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沉淀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1894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8 04:0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沉淀池,属于沉淀池的技术领域,解决了现有技术中进水口进入的污水会将污泥带起,导致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差的问题。它包括中空且顶部和底部贯通的池体、竖直设置于池体中轴线处的固定杆、进水管、出水管以及连通于池体底部的排污管,池体包括包含进水管的进水区、沉淀区、包含出水管的出水区,进水区位于池体顶部;进水区与沉淀区在靠近排污管的一侧连通;沉淀区顶部与出水区连通,进水区与沉淀区之间通过多根输送管道连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使得水流更加平稳,减少污水将污泥带起的可能性,提高沉淀效果。

A sedimentation tan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沉淀池
本技术涉及沉淀池的
,特别涉及一种沉淀池。
技术介绍
在利用废纸制造环保再生纸的过程中,会产生较多的废水,而在废水中含有从废纸上剥离的油墨、废纸填充料、废纸纤维等,含有这些物质的废水需要在沉淀池中,将杂质进行沉淀,在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公开号为CN201832451U的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沉淀池,包括箱体,箱体的四面内壁上设置有连接框架,连接框架上焊接有溢水装置,箱体的底部设置有进水口,槽体的底部设置有出水口。上述现有技术中,污水从箱体底部进入,再从箱体顶部进入槽体并从出水口排出,沉淀物肯定是沉淀在箱体底部的,污水在进入箱体时具有一定的冲击力,使得从进水口进入的污水会很容易地将污泥带起,并带入至槽体中,导致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进水口进入的污水会将污泥带起,导致沉淀池的沉淀效果差的不足,而提供一种沉淀池,减少污水将污泥带起的可能性,提高沉淀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沉淀池,包括中空且顶部和底部贯通的池体、竖直设置于池体中轴线处用于固定池体的固定杆、进水管、出水管以及连通于池体底部的排污管,所述池体包括包含进水管的进水区、沉淀区、包含出水管的出水区,进水区位于池体顶部;进水区与沉淀区在靠近排污管的一侧连通;沉淀区顶部与出水区连通。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池体顶部的进水区进入,沿着进水区向排污管的方向流动,再进入沉淀区,由于沉淀区和进水区是在靠近排污管的一侧连通的,经过进水管达到沉淀区和进水区的连通处时,污水的流速相比于进水时的流速会缓慢很多,使得水流非常平稳,将池体底部污泥带起的可能性非常小,提高池体的沉淀效果。另一方面,污水需要依次经过进水区和沉淀区所在区域才可以溢出至出水区,污水所经过的路径相比于现有技术的污水路径会长很多,可以为沉淀物沉淀提供充足的时间,提高沉淀效果。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进水区与沉淀区之间通过多根输送管道连通,输送管道一端与进水区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沉淀区内靠近排污管的一侧。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区中的水通过输送管道将水输送至沉淀区底部,输送管道的流量有限,输送管道内径越小,污水从输送管道中出来进入沉淀区的流速越小,水流越平稳,进一步减少将池体底部污泥带起的可能性,同时提高池体的沉淀效果。进一步优选为:多根所述输送管道均匀分布于进水区中,所述进水管至少间隔设置有两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得进水区中的污水通过多根输送管道均匀地进入沉淀区,使得沉淀区中每个与进水区连通部分的污水进量的基本相同的,从而使得沉淀区内的污水更加平稳,可以进一步提高沉淀效果。进一步优选为:由靠近所述固定杆至远离固定杆依次为沉淀区、出水区和进水区。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进水区设置于池体的边缘部分,紧接着的就是出水区,方便进水管和出水管的设置,另一方面,进水区中的水从池体外径最大的位置进入沉淀区,可以进一步增长污水的流动路径,进一步提高沉淀效果。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输送管道包括沿池体高度方向延伸的延伸段、连接于延伸段远离进水区一端的导向段,导向段由延伸段处向固定杆延伸。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导向段将污水向固定杆所在中心位置进行导向,使得从进水区出来的污水向沉淀区的中心部分流动,促使污水在水平方向上有位移,加长污水流动路径,进一步提高沉淀效果。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导向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导向段与水平面之间的夹角为45°时,将该导向段进行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分解,对污水有水平方向和竖直向下方向的导向。竖直向下方向的导向与沉淀池中污水向上运动的力拮抗,水平方向上的导向将污水向固定杆处推送,综合以上导向,使得污水从输送管道出来后不会随沉淀池中的其它污水直接向上运动,而是会向固定杆的方向移动,加长水流路径,提高沉淀效果。