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47384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24 21: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包括宫颈塞、鞘管和鞘管座,宫颈塞为锥形中空结构,其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管状腔体一,宫颈塞活动套接在所述鞘管头端,所述鞘管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二和腔体四,所述鞘管座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三,鞘管座末端设置通孔一,鞘管座侧面设置注射通孔二,注射通孔二连接侧管,所述侧管末端设置三通装置和压力计,所述通孔一与所述管状腔体二相通,所述注射通孔二与所述腔体四相通。本装置可以使输卵管导管通过并直接进入宫腔,减少对宫颈管的损伤;鞘管设置双腔结构,在输卵管导管插入输卵管的同时,通过侧管注入造影剂,进行宫腔造影并监测压力,免去反复退出输卵管导管的步骤,减少宫颈管和宫腔内膜的损伤,降低手术时间和感染风险。

Cervical sheath for tubal interventional emboliz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
本专利技术涉及医疗器械
,尤其涉及一种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
技术介绍
对于较严重的输卵管性不孕患者临床上常采用体外受精-胚胎移植的方法治疗。但是如果患者伴有输卵管积水,积水回流进入宫腔会导致其受孕率极大降低。DSA引导下输卵管介入栓塞术是现在一种可选用的方法用来防止积水回流,栓塞物通常选用铂金微弹簧圈,其主要优点是避免了手术以及全身麻醉风险,同时不影响卵巢的血液供应,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该技术来处理输卵管积水。在输卵管介入栓塞术手术过程中,输卵管导管插入宫腔内的时候,需要从宫颈注入造影剂明确宫腔的形态以及宫角的位置,同时在放置弹簧圈的时候,同样也需要明确宫角位置,但是子宫的位置并非固定,提前保留造影片提供参考并不可靠,反复退出插入导管也会增加感染风险。中国专利CN203425355U公开了一种外套鞘管及密封圈,外套鞘管由宫塞、第一管体和接头依次连接而成,所述宫塞为圆弧锥体,所述宫塞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第一空腔,所述宫塞的大头端与第一管体一端插接在一起;密封圈由具有第二空腔的第一圆柱体、第二管体及轴线部位设置有通孔的第三圆柱体构成,所述第一圆柱体的第二空腔形状与接头悬置端的形状匹配,所述第一圆柱体端部设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与所述第二空腔相通。该装置作为子宫输卵管造影装置比较合理,可以不进入宫腔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圆弧锥体型宫塞能在注射造影剂的时候完全封闭宫颈外口,防止造影剂外溢,但是在作为鞘管的时候圆弧锥体型宫塞无法到达宫颈管内口,不利于输卵管导管插入。从图1外套鞘管的结构示意图可以看出,宫塞插接在第一管体一端,且第一管体不能完全穿透宫塞,这样的结构对于在子宫外口堵住子宫内气体气(液)体不外溢能起到很好的作用,但由于子宫外口和内口之间还有一端细长的宫颈管通道,输卵管导管插入时只能导引到外口,无法导引进入内口,不能顺利让输卵管导管进入宫腔,对宫颈管容易造成损伤。另外,密封圈仅设置与输卵管导管外径相匹配的通孔,没有设置注射通孔或管道,手术时无法在插入输卵管导管和微导管的同时,进行子宫宫腔造影,必须先退出输卵管导管才能注射造影剂进行造影,会提高手术感染的风险,增加宫颈管损伤,以及影响栓塞弹簧圈放置的准确度。同时在手术最后进行宫腔造影检验输卵管栓塞是否成功时,目前术者都是根据手感来决定造影剂注射压力,不同术者之间标准会有较大的差距,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导致不同中心/医院的输卵管栓塞手术成功率有较大的差别。综上,目前输卵管栓塞术时无法完全导引输卵管进入子宫内口,且在输卵管导管插入的同时无法同步进行造影显示宫角,因此,亟需提供一种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输卵管栓塞术时可导引输卵管进入子宫内口,并且在输卵管导管插入的同时注入造影剂进行造影显示宫角,并同时提示注射压力的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包括宫颈塞、鞘管和鞘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宫颈塞为锥形中空结构,其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管状腔体一,所述管状腔体一的内径与鞘管外径匹配,所述宫颈塞活动套接在所述鞘管头端,且鞘管可自宫颈塞大头端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伸出,所述鞘管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二和腔体四,所述鞘管座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三,鞘管座连接端与所述鞘管尾端连接,鞘管座末端设置通孔一,鞘管座侧面设置注射通孔二,所述注射通孔二连接侧管,所述侧管末端设置三通装置和压力计,所述通孔一与所述管状腔体二相通,所述注射通孔二与所述腔体四相通。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腔体四为管状腔体二与鞘管外壁之间形成的夹层。注射通孔二与夹层相通,造影剂从侧管注入,直接通过夹层到达鞘管头端,鞘管头端处设置若干小孔或呈敞开式,使得造影剂进入子宫,进行宫腔造影。