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507875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7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所提供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包含了有彼此相隔开来的一第一模部与一第二模部,以及一介于该第一模部与该第二模部间的第三模部,并使外部原料的供应位置位于该第一模部远离该第二模部的一侧,进一步地,为将外部原料供应至位于该第二模部与该第三模部间的模室中,本发明专利技术使该注料构造更包含有一贯设于该第一模部上的通道,通过该通道,可使外部原料从该供应位置,直接通过设置于该第三模部上的流道而注入该模室之中,无需如同已知技术般须使外部原料依序流经该第一模部与该第三模部后,始可以进入该模室中,据以达成本发明专利技术的目的。

The injection structure of the mould for polymer product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
本专利技术与高分子模制成型加工技术有关,特别是关于一种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
技术介绍
高分子模制成型加工技术中所应用的模具,以模具的内部形成模室空间,使高分子原料在模室中受模制而成型为特定形状的物品,而其中,为将高分子原料填注于模室内,已知技术已揭露有开模填料与合模注料等不同的供料技术,前者将开启模具以开放模室,从而可将高分子原料直接置入开放的模室中,后者则使模具合模,在模室被封闭的状态下,通过模具上所预设的流道,形成供热熔态的高分子原料流动的路径,使高分子原料可由模具外部通过注料通道流入封闭的模室空间中受模制成。而在合模注料的技术范踌中,为获得最短的流动路径,流道的位置因应着供料装置的不同而变动,例如由水平方向进行供料时,模具的流道通常即大致上沿着水平方向而延伸,其具体如中国台湾第M291891号专利前案所揭,相对的,当由重力方向进行供料时,模具的流道也通常呈由上而下大致上沿着重力方向而延伸,此在中国台湾第M485818号专利前案中也有揭露。在类似中国台湾第M485818号专利所公开由多数模片彼此叠接而成的多层模具中,通常在相邻的模片之间分别界定出适当形状的模室,因此,为使上方供给的原料可以往下流动到最下方的模室空间中,已知技术在各个模片上分别设置穿孔,并使各个模片上的穿孔在模具合模时得与预设的其它穿孔同轴对位,据以串联成为可供原料流往下流动至模室空间中的流道;是该技术虽已在高分子模制成型加工技术中被广泛使用的
技术实现思路
,但由于其将单一流道分割设置于不同的模片上,除造成加工上的难度外,不同模片在叠接时也难以确保对接穿孔间的紧密状态,因此甚易产生原料的渗流,显是该已知的技术仍未臻于完善。
技术实现思路
因此,本专利技术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其可避免高分子原料在多层模具的构成模片彼此叠接的界面部位产生渗流。缘是,为达成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包含有:一第一模部;一第二模部,与该第一模部相隔开来;两端透空的一通道,贯穿地设于该第一模部上;一第三模部,介于该第一模部与该第二模部之间,并使自己的一第一部分相对于该通道的一端透空开口;一流道,设于该第三模部上,并在该第一部分上形成入流口。更进一步地,该第三模部具有:一第三模身;一第一凸体,作为该第一部分地突设于该第三模身相向于该第一模部的一侧,并可以穿置于该通道中。更进一步地,该流道的入流口位于该第一凸体远离该第三模身的端末上。更进一步地,该第一凸体呈推拔状。更进一步地,该第二模部更包含有:一第二模身;一容纳空间,凹设于该第二模身相向于该第三模部的端面上,并相对于该第三模部的一第二部分。更进一步地,该流道在该第二部分上形成出流口。更进一步地,该第三模部具有:一第三模身;一第二凸体,作为该第二部分地突设于该第三模身相向于该第二模部的一侧,并可以穿置于该容纳空间中。更进一步地,其更包含有两个模室,介于该第二模部与该第三模部之间,并使该容纳空间介于该些模室之间。更进一步地,该第三模部具有两个浇道,分别连通该些模室与该容纳空间。更进一步地,该流道在该第二凸体上形成两个出流口,分别与该些浇道连通。本专利技术所提供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包含了有彼此相隔开来的一第一模部与一第二模部,以及一介于该第一模部与该第二模部间的第三模部,并使外部原料的供应位置位于该第一模部远离该第二模部的一侧,进一步地,为将外部原料供应至位于该第二模部与该第三模部间的模室中,本专利技术使该注料构造更包含有一贯设于该第一模部上的通道,通过该通道,可使外部原料从该供应位置,直接通过设置于该第三模部上的流道而注入该模室之中,无需如同已知技术般须使外部原料依序流经该第一模部与该第三模部后,始可以进入该模室中,据以达成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该通道作为通道,可容许外部原料的供料机构穿伸,而自该供应位置穿越该第一模部地径将外部原料供给至该第三模部中,也可容许该第三模部以自己的一第一部分穿伸于该通道中,而以该第一部分的一端靠近该供应位置。