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塞、发动机总成和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78811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6 18:3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公开了一种活塞、发动机总成和车辆。所述活塞(1)形成有冷却油道(11)、连杆安装腔(12)以及连接所述冷却油道(11)和所述连杆安装腔(12)的润滑油道(13),所述润滑油道(13)能够将所述冷却油道(11)内的油液引导至所述连杆安装腔(12)。上述活塞(1)能够将用于冷却活塞(1)的冷却油道(11)中的油引导至连杆安装腔(12),从而为设置于连杆安装腔(12)内的连杆(2)和活塞(1)之间的摩擦副提供润滑油,无需为了润滑在连杆(2)上设置几乎穿过整个连杆(2)的孔,还能够改善活塞(1)和连杆(2)之间的摩擦副的润滑性能,降低了该摩擦副出现异常磨损和咬合的风险。

Piston, engine assembly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活塞、发动机总成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发动机领域,具体地涉及活塞、发动机总成和车辆。
技术介绍
活塞连杆机构是发动机的主要运动机构,发动机燃烧产生的高温高压气体作用到活塞上,然后通过活塞销传递给连杆,并由连杆驱动曲轴转动,从而转化为对外输出的转矩。在该机构中,连杆的第一端与活塞销连接,连杆的第一端和活塞销之间要承载很大的作用力,并且由于两个零件之间的配合间隙比较小,所以需要定向润滑来保障连杆和活塞销避免出现磨损以及咬合失效的问题。传统中,通常在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钻孔,并通过该孔从连杆的第二端向第一端输送润滑油来实现连杆的第一端的润滑。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随着连杆长度的增加,在连杆的第一端和第二端之间钻孔的难度显著提高,并且导致连杆的废品率增大,同时也降低了连杆自身的强度,由于输送润滑油的路径过长,进入到连杆和活塞销之间的润滑油的油量较少,润滑效果差。此外,由于自连杆的第二端延伸至连杆的第一端的孔的开口处位于连杆的第一端处的销孔的底部(靠近第二端的一侧),销孔的底部为连杆和活塞销的主承载面,在此处开孔不利于连杆和活塞销的配合,且导致二者之间的摩擦副容易出现异常磨损和咬合失效的情况。因此,希望有一种装置能够克服或者至少减轻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供一种活塞,该活塞具有润滑油道以能够向连杆与活塞连接处提供润滑油。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一方面提供一种活塞,所述活塞形成有冷却油道、连杆安装腔以及连接所述冷却油道和所述连杆安装腔的润滑油道,所述润滑油道能够将所述冷却油道内的油液引导至所述连杆安装腔。优选地,所述冷却油道形成为沿所述活塞的周向布置于所述活塞内部的环形油道。优选地,所述润滑油道为形成于所述活塞内部的沿直线延伸的直油道。优选地,所述活塞设置有两条或多条所述润滑油道。优选地,所述润滑油道自所述冷却油道朝向所述活塞的中部倾斜延伸。优选地,所述润滑油道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活塞的中心轴线之间具有30度至60度的夹角。优选地,所述润滑油道的直径为3mm至5mm。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发动机总成,所述发动机总成包括供油装置、回油装置、连杆和根据上文所述的活塞,其中,所述冷却油道包括与所述供油装置连接的入口和与所述回油装置连接的出口,所述连杆的第一端设置于所述活塞的连杆安装腔内,所述第一端形成有销孔,穿过所述销孔的活塞销将所述第一端可转动的安装于所述连杆安装腔处。优选地,所述第一端形成有连通所述销孔和所述连杆安装腔的润滑孔,所述润滑孔能够与所述润滑油道朝向所述连杆安装腔的开口对准;或所述供油装置的油压为55-83KPa。本技术的第三方面提供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辆包括根据上文所述的发动机总成。通过上述技术方案,上述活塞能够将用于冷却活塞的冷却油道中的油引导至连杆安装腔,从而为设置于连杆安装腔内的连杆上的销孔和活塞销之间的摩擦副提供润滑油,无需为了润滑在连杆上设置几乎穿过整个连杆的孔,便于连杆的加工制造,降低制造成本,并且保障连杆自身的强度,延长连杆的使用寿命,此外,还能够改善活塞和连杆之间的摩擦副的润滑性能,降低了该摩擦副出现异常磨损和咬合的风险。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发动机总成的示意图;图2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总成沿剖面线A-A的剖视图;图3是图1所示的发动机总成沿剖面线B-B的剖视图;图4是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实施方式的活塞沿图1中的剖面线A-A的剖视图;图5为图4所示的活塞的仰视图。附图标记说明1-活塞,11-冷却油道,111-入口,12-出口,12-连杆安装腔,13-润滑油道,2-连杆,21-第一端,211-销孔,212-润滑孔,22-第二端,3-供油装置,31-喷嘴,4-活塞销。