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钦州学院专利>正文

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88729 阅读:19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4:3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属于数字检测系统技术。包括全站仪、控制单元、移动靶标和无线传输模块,所述移动靶标,包括移动小车和靶标球,移动小车包括车体、第一导向架、第二导向架和升降柱;车体设于驱动轮组并能够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升降柱设置在车体中间且位于贯穿车体的安装孔内,升降柱通过安装在车体内的电机使得升降柱能够相对车体升降;靶标球安装在升降柱顶端;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对称设置在车体两侧,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的端部能够对应贴合待测量肋骨边缘,并沿待测量肋骨边缘移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有适应肋骨的小车以及具有减震功能的减震台及全站仪实现测量数据的准确,能够应对不同测量场景。

A digital detection mechanism for ship fram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
本技术涉及数字检测设备技术,特别是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
技术介绍
在现代造船生产中,从前期的船舶设计、板材号料和下料,到后期的船体装配都已基本实现计算机化、机械化和自动化流水线。船体肋骨加工是整个造船工艺体系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环节。目前船舶肋骨成型方法的发展趋势在向数控冷弯成型发展,对肋骨的数控冷弯成型的测量在线检测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并且已经产业化,肋骨完工检测依旧采用传统人工对样的检测方法,如何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的肋骨完工成型检测方法,提高其完工检测速度和质量是急待解决的技术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的研究。专利201510896638.2一种用于肋骨冷弯机或型材成形机械的光电跟踪检测机构,所述光电跟踪检测机构包括探杆,所述探杆的端部始终顶压住被加工型钢的受检测边缘;横杆,所述横杆与探杆通过铰链连接;小车,所述小车运动轨迹与所述探杆平行,被加工型钢的端部通过机械夹臂与所述小车通过铰链连接,在小车上朝向横杆一侧设置一标志,作光电跟踪的标靶;光电跟踪器,设置在探杆与横杆的铰链轴心处,用于跟踪标靶。这里需要先安装测量轨道或需要移动到测量台上,安装设置复杂,并不能完全实现数字化测量。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技术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无需安装测量轨道,具有适应肋骨的小车以及具有减震功能的减震台及全站仪实现测量数据的准确,能够应对不同测量场景。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包括全站仪、控制单元、移动靶标和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所述移动靶标,包括移动小车和靶标球,所述移动小车包括车体、第一导向架、第二导向架和升降柱;所述车体设于驱动轮组并能够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升降柱设置在车体中间且位于贯穿车体的安装孔内,所述升降柱通过安装在车体内的电机使得升降柱能够相对车体升降;所述靶标球安装在升降柱顶端;所述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对称设置在车体两侧,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的端部能够对应贴合待测量肋骨边缘,并沿待测量肋骨边缘移动。优选的,还包括减震台,所述全站仪设置在减震台上;所述减震台包括配重底板、第一减震板、下隔震块、上隔震块、第二减震板、减震隔套、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和第四调节杆;所述配重底板、第一减震板、下隔震块、上隔震块、第二减震板由下往上依次设置;所述下隔震块下端面与第一减震板连接,其上端面呈球面结构,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呈构成互不相连的三菱柱结构,该三菱柱结构位于下隔震块与上隔震块之间且其下端与下隔震块上端面连接贴合并粘贴固定,三菱柱结构的上端与上隔震块下端面连接,所述上隔震块下端面呈球面结构;所述三菱柱结构的下端围成区域面积为其上端围成区域面积的3倍;所述三菱柱结构上端形成上隔震块下端面曲面一致结构并且滑动贴合;所述减震隔套一端套固在下隔震块外侧,另一端套固在下隔震块上,并且减震隔套保持预紧力使得上隔震块与三菱柱结构之间保持压力;所述第二减震板位于上隔震块上端,且所述第四调节杆相对上隔震块竖直设置,一端能够相对贯穿第二减震板和上隔震块滑动升降,另一端连接全站仪。本方案在于通过设置减震台可以避免在车间环境下由于振动造成的误差,可以很好保证全站仪测量的准确性。移动靶标具有很好对应肋骨形状,通过第一导向架、第二导向架稳定移动靶标在肋骨上移动。控制单元通过全站仪的扫描数据建立测量点云,并完成数据的校正结果显示以及数据存储。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为减震材料构成。优选的,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上端为对应上隔震块下端面曲面的凹面结构,且凹面面积为其截面的面积的2倍。这里设置能够减少振动传递,达到减震效果。