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刘灏专利>正文

一种车载式折叠小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32997112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2-04-09 12:5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车载式折叠小车,涉及拖板车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第一车板本体和第二车板本体,第一车板本体和第二车板本体位置相对,第一车板本体和第二车板本体之间设置有折叠杆,第一车板本体和第二车板本体分别与折叠杆转动连接,第二车板本体内分别开设有底槽和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设置第二车板本体、滑板、通槽、侧板等结构,在使用小车运输宣传资料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将滑板从第二车板本体内伸长相应的长度,便于对宣传材料进行运输,同时当小车不使用时可以将滑板放回第二车板本体内,也可以将把手翻转折叠在圆槽内,进而减少第一车板本体和把手占据的空间,方便随资料放置在运输车辆内,提高小车的使用范围和实用性。和实用性。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载式折叠小车


[0001]本技术属于拖板车
,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载式折叠小车。

技术介绍

[0002]在举办会议或者举办宣传活动时,往往需要把宣传材料及有关书籍用车辆运输到活动现场,从停车场到会场往往有一段距离,如果采用人员搬运纸质材料的方式,一是比较重,二是每个人一次也拿不了多少,而现场不一定能找到运输的拖板车,运送材料比较麻烦。现有的拖板车往往是一体化设计,不使用时不能进行折叠,如果随材料放置到车厢内会占据较大的空间,影响车辆装入材料的量,甚至有的小型车的车厢根本装不下,使携带拖板车成为难题,出现了有拖板车不能携带使用的状况,降低了拖板车的使用范围和实用性。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载式折叠小车,以解决现有拖板车不能进行折叠,不便于放置在在车厢内的缺陷。
[0004]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本技术包括第一车板本体和第二车板本体,所述第一车板本体和第二车板本体位置相对,所述第一车板本体和第二车板本体之间设置有折叠杆,所述第一车板本体和第二车板本体分别与折叠杆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车板本体内分别开设有底槽和通槽,所述底槽的内表壁设置有钢球,所述通槽的内表壁设置有第一摩擦板,所述通槽的内底壁设置有连接板,所述连接板内开设有卡槽,所述第二车板本体的侧面设置有滑板,所述滑板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摩擦板和卡板,所述滑板与第二车板本体位置相对,所述滑板延伸至通槽内,所述第二摩擦板与第一摩擦板相抵,所述卡板延伸至卡槽内并与卡槽卡接,所述滑板的侧面设置有侧板,所述侧板的表面一侧设置有连接杆。
[0005]进一步地,所述连接杆的表面设置有卡球,所述连接杆延伸至底槽内,所述卡球与钢球卡接,所述侧板的另一侧设置有套环。
[0006]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车板本体的底部设置有底部螺栓,所述底部螺栓与第二车板本体螺纹连接,所述底部螺栓的顶端与滑板相抵。
[0007]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车板本体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固定板和限位板,所述固定板内开设有圆槽,所述限位板内设置有转杆。
[0008]进一步地,所述转杆与限位板转动连接,所述转杆的顶部设置有把手,所述把手与转杆固定连接,所述把手与圆槽位置相对。
[0009]进一步地,所述限位板内设置有紧固螺栓,所述紧固螺栓与限位板螺纹连接,所述紧固螺栓的顶端与转杆相抵。
[0010]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车板本体和侧板的底部均设置有万向轮,所述第一车板本体和侧板均与万向轮活动连接。
[0011]进一步地,所述把手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防滑纹,多个所述防滑纹均等距分布在
把手的外表面。
[0012]进一步地,所述把手的形状为圆柱形,所述圆槽的直径是把手的1.2倍。
[0013]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0014]1、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二车板本体、滑板、通槽、侧板等结构,在使用小车运输宣传资料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将滑板从第二车板本体内伸长相应的长度,便于对宣传材料进行运输,同时当小车不使用时可以将滑板放回第二车板本体内,也可以将把手翻转折叠在圆槽内,进而减少第一车板本体和把手占据的空间,提高小车在使用时的使用范围和实用性。
[0015]2、本技术通过设置第一车板本体、第二车板本体和折叠杆可以将第一车板本体和第二车板本体折叠在一起,进而使整个小车在不使用时可以放置在小型运输车辆的车厢内,使用较为方便。
附图说明
[0016]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17]图2为本技术的仰视图;
[0018]图3为本技术第二车板本体与滑板的连接结构示意图;
[0019]图4为本技术第二车板本体的剖视图。
[0020]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0021]1、第一车板本体;2、滑板;3、万向轮;4、固定板;5、圆槽;6、侧板;7、限位板;8、转杆;9、紧固螺栓;10、把手;11、套环;12、底槽;13、钢球;14、连接杆;15、卡球;16、底部螺栓;17、第一摩擦板;18、第二摩擦板;19、卡槽;20、卡板;21、连接板;22、通槽;23、折叠杆;24、第二车板本体。
具体实施方式
[0022]参阅图1

