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501611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3 14: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包括:车体、箱体、主轨道;所述车体的后部安装有矩形状的箱体;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矩形状的主轨道,且主轨道通过螺栓在箱体顶部的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处;所述两处主轨道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一滚槽;所述两处主轨道的后端均设置有矩形状的副轨道,且副轨道4通过螺栓与箱体2相连接,并且两处副轨道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二滚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对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的改进,具有装卸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便于货箱外装卸,且便于折叠收纳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现有装置中出现的问题和不足。

A hoisting device for transportation vehicle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
本技术涉及吊具
,更具体的说,尤其涉及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
技术介绍
陆运是货物运输的一种方式,陆运包括厢货车运输、集装箱车运输等运输方式,厢货车由车体与货箱组成。大多的厢货车的货箱内部空间相对较小,现有的叉车、起吊机等设备不方便进出,因此厢货车在装卸货物时,大多由人力搬运,装卸的效率较低,且劳动强度较大。有鉴于此,针对现有的问题予以研究改良,提供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旨在通过该技术,达到解决问题与提高实用价值性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大多的厢货车的货箱内部空间相对较小,现有的叉车、起吊机等设备不方便进出,因此厢货车在装卸货物时,大多由人力搬运,装卸的效率较低,且劳动强度较大的问题和不足。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由以下具体技术手段所达成: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包括:车体、箱体、主轨道、副轨道、限位螺栓、配合螺母、移动轨道、第一滚轮、移动块、挂钩、第二滚轮、手拉葫芦、第一滚槽、第二滚槽、固定孔、第三滚槽;所述车体的后部安装有矩形状的箱体;所述箱体内部设置有矩形状的主轨道,且主轨道通过螺栓在箱体顶部的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处;所述两处主轨道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一滚槽;所述两处主轨道的后端均设置有矩形状的副轨道,且副轨道4通过螺栓与箱体2相连接,并且两处副轨道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二滚槽;所述主轨道与副轨道的后端均销接有限位螺栓,且限位螺栓呈垂直设置,并且限位螺栓的底部通过螺纹啮合方式拧接有配合螺母;所述副轨道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孔,且固定孔开设在箱体的内侧壁上;所述两处主轨道之间设置有矩形状的移动轨道,且移动轨道通过第一滚轮与主轨道相连接;所述第一滚轮通过螺栓在移动轨道的左右两端各固定有一处,且第一滚轮通过间隙配合方式在第一滚槽与第二滚槽的内部滚动;所述移动轨道的底部开设有T形状的第三滚槽;所述移动轨道的下方设置有矩形状的移动块,且移动块通过第二滚轮与移动轨道相连接,并且移动块的顶部通过间隙配合方式容纳在第三滚槽内;所述第二滚轮通过螺栓在移动块的前后两侧各固定有一处,且第二滚轮通过间隙配合方式在第三滚槽的内部滚动;所述移动块的底部焊接有挂钩,且挂钩的底部悬挂有手拉葫芦。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所述移动轨道通过第一滚轮与主轨道及副轨道的滚动配合设置呈前后移动装置,且限位螺栓设置呈所述前后移动装置的止停装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所述移动块通过第二滚轮与移动轨道的滚动配合设置呈左右移动装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所述主轨道后侧的底部与副轨道前侧的底部相铰接,且副轨道通过铰接方式设置呈转动装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所述固定孔呈螺纹孔,且固定孔设置呈副轨道的固定装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技术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所述限位螺栓设置呈半轴螺栓,且限位螺栓通过销接方式设置呈拆卸装置。由于上述技术方案的运用,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下列优点:1、本技术通过设置移动轨道通过第一滚轮与主轨道及副轨道的滚动配合设置呈前后移动装置,且移动块通过第二滚轮与移动轨道的滚动配合设置呈左右移动装置,并且移动块的底部悬挂有手拉葫芦,便于通过手拉葫芦起吊货物,并通过所述的滚轮前后左右移动,操作简单,劳动强度小,装卸的效率高。2、本技术通过设置主轨道后侧的底部与副轨道前侧的底部相铰接,且副轨道通过铰接方式设置呈转动装置,便于副轨道的折叠收纳,且通过副轨道延长主轨道的长度,便于货箱外装卸,使用方便。3、本技术通过对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的改进,具有装卸效率高,劳动强度小,便于货箱外装卸,且便于折叠收纳的优点,从而有效的解决了本技术在
技术介绍