优选的,所述第一导向架为固定架,所述第二导向架为可伸缩架;所述第一导向架、第二导向架的自由活动端均为U型结构,所述U型结构内侧设于滑轮,所述滑轮转轴垂直设置在U型结构两侧之间。导向架可以帮助其在肋板上移动,防止偏离。优选的,所述配重底板包括配重块、减震泡沫和橡胶套,所述减震泡沫包裹配重块,且橡胶套包裹减震泡沫,所述配重块与第一减震板之间通过减震弹簧连接。这里可以保证配重底板稳定同时,保障减震效果。优选的,所述升降柱上设有底部设有磁铁块。这样可以增加车体抓地力。优选的,所述无线传输模块为蓝牙无线模块。由于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1.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实现数字化、自动化的肋骨完工成型检测机构,能够实现肋骨完工的在线自动化测量,避免了原先肋骨完工检测依旧采用传统人工对样的检测方法的不足,大大减少了测量时间,同时提高了测量的准确率。2.本技术控制单元通过无线传输模块控制全站仪的激光正对准靶标球,记录初始化;同时,所述控制单元通过无线传输模块控制移动靶标沿着待测量肋骨表面运动,全站仪跟踪靶球并进行定位,实时返回靶球坐标数据给控制单元,控制单元实现测量点云的处理和显示、理论数据加载、点云配准及偏差计算显示,最后完成待测肋骨成型偏差数据的存储和管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个功能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控制单元功能架构图。附图中,1-全站仪、2-无线传输模块、3-控制单元、4-移动靶标、41-车体、42-升降柱、43-靶标球、44-第一导向架、45-第二导向架、46-滑轮、5-待测量肋骨、6-减震台、61-配重底板、62-第一减震板、63-下隔震块、64-三菱柱结构、65-减震隔套、66-上隔震块、67-第四调节杆。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技术的具体实施进一步说明。如图1所示,本技术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包括全站仪1、控制单元3、移动靶标4和无线传输模块2,无线传输模块2具体是蓝牙无线模块,即他们具体是无线传输实现信号连接。具体是将被测肋骨放置到工作台或空旷地方,移动靶标4放置待测量肋骨5的起始点,保证移动靶标4和全站仪1之间没有障碍物;初始化控制单元3,连接控制单元3和全站仪1,测试系统联通状态,并将全站仪1的激光对准靶标球43。该系统中,移动靶标4沿着待测量肋骨5表面运动,全站仪1跟踪靶标球43并进行定位,实时返回靶球坐标数据给控制单元3,控制单元3实现测量点云的处理和显示、理论数据加载、点云配准及偏差计算显示等功能,最后,控制单元3完成肋骨成型偏差数据的存储和管理等功能。其中,设置减震台6用于增加全站仪1稳定性。全站仪1设置在减震台6上。减震台6包括配重底板61、第一减震板62、下隔震块63、上隔震块66、第二减震板、减震隔套65、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和第四调节杆67。配重底板61、第一减震板62、下隔震块63、上隔震块66、第二减震板由下往上依次设置。下隔震块63下端面与第一减震板62连接,其上端面呈球面结构,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呈构成互不相连的三菱柱结构64,该三菱柱结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包括全站仪、控制单元、移动靶标和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n所述移动靶标,包括移动小车和靶标球,所述移动小车包括车体、第一导向架、第二导向架和升降柱;所述车体设于驱动轮组并能够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升降柱设置在车体中间且位于贯穿车体的安装孔内,所述升降柱通过安装在车体内的电机使得升降柱能够相对车体升降;所述靶标球安装在升降柱顶端;所述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对称设置在车体两侧,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的端部能够对应贴合待测量肋骨边缘,并沿待测量肋骨边缘移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包括全站仪、控制单元、移动靶标和无线传输模块,其特征在于:
所述移动靶标,包括移动小车和靶标球,所述移动小车包括车体、第一导向架、第二导向架和升降柱;所述车体设于驱动轮组并能够通过无线传输模块与控制单元电连接;所述升降柱设置在车体中间且位于贯穿车体的安装孔内,所述升降柱通过安装在车体内的电机使得升降柱能够相对车体升降;所述靶标球安装在升降柱顶端;所述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对称设置在车体两侧,第一导向架和第二导向架的端部能够对应贴合待测量肋骨边缘,并沿待测量肋骨边缘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船舶肋骨数字检测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台,所述全站仪设置在减震台上;所述减震台包括配重底板、第一减震板、下隔震块、上隔震块、第二减震板、减震隔套、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第三调节杆和第四调节杆;所述配重底板、第一减震板、下隔震块、上隔震块、第二减震板由下往上依次设置;所述下隔震块下端面与第一减震板连接,其上端面呈球面结构,所述第一调节杆、第二调节杆和第三调节杆呈构成互不相连的三菱柱结构,该三菱柱结构位于下隔震块与上隔震块之间且其下端与下隔震块上端面连接贴合并粘贴固定,三菱柱结构的上端与上隔震块下端面连接,所述上隔震块下端面呈球面结构;所述三菱柱结构的下端围成区域面积为其上端围成区域面积的3倍;所述三菱柱结构上端形成上隔震块下端面曲面一致结构并且滑动贴合;所述减震隔套一端套固在下隔震块外侧...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峻峰欧卓琳夏义江甄希金
申请(专利权)人:钦州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