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包括:咬合桩组件,其包括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所述第一混凝土板上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混凝土板上开设有第二槽体;钢筋混凝土灌装柱,其规则排列在所述咬合桩组件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位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板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之间;冠梁,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顶部;混凝土面墙,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后方;固定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的前后表面;在多个钢筋混凝土灌装柱导入到多个桩孔内时,将咬合桩组件卡合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底端外侧,进而限制了多个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位置,增加了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稳定性。
A pile wall integrated retaining structure for offshore deep foundation p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
本技术涉及桩墙围护结构
,具体为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
技术介绍
对于一些地下水位较高,排水、降水实施困难或对环境有不利影响的复杂岩土地层条件下的深基础建筑物,其基坑开挖、支护、地下室施工等问题是工程中至关重要的一部分,基础工程的正确设计和合理施工是项目的根本保障,近海高水位、复杂岩土地质条件下的深基础结构施工的常规做法是将基坑开挖、岩土支护结构施工与地下室外墙施工分为两个阶段,即临时支护工程与永久结构工程分开实施,只有在有效完成了基坑临时支护体系以后,才在封闭的施工区域内进行地下室基础和外墙的施工,然后回填支护结构与地下室外墙之间的施工间隙,完成整个深基础工程施工,因此施工效率低,且临时支护结构和施工间隙在地下室施工完成后即告完成使命,不仅浪费人力物力,也浪费了红线内宝贵的用地面积。现有技术存在以下问题:公开专利技术授权号(CN201762710U)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包括一排间隔设置的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相邻两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之间设有具有较小直径的水泥土桩,该水泥土桩与钢筋混凝土灌注桩相切,在相邻两钢筋混凝土灌注桩之间与水泥土桩相对的一侧设有混凝土喷射层,该混凝土喷射层外侧设有桩侧混凝土面墙,在钢筋混凝土灌注桩顶部设有桩顶圈梁分别与钢筋混凝土灌注桩、水泥土桩、混凝土喷射层及桩侧混凝土面墙连接成一体,该专利的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将岩土支护结构与地下室外墙结构合二为一,大大节省了工期和施工成本,并增加了红线内有效建筑用地,而该方案不便于限制多个灌装柱的位置,导致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较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不便于限制多个灌装柱的位置,导致围护结构的稳定性较差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包括:咬合桩组件,其包括第一混凝土板和第二混凝土板,所述第一混凝土板上开设有第一槽体,所述第二混凝土板上开设有第二槽体;钢筋混凝土灌装柱,其规则排列在所述咬合桩组件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位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板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之间;冠梁,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顶部;混凝土面墙,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后方;固定组件,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的前后表面。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板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之间靠近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外侧设置有箍筋。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板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的相背侧分别设置有规则排列的支撑块。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支撑块的内部设置有桩受力筋。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固定组件包括第一混凝土底板和第二混凝土底板,所述第一混凝土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板的前表面,所述第二混凝土底板设置于所述第二混凝土板的后表面。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外侧壁设置有腰梁组件,所述腰梁组件位于所述咬合桩组件的上方。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选的:所述腰梁组件包括腰梁本体和钢筋,所述腰梁本体上开设有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配合的通孔,所述腰梁本体的内部设置有钢筋。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在多个钢筋混凝土灌装柱导入到多个桩孔内时,将咬合桩组件卡合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底端外侧,进而限制了多个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的位置,增加了钢筋混凝土灌装柱稳定性。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图1中的A-A剖视图;图3为本技术图1中的B-B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中的腰梁组件俯视图。图中:100、钢筋混凝土灌装柱;200、咬合桩组件;210、第一混凝土板;211、第一槽体;220、第二混凝土板;221、第二槽体;230、支撑块;231、桩受力筋;300、冠梁;400、混凝土面墙;500、固定组件;510、第一混凝土底板;520、第二混凝土底板;600、腰梁组件;610、腰梁本体;611、通孔;620、钢筋;700、箍筋。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实施例请参阅图1-4,本技术提供一种技术方案: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包括:咬合桩组件200,其包括第一混凝土板210和第二混凝土板220,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上开设有第一槽体211,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上开设有第二槽体221;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其规则排列在所述咬合桩组件200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位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之间;冠梁300,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顶部;混凝土面墙400,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后方;固定组件500,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的前后表面。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之间靠近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外侧设置有箍筋700;由箍筋700的设置,便于将第一混凝土板210和第二混凝土板220之间相连接。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的相背侧分别设置有规则排列的支撑块230;在两个混凝土板固定后,通过多个支撑块230的设置,再次将两个混凝土板稳固。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支撑块230的内部设置有桩受力筋231;由桩受力筋231的设置,增强了支撑块230的承受力。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固定组件500包括第一混凝土底板510和第二混凝土底板520,所述第一混凝土底板510设置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的前表面,所述第二混凝土底板520设置于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的后表面;由第一混凝土底板510和第二混凝土底板520的设置,将咬合桩组件200稳固在安装地点上。本实施例中,具体的: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外侧壁设置有腰梁组件600,所述腰梁组件600位于所述咬合桩组件200的上方;将腰梁组件600安装到多个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外侧壁中部,使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中部位置限制。本实施例中,具体的:所述腰梁组件600包括腰梁本体610和钢筋620,所述腰梁本体610上开设有与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配合的通孔611,所述腰梁本体610的内部设置有钢筋620;由通孔611的设置便于将腰梁本体610套设到多个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外侧壁,并且由多个钢筋620的设置,便于将腰梁本体610稳固在相应高度。工作原理或者结构原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咬合桩组件(200),其包括第一混凝土板(210)和第二混凝土板(220),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上开设有第一槽体(211),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上开设有第二槽体(221);/n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其规则排列在所述咬合桩组件(200)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位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之间;/n冠梁(300),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顶部;/n混凝土面墙(400),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后方;/n固定组件(500),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的前后表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咬合桩组件(200),其包括第一混凝土板(210)和第二混凝土板(220),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上开设有第一槽体(211),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上开设有第二槽体(221);
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其规则排列在所述咬合桩组件(200)上,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位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之间;
冠梁(300),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顶部;
混凝土面墙(400),其设置于多个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后方;
固定组件(500),其设置在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的前后表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之间靠近所述钢筋混凝土灌装柱(100)的外侧设置有箍筋(700)。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近海深基坑桩墙合一围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混凝土板(210)和所述第二混凝土板(22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灏,吴凡,程志媛,吴日佳,黄秉章,黄榜彪,
申请(专利权)人:刘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