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车身支柱饰板的连接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8008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7 21: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车身支柱饰板的连接结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饰板下部的上弯折部和设置在下饰板上部的下弯折部。其中,上弯折部朝向车身支柱的内部偏置后平行于上饰板的其余部分向下延伸。下弯折部与下饰板的内壁形成开口朝上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被构造成能够供上弯折部可靠地抵接于其中。根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连接结构,下饰板利用其容纳空间能够便捷地套合至上饰板。

A connecting structure for body pillar tri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车身支柱饰板的连接结构
本技术涉及车辆领域的支撑柱,特别是涉及一种用于车身支柱饰板的连接结构。
技术介绍
汽车产品的支撑柱(如B柱等)由上、下饰板装配而成。目前市场上支撑柱的上、下饰板之间主要通过直接彼此卡接的形式而紧固。对于该类饰板,为保证上、下饰板的各对卡接结构之间均卡接到位,工人需要具备较好的装配技术。此外,为达到上、下饰板的设计面差要求,当前支撑柱的卡接结构的强度、尺寸精度需要满足较高要求,而这又会导致工人难以控制上、下饰板之间的装配质量。在装配质量不高的情况下,支撑柱的会呈现凹凸不平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以上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保证方便、快速地将支撑柱的上、下饰板彼此固定的连接结构,其同时能够保证支撑柱的上饰板和下饰板之间的面差容易地控制在较小范围内。该目的通过本专利技术的一种用于车身支柱饰板的连接结构来实现。该连接结构能够将车身支柱的上饰板和下饰板卡合在一起,其包括设置在所述上饰板下部的上弯折部和设置在所述下饰板上部的下弯折部。所述上弯折部朝向所述车身支柱的内部偏置后平行于所述上饰板的其余部分向下延伸。所述下弯折部与所述下饰板的内壁形成开口朝上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被构造成能够供所述上弯折部可靠地抵接于其中。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下弯折部与所述下饰板的内壁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且所述上弯折部的下端部包括朝向下弯折部的内壁延伸的抵接部,当所述下饰板利用所述容纳空间套合至所述上饰板时,所述抵接部能够抵接所述下弯折部的所述内壁。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下饰板的所述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被构造成能够沿所述上饰板的厚度方向抵接所述上弯折部。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下弯折部的朝向所述下饰板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被构造成能够沿所述上饰板的高度方向抵接所述上弯折部。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上、下饰板的横截面均大致呈U形,且包括构成U形横截面的两个侧边的左侧部分和右侧部分以及位于U形横截面底部的中间部分,其中,所述上饰板的所述左侧部分、右侧部分和所述中间部分分别设有所述上弯折部,所述下饰板设有与所述上弯折部对应的下弯折部。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筋位于所述下饰板对应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内壁上。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二限位筋位于所述下弯折部对应于所述中间部分的内壁上。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筋和/或第二限位筋为由上至下延伸的长条形限位筋。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多个所述第一限位筋之间彼此平行,且相邻的所述第一限位筋之间的间距D1满足条件:15mm≤D1≤20mm。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多个所述第二限位筋之间彼此平行,且相邻的所述第二限位筋的间距D2满足条件:15mm≤D1≤20mm。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所述第一限位筋与所述下饰板为一体件,所述下弯折部与所述下饰板为一体件。根据本技术的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上饰板下部的上弯折部和设置在下饰板上部的下弯折部。其中,上弯折部朝向车身支柱的内部偏置后平行于上饰板的其余部分向下延伸。下弯折部与下饰板的内壁形成开口朝上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被构造成能够供上弯折部可靠地抵接于其中。根据本技术的连接结构,下饰板利用其容纳空间能够便捷地套合至上饰板。附图说明为了更好地理解本技术的上述及其他目的、特征、优点和功能,可以参考附图中所示的优选实施方式。附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指代相同的部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附图旨在示意性地阐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对本技术的范围没有任何限制作用,图中各个部件并非按比例绘制。