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鞘管头端为圆钝形结构。鞘管可自宫颈塞大头端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伸出,穿过宫颈管进入子宫内宫,圆钝形结构减少对宫颈管内壁的损伤。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通孔一孔径与输卵管导管外径匹配。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管状腔体二的内径大于输卵管导管外径。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鞘管座末端设置防逆流瓣膜。瓣膜一般由硅胶组成,既能从鞘管座末端插入输卵管导管,又能封堵鞘管座末端,防止造影剂等逆流。作为一个优选方案,所述鞘管外壁设置导引刻度线。鞘管需要从子宫外口进入内口,刻度线可以提醒操作者直观的知道进入的深度,更便于操作,引导输卵管导管进入合适的位置。设置在鞘管座末端的通孔一是引入输卵管导管以及微导管,导管穿过鞘管的管状腔体二进入子宫内宫,设置在鞘管座侧面的注射通孔二通过侧管连接注射器注射造影剂,造影剂通过独立的腔体四进入子宫,进行宫腔造影。鞘管双腔结构使得造影剂通过独立腔体进入子宫。在输卵管栓塞术步骤中,最后在双侧输卵管栓塞结束后,要从侧管注射造影剂进行宫腔造影,以检查输卵管是否完全栓塞,术者在进行造影的时候必须给予一定的注射压力,以确保输卵管完全堵塞,造影剂通过独立的腔体进入子宫,避免在压力稍高的情况下,造影剂可能会从鞘管座末端的防逆流瓣膜中渗出以影响对输卵管堵塞程度的判断,独立腔体可以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可以更准确的评价输卵管堵塞程度,提高输卵管栓塞术的成功率。压力计可以在利用侧管进行子宫输卵管造影的时候,量化显示宫腔内的压力。在输卵管栓塞术中,最后在双侧输卵管栓塞结束后,从侧管注射造影剂进行宫腔造影,以检查输卵管是否完全栓塞。注射造影剂所需要的压力如果太大,可能会导致造影剂穿过内膜基底层进入间质及血管,造成患者比较严重的疼痛,同时也会增加手术感染的风险。如果注射压力太低,可能会遗漏输卵管的不完全栓塞,导致手术失败,无法解决积水的问题,导致患者胚胎的浪费。以往手术中都是依靠术者的手感来决定注射压力,不同术者区别较大,没有统一的量化标准,使用本专利技术进行手术可以根据压力计的量化计数,来标准化注射压力,减少输卵管栓塞术失败的风险,提高手术效果,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装置可以使输卵管导管通过并直接进入宫腔,减少对宫颈管的损伤,宫颈塞可以完全封闭宫颈外口;鞘管双腔结构设计使输卵管导管插入输卵管的同时,通过独立腔体注入造影剂,并且在压力计提示注射压力下进行宫腔造影,免去反复退出输卵管导管的步骤,减少了宫颈管和宫腔内膜的损伤,降低手术时间和感染风险,提高输卵管栓塞术的成功率。附图说明图1是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实施例1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宫颈塞;11——管状腔体一;12——大头端;13——小头端;2——鞘管;21——管状腔体二;22——腔体四;23——鞘管头端;3——鞘管座;31——管状腔体三;32——鞘管座连接端;33——鞘管座末端;34——通孔一;35——注射通孔二;37——侧管;38——三通装置;39——压力计。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进行详细描述。应当知道的是,以下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帮助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包括宫颈塞、鞘管和鞘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宫颈塞为锥形中空结构,其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管状腔体一,所述管状腔体一的内径与鞘管外径匹配,所述宫颈塞活动套接在所述鞘管头端,且鞘管可自宫颈塞大头端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伸出,所述鞘管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二和腔体四,所述鞘管座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三,鞘管座连接端与所述鞘管尾端连接,鞘管座末端设置通孔一,鞘管座侧面设置注射通孔二,所述注射通孔二连接侧管,所述侧管末端设置三通装置和压力计,所述通孔一与所述管状腔体二相通,所述注射通孔二与所述腔体四相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包括宫颈塞、鞘管和鞘管座,其特征在于,所述宫颈塞为锥形中空结构,其沿轴线方向设置有管状腔体一,所述管状腔体一的内径与鞘管外径匹配,所述宫颈塞活动套接在所述鞘管头端,且鞘管可自宫颈塞大头端插入,并从宫颈塞小头端伸出,所述鞘管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二和腔体四,所述鞘管座沿轴线方向设置管状腔体三,鞘管座连接端与所述鞘管尾端连接,鞘管座末端设置通孔一,鞘管座侧面设置注射通孔二,所述注射通孔二连接侧管,所述侧管末端设置三通装置和压力计,所述通孔一与所述管状腔体二相通,所述注射通孔二与所述腔体四相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输卵管介入栓塞术用宫颈鞘管,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四为管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文韬张国福李文涛
申请(专利权)人: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