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状体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94935 阅读:5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3 11:52
本申请提供一种在管状体的一个端部被操作时,能够防止编丝间的偏移、提高向管状体的另一端部的转矩传递性及推进力、并提高其它医疗器件向管状体内部的插入性的管状体,并且,提供一种能够提高柔韧性及耐久性的管状体。所述管状体(1),通过将8条第一编丝(3a~3h)与8条第二编丝(5a~5h)交替地绞合成中空状而形成,其中,第一编丝(3a~3h)具有大致圆形的横截面,而第二编丝(5a~5h)在与其相邻的第一编丝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5ar、5as、5br、5bs、5cr…5hs),并呈向横截面径向凸出、且具有外侧弧(5ap、5bp等)及内侧弧(5aq、5bq等)的凸扇形(拱形)。

Tubular bod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管状体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本申请要求于2018年9月5日提交日本特许厅的申请号为2018-165635的日本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和权益,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多条编丝绞合而成的管状体。
技术介绍
目前,在经皮插入血管内的导管中,从将手术者的推进力传递到导管的顶端的推入性(Pushability)、当手术者旋转导管的一个端部时,将此旋转力传递到导管顶端的转矩传递性、在血管的挠曲部和弯曲部处不会发生折弯的抗扭结性、以及其他医疗器件对导管内腔的插入性等性能方面来看,已经开发出了适用于导管的各种医用管。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医用管,其中将紧密缠绕有扁平线(截面为矩形)的线圈层配置于内层,并且在此线圈层的外侧配置由聚酰胺弹性体制成的外层(参见图1等)。且根据该医用管,可以同时实现柔韧性和优异的抗扭结性、拉伸强度(参见第0006段等)。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专利文献1:特开2010-136895号公报
技术实现思路
专利技术要解决的课题然而,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用于医用管的线圈中,由于所卷绕的编丝为扁平线(截面为矩形),因此在单个线圈中,当医用管的一个端部被操作时,存在这样的问题,即编丝本身相对于相邻编丝会向线圈的横截面径向内侧或外侧偏移。因此,在专利文献1公开的医用管中,为了防止编丝的偏移,在线圈的外侧上披覆有聚酰胺弹性体制成的外层管(参见段落0042等)。而且,当医用管的一端被操作时,编丝本身相对于相邻编丝向线圈的截面径向内侧或外侧偏移这一问题,并不限于构成线圈的编丝为扁平线(截面为矩形)时,即使是圆线(截面为圆形),也会同样发生。并且,在构成线圈的编丝为圆线(截面为圆形)时,与构成线圈的编丝为扁平线时相比,由于其内面呈凹凸形状,还会产生医疗器件向线圈内部的插入性变差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是基于现有技术存在的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操作线圈(以下称“管状体”)的一个端部时,可防止编丝间的偏移,提高向管状体另一端部的转矩传递性及推进力,提高医疗器件向管状体内部的插入性的管状体。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可提高柔韧性及耐久性的管状体。解决问题的方案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管状体,该管状体通过将多条第一编丝与多条第二编丝交替地绞合成中空状而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编丝具有大致圆形的横截面,而所述第二编丝,在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编丝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并呈向横截面径向凸出的凸扇形(拱形)。而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的管状体的基础上,所述第二编丝由多条第三编丝绞合而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管状体的基础上,所述第一编丝由多条第四编丝绞合而成。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管状体,其特征在于,在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3任一项所述的管状体的基础上,所述第二编丝通过使直径大于所述第一编丝直径的编丝变形而形成。专利技术效果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一方面,管状体通过将多条第一编丝与多条第二编丝交替地绞合成中空状而成,其中,第一编丝具有圆形的横截面,第二编丝在与其相邻的第一编丝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并呈向横截面径向凸出的凸扇形(拱形),因此当管状体的一个端部被操作时,能够防止第一编丝与第二编丝间的偏移,且能够提高向管状体另一端部的转矩传递性及推进力。另外,可以提高医疗器件向管状体内部的插入性。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管状体的基础上,由于第二编丝由多条第三编丝绞合而成,因此除了第一方面的管状体的效果之外,在管状体弯曲时,通过第三编丝的微妙动作,可提高柔韧性及耐久性。并且,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三方面,在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管状体的基础上,由于第一编丝由多条第四编丝绞合而成,因此除了第一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管状体的效果之外,在管状体弯曲时,通过第四编丝的微妙动作,可进一步提高柔韧性及耐久性。此外,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第四方面,在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的管状体的基础上,由于第二编丝通过使直径大于第一编丝直径的编丝变形绞合而成,因此除了第一方面至第三方面任一方面所述的管状体的效果之外,第二编丝能够充分填充在第一编丝之间,当管状体的一个端部被操作时,可防止第一编丝与第二编丝间的偏移,并且可提高向管状体另一端部的转矩传递性及推进力。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横截面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立体图。图5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横截面图。图6是图5的局部放大图。图7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管状体制造时绞线设置在旋锻机(Swagingmachine)中的初始状态的横截面图。图8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管状体制造时的中间状态的横截面图。图9是示出第二实施方式的管状体制造时的最终状态的横截面图。图10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横截面图。图11是图10的局部放大图。图12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横截面图。图13是图12的局部放大图。图14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横截面图。图15是图14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参考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第一实施方式)首先,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一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立体图,图2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管状体的横截面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如图1所示,管状体1为由8条第一编丝(3a、3b、3c、3d、3e、3f、3g、3h)与8条第二编丝(5a、5b、5c、5d、5e、5f、5g、5h)交替地绞合成中空螺旋状而形成的细长管状体。而且,管状体1,从横截面来看,具有大致圆形的外周面和大致圆形的内周面,并且在其内周面的内侧形成有中空部6。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一编丝(3a~3h),从横截面来看为大致圆形。在这里,第一编丝(3a~3h)设定成从横截面看为大致圆形的原因在于,在后述管状体的制造方法中,第一编丝可能会发生些许变形。但第一编丝(3a~3h),可设定成从横截面看可基本为圆形。另一方面,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编丝(5a~5h)在与两侧相邻的第一编丝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例如,如图3所示,第二编丝5a在与其相邻的第一编丝3h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5ar,而在与其相邻的第一编丝3a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5as。并且,第二编丝5b在与其相邻的第一编丝3a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5br,在与其相邻的第一编丝3b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5bs。进一步地,容易理解的是,其他的第二编丝(5c、5d、5e、5f、5g、5h),则具有凹部5cr、凹部5cs(图中未示出)、…、凹部5hr(图中未示出)、凹部15hs。此外,本实施方式中的第二编丝(5a~5h),呈向横截面径向凸出的凸扇形(拱形)。例如,如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管状体,其通过将多条第一编丝与多条第二编丝交替地绞合成中空状而成,其特征在于,/n所述第一编丝,具有大致圆形的横截面;/n所述第二编丝,在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编丝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且呈向横截面径向凸出的凸扇形。/n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905 JP 2018-1656351.一种管状体,其通过将多条第一编丝与多条第二编丝交替地绞合成中空状而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编丝,具有大致圆形的横截面;
所述第二编丝,在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编丝的抵接部处具有凹部,且呈向横截面径向凸出的凸扇形。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西原弘幸武智文
申请(专利权)人:朝日英达科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