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81979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10 11:2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以及连接件,第一支撑座可滑动地设置于底座上;第二支撑座可滑动地设置于底座上,第二支撑座与第一支撑座彼此靠近或者彼此远离;连接件连接于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之间,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第一支撑座和第二支撑座上。可以根据梁体的具体尺寸,调整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的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以及连接件的相对位置,使梁体能够与该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稳固贴合,从而可以适用于多种梁体,降低了制造成本。

Positioning device for locomotive bea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工件定位技术,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
技术介绍
机车通常由蒸汽机、柴油机、燃气轮机、牵引电动机等动力机械直接或通过传动装置驱动。机车产生的牵引力克服列车阻力,可拖动比它自身重量大10倍或20倍以上的车列。通常机车可以包括火车、城市轻轨、燃气机车以及电力机车。目前,在消化、吸收国际先进设计理念和工艺技术的基础上,结合国内外铁路行业的发展趋势和市场的需求,市面上已经创造性的研发了多款不同类型的机车,例如HXD2系列机车。然而,对于机车侧墙顶侧梁而言,虽然其基本结构相似,但是具体截面尺寸却各不相同,在每一种车型的研发阶段都需要设计、制造专用的定位装置,以满足研发和生产的需求。因此,多种定位装置的生产、制造必会耗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其制造成本迟迟难以下降。在所述
技术介绍
部分公开的上述信息仅用于加强对本专利技术的背景的理解。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一个主要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以适应不同尺寸梁体,降低生产成本。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包括底座、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以及连接件,第一支撑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第二支撑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座彼此靠近或者彼此远离;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在同一直线上滑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或所述第二支撑座通过紧固件选择性地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座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座具有与所述底座配合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上设置有第一长腰孔,所述第一长腰孔沿所述第一支撑座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座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座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底座上。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座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座还具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设置有第二长腰孔,所述连接件通过紧固件设置于所述第二长腰孔内,以使所述连接件能够上下移动。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二长腰孔的延伸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支撑座的移动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连接件上设置有第三长腰孔,所述第三长腰孔的延伸方向平行于所述连接件的延伸方向,紧固件连接于所述第二长腰孔和所述第三长腰孔中,以将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连接件为两个,间隔且相对设置,以将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夹设于两个所述连接件之间。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连接件还包括通孔,所述第一支撑座的本体部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座的本体部上还设置有与所述通孔匹配的第二定位孔,通过销钉将所述连接件定位于所述通孔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所述第一支撑座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座具有梁体结合部,所述梁体结合部上设置有压块,以用于固定梁体。由上述技术方案可知,本专利技术的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在于:可以根据梁体的具体尺寸,调整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的第一支撑座、第二支撑座以及连接件的相对位置,使梁体能够与该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稳固贴合,从而可以适用于多种梁体,降低了制造成本。附图说明通过结合附图考虑以下对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例的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各种目标、特征和优点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附图仅为本专利技术的示范性图解,并非一定是按比例绘制。在附图中,同样的附图标记始终表示相同或类似的部件。其中: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的结构图。图2是图1中的底座的结构图。图3是图1中的第一支撑座的结构图。图4是图1中的第二支撑座的结构图。图5是图1中的连接件的结构图。图6是图1中的压块的结构图。图7是图1中的基板的结构图。图8是图1中的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与梁体配合的组合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00、基板;200、底座;201、第一定位孔;300、第一支撑座;301、第一长腰孔;302、第二长腰孔;303、第二定位孔;400、第二支撑座;500、连接件;501、第三长腰孔;502、通孔;600、压块;700、梁体。具体实施方式现在将参考附图更全面地描述示例实施方式。然而,示例实施方式能够以多种形式实施,且不应被理解为限于在此阐述的实施方式;相反,提供这些实施方式使得本专利技术将全面和完整,并将示例实施方式的构思全面地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图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类似的结构,因而将省略它们的详细描述。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方式示出的一种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的结构图。参照图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该定位装置可以包括底座200、第一支撑座300、第二支撑座400以及连接件500。关于各个部件的具体描述,请参照下文。图2是图1中的底座的结构图。参照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底座200可以直接固定在机架上,也可以间接固定在机架上,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以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底座200可以直接固定在基板100上,该基板100直接固定在机架上。继续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底座20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连接部,根据安装需要,第一支撑座300可以设置于某个连接部上。当然,第二支撑座400也可以根据需要设置于需要的连接部上,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继续参照图1和图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实施方式,其中底座200上可以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201,第一支撑座300和/或第二支撑座400通过紧固件选择性地固定于第一定位孔201中。如图1和图2所示,底座200上的多个第一定位孔201可以均匀设置,也可以根据需要,任意选择设置位置,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如图1所示,其中底座200上的第一定位孔201设置有两行多列,其中行的排布方向垂直于列的排布方向。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第一定位孔201可以为通孔或者盲孔,根据需要设置,当然,该第一定位孔201也可以为光孔,或者螺纹孔,只要能用紧固件将支撑座固定在所需位置,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底座200上设置有长腰孔,以用于与基板100或者机架连接,降低了紧固件组装的精度要求,提高了工作效率。图3是图1中的第一支撑座的结构图。图4是图1中的第二支撑座的结构图。参照图1、图3以及图4,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具体实施方式,其中第一支撑座300可滑动地设置于底座200上,以调节第一支撑座300在底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底座;/n第一支撑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n第二支撑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座能够彼此靠近或者彼此远离;/n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座;
第一支撑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
第二支撑座,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底座上,所述第二支撑座与所述第一支撑座能够彼此靠近或者彼此远离;
连接件,连接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之间,所述连接件的两端分别可滑动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所述第二支撑座在同一直线上滑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底座上设置有多个第一定位孔,所述第一支撑座和/或所述第二支撑座通过紧固件选择性地固定于所述第一定位孔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座具有与所述底座配合的结合部,所述结合部上设置有第一长腰孔,所述第一长腰孔沿所述第一支撑座的滑动方向延伸,所述第一支撑座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座通过紧固件固定于所述底座上。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用于机车梁体的定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支撑座以及/或者所述第二支撑座还具有本体部,所述本体部上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正文胡诚义岳娟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大同电力机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山西;1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