图1-2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上饰板;图3-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下饰板;图5是设有根据本技术的一个优选实施方式的连接结构的支撑柱的立体图;图6沿图5中的A-A方向的截面图,其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图7沿图5中的A-A方向的截面图,其示出了根据本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进一步对本公开的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以下的描述为示例性的,并非对本公开的限制,任何的其他类似情形也都落入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中。其中,图1-7示出的是根据本公开的专利技术构思的B柱结构,事实上,本封口的专利技术构思亦可用于车身的其他支撑柱上。在以下的具体描述中,方向性的术语,例如“左”、“右”、“上”、“下”、“前”、“后”等,参考附图中描述的方向使用。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部件可被置于多种不同的方向,方向性的术语是用于示例的目的而非限制性的。参见图1-2,其以不同角度示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上饰板的下部结构。如图1-2所示,上饰板的下部设有上弯折部。在该实施方式中,上饰板沿其周向设有3个上弯折部。参见图1-2并结合图6,其中,图6是示出具有本申请第一实施方式的连接机构的B柱的截面示意图。上弯折部110于上饰板100的下部朝向车身支柱的内部偏置后平行于上饰板100的其余部分向下延伸。参见图3-4,其以不同角度示出了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的下饰板200的上部结构。如图3-4所示,下饰板200的上部设有下弯折部210。参见图3-4并结合图6,下弯折部210由下饰板200的内壁向支撑柱的内部空间延伸后再以朝远离下饰板200内壁的方向斜向上弯折。下弯折部210与下饰板200的内壁形成开口朝上的容纳空间。容纳空间具有大致如图6所示的U形或V形。具有如图6所示的容纳空间被构造成能够供上弯折部110可靠地抵接于其中。参见图1-2、6,在容纳空间内,下弯折部210与下饰板200的内壁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根据一种优选实施方式,上弯折部110的下端部还包括朝向下弯折部210的内壁延伸的抵接部111。由此,参见图5,当上饰板100与容纳空间接合时,抵接部111能够抵接下弯折部210的内壁。上弯折部110大致平行于上饰板100的其他部分,其亦大致平行于与下饰板200上与下弯折部210相对的内壁,因此在安装过程中,容纳空间得以较为顺利地套合至上饰板100。下弯折部210与下饰板200的内壁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的设置方式可以保证下弯折部210与下饰板200在水平方向以及竖直方向对上饰板100形成较强的挤压作用,使得上饰板100和下饰板200彼此紧固。由于生产工艺以及生产成本所限,上弯折部110和下饰板200的对应内壁的曲面构造可能存在差异,而在存有差异的情况下,工人需要施加较大的力量方能将下饰板200套合至上饰板100。在此情况下,由于下饰板200以及下弯折部210的内壁对上弯折部110的强烈挤压作用,上弯折部110受挤压作用后,其曲面构造发生变形并趋近于对应的下饰板200的曲面构造。由此,上饰板100的其他部分会随着下弯折部210的变形而发生显著变形,进而使得上饰板100和下饰板200之间的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车身支柱饰板的连接结构,其能够将车身支柱的上饰板和下饰板卡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上饰板下部的上弯折部和设置在所述下饰板上部的下弯折部,其中,所述上弯折部朝向所述车身支柱的内部偏置后平行于所述上饰板的其余部分向下延伸,所述下弯折部与所述下饰板的内壁形成开口朝上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被构造成能够供所述上弯折部可靠地抵接于其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车身支柱饰板的连接结构,其能够将车身支柱的上饰板和下饰板卡合在一起,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包括设置在所述上饰板下部的上弯折部和设置在所述下饰板上部的下弯折部,其中,所述上弯折部朝向所述车身支柱的内部偏置后平行于所述上饰板的其余部分向下延伸,所述下弯折部与所述下饰板的内壁形成开口朝上的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被构造成能够供所述上弯折部可靠地抵接于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弯折部与所述下饰板的内壁之间的间距由上至下逐渐减小,且所述上弯折部的下端部包括朝向下弯折部的内壁延伸的抵接部,当所述下饰板利用所述容纳空间套合至所述上饰板时,所述抵接部能够抵接所述下弯折部的所述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饰板的所述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一限位筋,所述第一限位筋被构造成能够沿所述上饰板的厚度方向抵接所述上弯折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弯折部的朝向所述下饰板的内壁上设有多个第二限位筋,所述第二限位筋被构造成能够沿所述上饰板的高度方向抵接所述上弯折部。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上、下饰板的横截面均大致呈U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家胜
申请(专利权)人:观致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