周围的土壤固定,提高了支柱的位置稳定性,从而提高了支护桩的结构稳定。在灌浆时,水泥浆会通过穿孔留在通孔内,凝固后可以将通孔填满,提高支护桩的抗弯折能力。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穿孔沿支柱的轴向和周向均匀分布。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水泥浆从穿孔喷出时,均匀分布的穿孔可以令水泥浆的分布更加均匀,从而提高了支护结构的整体结构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柱远离通孔的一端呈圆锥型,所述支柱的径长沿着远离通孔的方向逐渐减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将支柱插入土壤中时,端部呈圆锥型的支柱可以方便地突破土壤的阻碍,从而更便于支柱的安装。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柱远离通孔的一端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加强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环增加支柱和土壤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加支柱的稳固性,使得直杆难以拔出。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H型钢远离支护桩的一侧设置有两个位于固定板两侧的螺杆,所述螺杆上设置有与螺杆螺纹连接的螺母,所述H型钢上设置有拱形的连接件,所述连接件两端均设置有供对应螺杆穿过的安装孔,所述螺母与连接件相抵。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连接件的两端抵接在支护桩上,同时令螺杆穿过安装孔,此时固定板位于连接件与支护桩之间,然后将螺母安装在螺杆上,旋动螺母,直至螺母与连接件相抵,从而达到了安装固定板的效果,与固定板相连的支柱进而被固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固定板与H型钢之间设置有橡胶垫。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固定板与H型钢之间的刚性接触变为弹性接触,吸收固定板对H型钢的力的作用变为弹性形变,从而减小H型钢的形变。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支护桩与H型钢之间设置有加强托块,所述加强托块的纵截面呈直角三角形,其一角直角边与加强托块的底壁固定,另一直角边与支护桩的侧壁固定。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加强托块对H型钢起到了支撑作用,从而达到了提高H型钢与支护桩连接的稳定性,进而令支护结构的稳定性得到提高。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1.通过H型钢、固定板的设置,从而达到了提高支护结构稳定性的效果;2.通过浆口、穿孔的设置,从而达到了进一步提高支护结构稳定性的效果;3.通过加强环的设置,增加支柱和土壤的摩擦力,进一步增加支柱的稳固性。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整体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实施例的支护桩的部分结构示意图。图中,1、支护桩;11、通孔;2、支柱;21、浆口;22、穿孔;23、加强环;3、H型钢;31、螺杆;32、螺母;33、连接件;34、安装孔;35、橡胶垫;36、加强托块;4、固定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1,支护桩1上设置有通孔11和穿过通孔11的支柱2,支柱2远离通孔11的一端插入土壤内。支护桩1上设置有位于通孔11水平方向两侧的H型钢3,H型钢3沿竖直方向设置。支柱2靠近通孔1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固定板4,固定板4两端分别与两个H型钢3远离支护桩1的一侧对应连接。参照图1,支柱2为内部中空设置,支柱2靠近通孔11的一端设置有供水泥浆进入的浆口21,支柱2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穿孔22。穿孔22沿支柱2的轴向和周向均匀分布。支柱2远离通孔11的一端呈圆锥型,支柱2的径长沿着支柱2远离通孔11的方向逐渐减小。支柱2的底部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加强环23。在本实施例中,支柱2与加强环23均为不锈钢材质,加强环23与支柱2一体成型。在灌浆时,水泥浆会通过穿孔22留在通孔11内,凝固后可以将通孔11填满,降低通孔11对支护桩1的抗弯折能力的影响。参照图1和图2,H型钢3远离支护桩1的一侧焊接有两个螺杆31,两个螺杆31分别位于固定板4的两侧,螺杆31上设置有与螺杆31螺纹连接的螺母32,H型钢3上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1),所述支护桩(1)上设置有通孔(11)和穿过通孔(11)的支柱(2),所述支柱(2)远离通孔(11)的一端插入土壤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上设置有位于通孔(11)水平方向两侧的H型钢(3),所述H型钢(3)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柱(2)靠近通孔(1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两端分别与两个H型钢(3)远离支护桩(1)的一侧对应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包括支护桩(1),所述支护桩(1)上设置有通孔(11)和穿过通孔(11)的支柱(2),所述支柱(2)远离通孔(11)的一端插入土壤内,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桩(1)上设置有位于通孔(11)水平方向两侧的H型钢(3),所述H型钢(3)沿竖直方向设置,所述支柱(2)靠近通孔(11)的一端设置有固定板(4),所述固定板(4)两端分别与两个H型钢(3)远离支护桩(1)的一侧对应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2)为内部中空设置,所述支柱(2)靠近通孔(11)的一端设置有供水泥浆进入的浆口(21),所述支柱(2)的圆周侧壁上设置有多个穿孔(2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孔(22)沿支柱(2)的轴向和周向均匀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城市明挖隧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柱(2)远离通孔(11)的一端呈圆锥型,所述支柱(2)的径长沿着远离通孔(11)的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树人杨钦韩振徐龙清黄佳谭敏捷范家康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同力建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