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转自卡式杆件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7717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5 15:20
一种旋转自卡式杆件连接器,包括自卡旋转轴、第一锚固套筒和第二锚固套筒;自卡旋转轴包含中心轴、中心轴斜面螺帽和梯型凸块,第一锚固套筒包含至少第一套管、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和弹性体,第二锚固套筒包含第二套管和第二套管端锚板,第二套管内壁设置梯型凹槽和纵向滑槽;第一锚固套筒一端锚固杆件一,第一锚固套筒另一端锚固自卡旋转轴,中心轴上的梯型凸块和第二套管内壁上的梯型凹槽相互契合形成抗拉锚固;第二套管和第二套管端锚板以螺纹副连接,第二套管端锚板锚固杆件二。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尺寸小、用料省、施工速度快、方便检测检验,验收标准明确。

A rotary self clamping bar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旋转自卡式杆件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结构物的连接
,特别涉及一种旋转自卡式杆件连接器。
技术介绍
在工程建设中,固定于两个装配构件上的普通钢筋、预应力钢筋以及其他杆件在对接时发生允许范围内的偏差在所难免,为适应这种对接偏差,目前大多采用灌浆套筒连接、波纹管预留孔道灌浆连接以及采用连接盒等方式,这些连接方式都存在施工工艺复杂、无法检测、质量难以保证、达到强度的等待时间较长等弊端,如果采用直螺纹连接等直接连接方式,则对连接杆件的定位和制作精度要求极为苛刻,轴线方向上半个螺距的误差更是一个无法逾越的障碍。螺栓连接则必须采用拧紧措施方可实现杆件之间的完全连接,对施工空间要求较高,且适用范围较小。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技术提供一种可适应多向偏位的杆件机械连接器,特别对杆件轴线方向上的误差适应能力较大,本技术为偏位杆件之间的纯机械连接,适应两根杆件之间纵向、横向以及转角各个方向的制造偏差,且其拉压强度与是否灌浆无关,无需等待灌浆料或现浇混凝土凝结时间,施工便捷快速,便于检测,验收标准明确,质量稳定,安全可靠。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旋转自卡式杆件连接器,用于连接预埋在拼装构件A上的杆件一和预埋在拼装构件B上的杆件二;包含至少自卡旋转轴、第一锚固套筒和第二锚固套筒。所述自卡旋转轴包含中心轴、中心轴斜面螺帽和梯形凸块,所述第一锚固套筒包含至少第一套管、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和弹性体,所述第二锚固套筒包含第二套管和第二套管端锚板。所述中心轴分头部和尾部两个区域,所述梯形凸块设置于所述中心轴头部区域,所述中心轴斜面螺帽设置于所述中心轴尾部区域。所述第一套管分头部和尾部两个区域,所述第一套管头部和所述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或一体铸造,所述第一套管尾部和所述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或一体铸造。所述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和所述杆件一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中心轴尾部和所述中心轴斜面螺帽置于所述第一锚固套筒内,所述中心轴斜面螺帽和所述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顶紧。所述第二套管和所述第二套管端锚板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或一体铸造,所述第二套管端锚板和所述杆件二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第二套管内壁设置梯形凹槽和纵向滑槽,所述梯形凹槽和所述中心轴上所述梯形凸块形状向匹配;当所述中心轴插入所述第二套管时,所述中心轴上的梯形凸块和所述第二套管内壁上的梯形凹槽之间的斜面让所述中心轴自动旋转,使所述中心轴上的梯形凸块对准所述第二套管的纵向滑槽,从而使所述中心轴顺利插入所述第二套管。优选的,所述第二套管外侧设置柔性拉力件,所述柔性拉力件和所述第二套管外侧固定连接或紧密接触。在外部牵动所述柔性拉力件,所述第二套管逐渐向离开第一套筒方向运动,当所述中心轴上的梯形凸块和所述第二套管内壁上的梯形凹槽横向对准时,所述第一套管内的弹性体的顶紧作用使得所述中心轴反向旋转,所述中心轴上的梯形凸块嵌入所述第二套管内壁上的梯形凹槽内,形成锚固作用。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所述第一锚固套筒包含至少第一套管、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球面垫片、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第一套管锚固螺母和弹性体。所述第一套管锚固螺母和所述杆件一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所述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所述球面垫片和所述第一套管锚固螺母依次顶紧。优选的,所述中心轴斜面螺帽和所述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之间以斜向端面接触;所述弹性体设置于所述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和所述中心轴斜面螺帽之间。优选的,所述第一套管分头部和尾部两个区域,所述第一套管头部和所述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以螺纹副连接,所述第一套管尾部和所述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以螺纹副连接;所述第二套管端锚板和所述杆件二以螺纹副连接。