进一步优选为:所述池体包括主池部和固定于主池部下方的沉淀部,沉淀部为倒锥形。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沉淀会沉积在沉淀部的内壁面上,由于沉淀部为倒锥形,沉淀会沿着沉淀部内壁面滑下至排污管。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延伸段靠近导向段的一端延伸至沉淀部上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污水从输送管道出来后不会干扰沉积于沉淀部内壁上的污泥,同时延长了污水的路径。进一步优选为:所述固定杆上设置有用于刮除沉淀部上污泥的刮泥组件,刮泥组件包括设置于固定杆上的驱动电机、与驱动电机固定的走车、固定于走车下方的连接杆、固定于连接杆下端的刮泥板,刮泥板与沉淀部内壁面抵接。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刮泥组件将部分粘附于沉淀部内壁面上的污泥进行刮除,走车的移动速度为每1转7分钟,缓慢的移动减少去水和污泥的扰动。进一步优选为:所述连接杆设置有多根。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提高对刮泥板的支撑杆和连接作用。综上所述,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通过设置进水区位于池体顶部、进水区与沉淀区在靠近排污管的一侧连通,经过进水管达到沉淀区和进水区的连通处时,污水的流速相比于进水时的流速会缓慢很多,使得水流非常平稳,将池体底部污泥带起的可能性非常小,提高池体的沉淀效果;2、通过设置多根输送管道,污水从输送管道中出来进入沉淀区的流速小,水流平稳,进一步减少将池体底部污泥带起的可能性,同时提高池体的沉淀效果;3、通过将进水区设置于池体的最边缘,进水区中的水从池体外径最大的位置进入沉淀区,可以进一步增长污水的流动路径,进一步提高沉淀效果;4、通过设置导向段,使得污水从输送管道出来后不会随沉淀池中的其它污水直接向上运动,而是会向固定杆的方向移动,加长水流路径,提高沉淀效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竖直方向的剖视图。附图标记:1、池体;11、进水区;12、沉淀区;13、出水区;14、主池部;15、沉淀部;16、水平隔板;17、第一竖直隔板;18、第二竖直隔板;19、轨道;20、底板;2、固定杆;3、进水管;4、出水管;5、排污管;51、阀门;6、输送管道;61、延伸段;62、导向段;7、刮泥组件;71、驱动电机;72、走车;721、车架;722、车轮;73、连接杆;74、刮泥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一种沉淀池,如图1所示,包括水平设置的底板20、中空且顶部和底部贯通固定于底板20的池体1、竖直设置于池体1中轴线处且固定于底板20上的固定杆2、用于刮除池体1内壁面上污泥的刮泥组件7,固定杆2上端面位于池体1上方。池体1包括横截面为圆形的主池部14、一体成型于主池部14下方且呈倒锥形的沉淀部15;沉淀部15下端面与底板20固定,且沉淀部15底部连通有水平的排污口,排污口上设置有阀门51。主池部14内壁面上水平固定有横截面为圆环形的水平隔板16,水平隔板16上竖直固定有第一竖直隔板17和第二竖直隔板18;第一竖直隔板17和第二竖直隔板18的横截面为圆形,第一竖直隔板17位于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沉淀池,包括中空且顶部和底部贯通的池体(1)、竖直设置于池体(1)中轴线处的固定杆(2)、进水管(3)、出水管(4)以及连通于池体(1)底部的排污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包括包含进水管(3)的进水区(11)、沉淀区(12)、包含出水管(4)的出水区(13),进水区(11)位于池体(1)顶部;进水区(11)与沉淀区(12)在靠近排污管(5)的一侧连通;沉淀区(12)顶部与出水区(13)连通。/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沉淀池,包括中空且顶部和底部贯通的池体(1)、竖直设置于池体(1)中轴线处的固定杆(2)、进水管(3)、出水管(4)以及连通于池体(1)底部的排污管(5),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1)包括包含进水管(3)的进水区(11)、沉淀区(12)、包含出水管(4)的出水区(13),进水区(11)位于池体(1)顶部;进水区(11)与沉淀区(12)在靠近排污管(5)的一侧连通;沉淀区(12)顶部与出水区(1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进水区(11)与沉淀区(12)之间通过多根输送管道(6)连通,输送管道(6)一端与进水区(11)连通,另一端延伸至沉淀区(12)内靠近排污管(5)的一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沉淀池,其特征在于,多根所述输送管道(6)均匀分布于进水区(11)中,所述进水管(3)至少间隔设置有两根。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沉淀池,其特征在于,由靠近所述固定杆(2)至远离固定杆(2)依次为沉淀区(12)、出水区(13)和进水区(11)。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沉淀池,其特征在于,所述输送管道(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志龙董斌徐军华连进董林海徐洁
申请(专利权)人:杭州临安桃源纸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