图4所示,本技术为一种车载式折叠小车,包括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位置相对,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之间设置有折叠杆23,第一车板本体1、第二车板本体24和折叠杆23可以将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折叠在一起,进而使整个小车在不使用时可以放置在车厢内,使用较为方便,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分别与折叠杆23转动连接,第二车板本体24内分别开设有底槽12和通槽22,底槽12的内表壁设置有钢球13,通槽22的内表壁设置有第一摩擦板17,通槽22的内底壁设置有连接板21,连接板21内开设有卡槽19,第二车板本体24的侧面设置有滑板2,滑板2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摩擦板18和卡板20,滑板2与第二车板本体24位置相对,滑板2延伸至通槽22内,第二摩擦板18与第一摩擦板17相抵,卡板20延伸至卡槽19内并与卡槽19卡接,滑板2的侧面设置有侧板6,侧板6的表面一侧设置有连接杆14,连接杆14的表面设置有卡球15,连接杆14延伸至底槽12内,卡球15与钢球13卡接,侧板6的另一侧设置有套环11,第二车板本体24的底部设置有底部螺栓16,底部螺栓16与第二车板本体24螺纹连接,底部螺栓16的顶端与滑板2相抵,第一车板本体1的顶部分别设置有固定板4和限位板7,固定板4内开设有圆槽5,限位板7内设置有转杆8,转杆8与限位板7转动连接,转杆8的顶部设置有把手10,把手10与转杆8固定连接,把手10与圆槽5位置相对,限位板7内设置
有紧固螺栓9,紧固螺栓9与限位板7螺纹连接,紧固螺栓9的顶端与转杆8相抵,第一车板本体1和侧板6的底部均设置有万向轮3,第一车板本体1和侧板6均与万向轮3活动连接,把手10的外表面开设有多个防滑纹,多个防滑纹均等距分布在把手10的外表面,把手10的形状为圆柱形,圆槽5的直径是把手10的1.2倍,万向轮3可以使整个小车在使用时更加方便快捷。
[0023]本实施例的一个具体应用为:当不使用小车时首先将滑板2放置在通槽22内,并通过第一摩擦板17和第二摩擦板18的作用,使滑板2在通槽22内限位,同时滑板2底部的连接杆14延伸至底槽12内,通过钢球13与卡球15之间的卡接作用,对滑板2在通槽22内进一步的限位,然后转动底部螺栓16,通过底部螺栓16与滑板2的表面相抵,使滑板2紧紧的固定在通槽22内,然后反向转动紧固螺栓9,使转杆8在限位板7内转动,进而使把手10卡接在圆槽5内,然后通过折叠杆23转动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使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折叠在一起,便于将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放置在小型运输车辆的车厢内。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载式折叠小车,包括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位置相对,所述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之间设置有折叠杆(23),所述第一车板本体(1)和第二车板本体(24)分别与折叠杆(23)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车板本体(24)内分别开设有底槽(12)和通槽(22),所述底槽(12)的内表壁设置有钢球(13),所述通槽(22)的内表壁设置有第一摩擦板(17),所述通槽(22)的内底壁设置有连接板(21),所述连接板(21)内开设有卡槽(19),所述第二车板本体(24)的侧面设置有滑板(2),所述滑板(2)的表面分别设置有第二摩擦板(18)和卡板(20),所述滑板(2)与第二车板本体(24)位置相对,所述滑板(2)延伸至通槽(22)内,所述第二摩擦板(18)与第一摩擦板(17)相抵,所述卡板(20)延伸至卡槽(19)内并与卡槽(19)卡接,所述滑板(2)的侧面设置有侧板(6),所述侧板(6)的表面一侧设置有连接杆(1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折叠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杆(14)的表面设置有卡球(15),所述连接杆(14)延伸至底槽(12)内,所述卡球(15)与钢球(13)卡接,所述侧板(6)的另一侧设置有套环(1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载式折叠小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车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灏
申请(专利权)人:刘灏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