而在以该第一部分穿经该通道的技术手段中,该第三模部更包含有一流道,并使该流道在该第一部分的一端形成入流口,使外部原料得通过该入流口流入该流道中。其次就该第一部分的构成而言,该第三模部更包含一第三模身以及作为该第一部分的第一凸体,并使该第一凸体突设于该第三模身相向于该第一模部的一侧,以及使该流道的入流口位于该第一凸体远离该第三模身的一端上。另外,就关于将流动的外部原料导引至该模室的技术而言,除通过上述的流道将外部原料由该供应位置导引至该第一凸体外,更使该流道在该第三模部的一第二部分上形成出流口,使外部原料得自该出流口流出该第三模部而进入该模室中。其中,该第二部分由一第二凸体所构成,该第二凸体突设于该第三模身相向于该第二模部的一侧。其中,介于该第二模部与该第三模部间的模室数量可为多数,并使该第二模部更包含有一第二模身与一容纳空间,该容纳空间凹设于该第二模身相向于该第三模部的一侧上,并介于该些模室之间,用供容纳该第二凸体。其中,该第二模部具有多数的浇道,分别连通该容纳空间与该些模室,而该流道在该第二凸体上则形成与数量与该些浇道相同的出流口,并分别与该些浇道连通,使该流道中的外部原料可以被分送至各该模室中。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在于: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通过该通道减少高分子原料流动时所需流经的分模线,以减少原料由不同模身界面位置渗流的可能,除可降低废料量外,通过将移出的该第三模部进行温度控制的技术,更可将位于该流道中的原料维持于可使用的未冷却状态,而有利于后续注料程序的进行。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分解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立体组合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部分元件的立体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沿图2的4-4割面线的剖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的剖视图,显示以部分构成再次合模的使用状态。附图标记10: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20:第一模部;21:第一模身;30:第二模部;31:第二模身;32:容纳空间;33:浇道;40:第三模部;41:第三模身;42:第一凸体;43:第二凸体;50:近端的模室;60:远端的模室;70:通道;80:流道;801:入流口;802:出流口。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在本专利技术一较佳实施例中所提供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10,其主要为包含了有一第一模部20、一第二模部30、一第三模部40、两个位于近端的模室50、两个位于远端的模室60、一通道70以及两个流道80。首先说明本实施例中属于以多层模片彼此上下叠接并在其间形成模室的已知技术,亦即为,该第一模部20具有彼此枢接的两个板状第一模身21;该第二模部30具有一适当厚度的板状的第二模身31,并位于该第一模部20的下方;该第三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有:/n一第一模部;/n一第二模部,与该第一模部相隔开来;/n两端透空的一通道,贯穿地设于该第一模部上;/n一第三模部,介于该第一模部与该第二模部之间,并使自己的一第一部分相对于该通道的一端透空开口;/n一流道,设于该第三模部上,并在该第一部分上形成入流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其特征在于,包含有:
一第一模部;
一第二模部,与该第一模部相隔开来;
两端透空的一通道,贯穿地设于该第一模部上;
一第三模部,介于该第一模部与该第二模部之间,并使自己的一第一部分相对于该通道的一端透空开口;
一流道,设于该第三模部上,并在该第一部分上形成入流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三模部具有:
一第三模身;
一第一凸体,作为该第一部分地突设于该第三模身相向于该第一模部的一侧,并可以穿置于该通道中。


3.如权利要求2所述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其特征在于,该流道的入流口位于该第一凸体远离该第三模身的端末上。


4.如权利要求2所述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一凸体呈推拔状。


5.如权利要求1所述高分子物品成型模具的注料构造,其特征在于,该第二模部更包含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法胜
申请(专利权)人:钜钢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中国台湾;7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