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益。本技术有效地解决了工程建设领域中带多向偏差杆件的机械对接难题,实现预制拼装结构中钢筋等杆件对接时的完全机械连接,并保证连接强度达到一级要求,使得预制拼装结构中钢筋和预应力筋等杆件连接器的检查、检验和验收完全等同于常规连接器。本技术连接器总长度小,不仅材料用量大大降低,适用场合也更为广泛。由于本技术属于纯机械连接,其抗拉强度的发挥不必等待灌浆料达到某个凝结强度值,因此结构拼装可连续作业,真正做到快速施工。附图说明附图1:旋转自卡式杆件连接器立面图。附图2:球面转向旋转自卡式杆件连接器立面图。附图3:第一锚固套筒立面图。附图4:自卡旋转轴立面图。附图5:第二锚固套筒立面图。具体实施方式实施例1。如图1所示,本技术的一具体实施例,包含自卡旋转轴I、第一锚固套筒II和第二锚固套筒。自卡旋转轴I包含中心轴1、中心轴斜面螺帽2和梯形凸块101,第一锚固套筒II包含至少第一套管4、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7和弹性体3,第二锚固套筒包含第二套管8和第二套管端锚板9。中心轴1分头部和尾部两个区域,梯形凸块101设置于中心轴1头部区域,中心轴斜面螺帽2设置于中心轴1尾部区域。第一套管4分头部和尾部两个区域,第一套管4头部和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以螺纹副连接,第一套管4尾部和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7以螺纹副连接。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和杆件一12以螺纹副连接。中心轴1尾部和中心轴斜面螺帽2置于第一锚固套筒II内,中心轴斜面螺帽2和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7之间以斜向端面201、701接触;弹性体3设置于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和中心轴斜面螺帽2之间。第二套管8和第二套管端锚板9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或一体铸造,第二套管端锚板9和杆件二13以螺纹副连接。第二套管8内壁设置梯形凹槽803和纵向滑槽801,梯形凹槽803和中心轴1上梯形凸块101形状向匹配。第二套管8外侧设置柔性拉力件10,柔性拉力件10和第二套管8外侧固定连接或紧密接触。实施例2。如图4所示,本技术的又一具体实施例,包含自卡旋转轴I、第一锚固套筒II和第二锚固套筒。自卡旋转轴I包含中心轴1、中心轴斜面螺帽2和梯形凸块101,第一锚固套筒II包含至少第一套管4、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球面垫片6、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7、第一套管锚固螺母11和弹性体3,第二锚固套筒包含第二套管8和第二套管端锚板9。中心轴1分头部和尾部两个区域,梯形凸块101设置于中心轴1头部区域,中心轴斜面螺帽2设置于中心轴1尾部区域。第一套管4分头部和尾部两个区域,第一套管4头部和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以螺纹副连接,第一套管4尾部和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7以螺纹副连接。第一套管锚固螺母11和杆件一12以螺纹副连接;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球面垫片6和第一套管锚固螺母11依次顶紧中心轴1尾部和中心轴斜面螺帽2置于第一锚固套筒II内,中心轴斜面螺帽2和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7之间以斜向端面201、701接触;弹性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转自卡式杆件连接器,连接两个装配构件上带偏位的杆件一(12)和杆件二(13),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自卡旋转轴(I)、第一锚固套筒(II)和第二锚固套筒(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旋转自卡式杆件连接器,连接两个装配构件上带偏位的杆件一(12)和杆件二(13),其特征在于:包含至少自卡旋转轴(I)、第一锚固套筒(II)和第二锚固套筒();
所述自卡旋转轴(I)包含中心轴(1)、中心轴斜面螺帽(2)和梯形凸块(101),所述第一锚固套筒(II)包含至少第一套管(4)、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7)和弹性体(3),所述第二锚固套筒()包含第二套管(8)和第二套管端锚板(9);
所述中心轴(1)分头部和尾部两个区域,所述梯形凸块(101)设置于所述中心轴(1)头部区域,所述中心轴斜面螺帽(2)设置于所述中心轴(1)尾部区域;
所述第一套管(4)分头部和尾部两个区域,所述第一套管(4)头部和所述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或一体铸造,所述第一套管(4)尾部和所述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7)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或一体铸造;
所述第一套管头部端锚板(5)和所述杆件一(12)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所述中心轴(1)尾部和所述中心轴斜面螺帽(2)置于所述第一锚固套筒(II)内,所述中心轴斜面螺帽(2)和所述第一套管尾部端锚板(7)顶紧;
所述第二套管(8)和所述第二套管端锚板(9)以可拆卸方式连接或一体铸造,所述第二套管端锚板(9)和所述杆件二(13)以可拆卸方式连接;
所述第二套管(8)内壁设置梯形凹槽(803)和纵向滑槽(80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郭卓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易拼利联建筑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