一项中提出的问题和不足。附图说明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A点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的正视剖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的B点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的主轨道与副轨道折叠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的副轨道折叠固定结构示意图。图中:车体1、箱体2、主轨道3、副轨道4、限位螺栓5、配合螺母6、移动轨道7、第一滚轮8、移动块9、挂钩10、第二滚轮11、手拉葫芦12、第一滚槽301、第二滚槽401、固定孔402、第三滚槽701。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术语“上”、“下”、“左”、“右”、“内”、“外”、“前端”、“后端”、“头部”、“尾部”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同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请参见图1至图6,本技术提供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的具体技术实施方案: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包括:车体1、箱体2、主轨道3、副轨道4、限位螺栓5、配合螺母6、移动轨道7、第一滚轮8、移动块9、挂钩10、第二滚轮11、手拉葫芦12、第一滚槽301、第二滚槽401、固定孔402、第三滚槽701;车体1的后部安装有矩形状的箱体2;箱体2内部设置有矩形状的主轨道3,且主轨道3通过螺栓在箱体2顶部的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处;两处主轨道3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一滚槽301;两处主轨道3的后端均设置有矩形状的副轨道4,且副轨道4通过螺栓与箱体2相连接,并且两处副轨道4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二滚槽401;主轨道3与副轨道4的后端均销接有限位螺栓5,且限位螺栓5呈垂直设置,并且限位螺栓5的底部通过螺纹啮合方式拧接有配合螺母6;副轨道4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孔40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包括:车体(1)、箱体(2)、主轨道(3)、副轨道(4)、限位螺栓(5)、配合螺母(6)、移动轨道(7)、第一滚轮(8)、移动块(9)、挂钩(10)、第二滚轮(11)、手拉葫芦(12)、第一滚槽(301)、第二滚槽(401)、固定孔(402)、第三滚槽(70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后部安装有矩形状的箱体(2);所述箱体(2)内部设置有矩形状的主轨道(3),且主轨道(3)通过螺栓在箱体(2)顶部的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处;所述两处主轨道(3)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一滚槽(301);所述两处主轨道(3)的后端均设置有矩形状的副轨道(4),且副轨道(4)通过螺栓与箱体(2)相连接,并且两处副轨道(4)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二滚槽(401);所述主轨道(3)与副轨道(4)的后端均销接有限位螺栓(5),且限位螺栓(5)呈垂直设置,并且限位螺栓(5)的底部通过螺纹啮合方式拧接有配合螺母(6);所述副轨道(4)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孔(402),且固定孔(402)开设在箱体(2)的内侧壁上;所述两处主轨道(3)之间设置有矩形状的移动轨道(7),且移动轨道(7)通过第一滚轮(8)与主轨道(3)相连接;所述第一滚轮(8)通过螺栓在移动轨道(7)的左右两端各固定有一处,且第一滚轮(8)通过间隙配合方式在第一滚槽(301)与第二滚槽(401)的内部滚动;所述移动轨道(7)的底部开设有T形状的第三滚槽(701);所述移动轨道(7)的下方设置有矩形状的移动块(9),且移动块(9)通过第二滚轮(11)与移动轨道(7)相连接,并且移动块(9)的顶部通过间隙配合方式容纳在第三滚槽(701)内;所述第二滚轮(11)通过螺栓在移动块(9)的前后两侧各固定有一处,且第二滚轮(11)通过间隙配合方式在第三滚槽(701)的内部滚动;所述移动块(9)的底部焊接有挂钩(10),且挂钩(10)的底部悬挂有手拉葫芦(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交通运输车辆随车吊装装置,包括:车体(1)、箱体(2)、主轨道(3)、副轨道(4)、限位螺栓(5)、配合螺母(6)、移动轨道(7)、第一滚轮(8)、移动块(9)、挂钩(10)、第二滚轮(11)、手拉葫芦(12)、第一滚槽(301)、第二滚槽(401)、固定孔(402)、第三滚槽(701);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的后部安装有矩形状的箱体(2);所述箱体(2)内部设置有矩形状的主轨道(3),且主轨道(3)通过螺栓在箱体(2)顶部的左右两侧各固定有一处;所述两处主轨道(3)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一滚槽(301);所述两处主轨道(3)的后端均设置有矩形状的副轨道(4),且副轨道(4)通过螺栓与箱体(2)相连接,并且两处副轨道(4)的相对面上均开设有T形状的第二滚槽(401);所述主轨道(3)与副轨道(4)的后端均销接有限位螺栓(5),且限位螺栓(5)呈垂直设置,并且限位螺栓(5)的底部通过螺纹啮合方式拧接有配合螺母(6);所述副轨道(4)的下方设置有固定孔(402),且固定孔(402)开设在箱体(2)的内侧壁上;所述两处主轨道(3)之间设置有矩形状的移动轨道(7),且移动轨道(7)通过第一滚轮(8)与主轨道(3)相连接;所述第一滚轮(8)通过螺栓在移动轨道(7)的左右两端各固定有一处,且第一滚轮(8)通过间隙配合方式在第一滚槽(301)与第二滚槽(401)的内部滚动;所述移动轨道(7)的底部开设有T形状的第三滚槽(701);所述移动轨道(7)的下方设置有矩形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谌叶娟
申请(专利权)人:长沙商贸旅游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