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应当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用于说明和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未作相反说明的情况下,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顶、底”通常是针对附图所示的方向而言的或者是针对竖直、垂直或重力方向上而言的各部件相互位置关系描述用词;“内、外”通常指的是相对于部件自身轮廓而言的内外。根据本技术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活塞,参见图1、图4和图5,活塞1形成有冷却油道11、连杆安装腔12以及连接冷却油道11和连杆安装腔12的润滑油道13,润滑油道13能够将冷却油道11内的油液引导至连杆安装腔12。上述活塞1能够将用于冷却活塞1的冷却油道11中的油引导至连杆安装腔12,从而为设置于连杆安装腔12内的连杆2上的销孔211和活塞销4之间的摩擦副提供润滑油,无需为了润滑在连杆2上设置几乎穿过整个连杆2的孔,便于连杆2的加工制造,降低制造成本,并且保障连杆2自身的强度,延长连杆2的使用寿命,此外,还能够改善活塞1和连杆2之间的摩擦副的润滑性能,降低了该摩擦副出现异常磨损和咬合的风险。其中,冷却油道11中的冷却油通过润滑油道13进入到连杆安装腔12,该冷却油可通过活塞1和连杆2之间的摩擦副之间的缝隙、设置于连杆2上的润滑孔212等任意适当的方式进入到二者之间的摩擦副中,为该摩擦副提供定向润滑。冷却油道11的结构和布置方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进一步的,参见图3,冷却油道11形成为沿活塞1的周向布置于活塞1内部的环形油道,环形油道能够沿活塞1的周向为整个活塞1提供有效冷却,且集成于活塞1内部的冷却油道11使得活塞连杆机构更加紧凑,简化其结构,且避免因布置冷却油道11对其他部件造成影响。进一步的,参见图2和图4,润滑油道13为形成于活塞1内部的沿直线延伸的直油道。润滑油道13与活塞1集成在一起,使得活塞连杆机构的结构更加紧凑,且沿直线延伸的油道也能够减少油压损失,降低油液的流动阻力,从而提高进入连杆安装腔12中的油量,提高润滑效果,且直油道的加工制造更加简便,从而便于活塞1的生产制造。润滑油道13的数量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例如,一条或多条,优选地,活塞1设置有两条或多条润滑油道13,从而进一步提高进入连杆安装腔12内的油量,提高润滑效果。连杆2的第一端21通常设置于连杆安装腔12的中间位置,以避免连杆2摆动过程中与连杆安装腔12的周向壁发生干涉,而环形的冷却油道11通常尽可能绕活塞1的外周布置,以提高冷却油道11的流经范围,保障冷却效果,因此,参见图4和图5,所述润滑油道13自所述冷却油道11朝向所述活塞1的中部倾斜延伸,使得润滑油道13的出口能够对准连杆2和活塞1之间的摩擦副,提高润滑效果。润滑油道13的倾斜角度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的选择,使得润滑油道13朝向连杆安装腔12的开口能够对准连杆2即可。优选地,润滑油道13的延伸方向与活塞1的中心轴线之间具有30度至60度的夹角。润滑油道13的形状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形成有冷却油道(11)、连杆安装腔(12)以及连接所述冷却油道(11)和所述连杆安装腔(12)的润滑油道(13),所述润滑油道(13)能够将所述冷却油道(11)内的油液引导至所述连杆安装腔(1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形成有冷却油道(11)、连杆安装腔(12)以及连接所述冷却油道(11)和所述连杆安装腔(12)的润滑油道(13),所述润滑油道(13)能够将所述冷却油道(11)内的油液引导至所述连杆安装腔(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油道(11)形成为沿所述活塞(1)的周向布置于所述活塞(1)内部的环形油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道(13)为形成于所述活塞(1)内部的沿直线延伸的直油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1)设置有两条或多条所述润滑油道(13)。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道(13)自所述冷却油道(11)朝向所述活塞(1)的中部倾斜延伸。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活塞,其特征在于,所述润滑油道(13)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活塞(1)的中心轴线之间具有30度至60度的夹角。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飞虎李志娟杨雄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福田康明斯发动机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