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6001 阅读:151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包括座体、设于该座体外围的散热鳍片与设于该座体相对两侧的防呆结合结构,该座体中具有容孔,当该发光二极管设置于该容孔中时,由二者之间的接触,而使该发光二极管所产生的工作温度可经由散热鳍片散布至空气中以避免该发光二极管过热毁损,该防呆结合结构可使数个座体遵循正确的结合方向,并使已结合的座体具有相当的稳固性。(*该技术在2017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模块,更详言之,涉及一种发光二 极管的散热座。
技术介绍
发光二极管具有耗电量低、组件寿命常、反应速度快等优点,该发光二极 管己普遍使用于信息、通讯、及消费性电子产品的指示器与照明装置上,故该 发光二极管俨然成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件。伴随着电子工业的进步,该发光二极管已由早先的低功率逐渐迈向高功率 方向发展,进而导致该发光二极管被广泛的使用于照明装置上,然而,高功率 的发光二极管于发出亮光时,其亦会产生相当的工作温度,故该发光二极管与 散热模块结合以避免该发光二极管产生过热毁损的情况。请配合参考图l所示,为显示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散热模块的示意图,如图 所示,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散热模块包括依序堆栈结合的发光二极管l、导热层10、电路板2与散热鳍片20。该发光二极管1因发光而产生有工作温度时,该工作温度会依序经由该导 热层10与电路板2传导至该散热鳍片20处,该散热鳍片20会将该工作温度 散发至空气中以使该发光二极管1达到降温的效果。但该工作温度经由多层介质传递方能达到散热的效果,并且该发光二极管 1仅其底面与该导热层10接触,而该发光二极管1的其余各面未与任何导热 或散热的结构接触,故该发光二极管1的散热效果有限。该散热鳍片20尚未具有任何结合结构,导致该散热鳍片20无法与另一散 热鳍片20相互结合,若欲将多组发光二极管散热模块相互结合时,受限于上 述的不利的条件,该多组发光二极管散热模块无法相互结合,但欲将该多组发 光二极管散热因此,如何改善该发光二极管散热模块的散热效果以使该发光二极管1 不至于产生有过热毁损的情况,并且使得多组发光二极管得以相互结合,并具 有相当的稳定性,为当今亟待思考的课题。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技术的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发 光二极管因发光而产生的工作温度迅速散布至空气中以避免该发光二极管过 热毁损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本技术的又一目的为提供一种将数个发光二极管散热模块稳固结合, 并且确保其结合方向正确的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包括座体, 中央具有用于容置发光二极管的容孔,该容孔的内壁具有嵌槽,该座体的各角 落分别具有如螺孔的固定孔;散热鳍片,设于该座体的周边,该散热鳍片以该 容孔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结构;以及防呆结合结构,设于该座体的相对两侧。该防呆结合结构包括分别设于该座体两侧且相对应的第一嵌接部与第二 嵌接部。于本技术的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嵌接部为突出结构,该第二嵌接部为 用于嵌接该第一嵌接部的凹陷结构。于本技术的又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嵌接部由位于其周壁的颈縮部与位 于其端部且相邻于该颈縮部的凸肋所构成,该第二嵌接部由用于嵌接该凸肋的 内容槽与二分别位于相对内壁面且用于嵌接该颈縮部的内凸肋所构成。于本技术再一实施例中,该第一嵌接部为突块,该第二嵌接部为用于 嵌接该第一嵌接部的嵌槽。如上述的结构,该容孔供已设于电路板的发光二极管设置,并且该容孔与 该发光二极管多面接触,故该发光二极管发光时所产生的工作温度可直接传递 至该座体,并且传递至该散热鳍片以使该发光二极管维持于正常的工作温度。当数个座体欲相互结合时,该防呆结合结构可确保该座体维持正确的结合 方向,并且使已结合的座体具有相当的稳固性。以下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但不作为对本实 用新型的限定。附图说明图1为显示现有的发光二极管散热模块的示意图;图2A至图2C为显示本技术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的第一实施例的示 意图;图3A至图3B为显示本技术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的第二实施例的示 意图;以及图4A至图4C为显示本技术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的第三实施例的示意 图。其中,附图标记1发光二极管10导热层2电路板20散热鳍片3、 3"座体30容孔300 嵌槽31散热鳍片32固定孔33、33'、 33"第一嵌接部330"凸肋331"'颈縮部34、 34'、 34"第二嵌接部部340"内凸肋341"'内凹槽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并配合附图说明本 技术的具体实施例,以使所属
中具有通常知识者可轻易地了解本 技术的技术特征与达成功效。第一实施例请参阅图2A至图2C所示,为显示本技术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的第一 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A至图2B所示,该散热座包括一座体3、设于该座体3的周边的散 热鳍片31与设于该座体3的相对两侧的防呆结合结构,该座体3的各边分别 具有如螺孔的固定孔32,该容孔30的内壁具有嵌槽300,该散热鳍片31以该 容孔为中心呈放射状分布结构,该防呆结合结构为可相互卡掣的第一嵌接部 33与第二嵌接部34,该第一嵌接部为33为突出结构,该第二嵌接部34为可 与第一嵌接部为33相互嵌接的凹陷结构。该座体3可设置于一具有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板上,该容孔30可供该发光 二极管设置,并且该发光二极管的周边贴附于该容孔30的内壁处,该固定孔 32可供该座体3固定于该电路板上之用, 一灯罩嵌固于该嵌槽300处。由于该发光二极管的多面与该座体3的容孔30的内壁相互接触,故当该 发光二极管因发光而产生有相当的工作温度时,如上述的多面接触,该工作温 度得以直接传递至该座体3,而且经由该散热鳍片31散布至大气中以避免该 发光二极管产生有过热毁损的情况。如图2C所示,当数个已结合有具有发光二极管的电路板的座体3欲相互 结合时,该座体3的第二嵌接部34可与另一座体3的第一嵌接部33相互嵌接, 以使该二座体3的结合更加稳固,故当数个该座体3相互连结时,该防呆结合 结构可使该数个座体3的结合更加稳固,并能预防该座体3的结合方向错误。第二实施例请参阅图3A至图3B所示,显示本技术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的第二实 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防呆结合结构。如图所示,该第一嵌接部为33'为突块,该第二嵌接部34'为可与第一嵌 接部33'相互嵌接的嵌槽。第三实施例请参阅图4A至图4C所示,为显示本技术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的第三 实施例的示意图,本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防呆结合结构。如图4A、图4B所示,该座体3"的二相对侧分别具有第一嵌接部33"与第 二嵌接部34",该第一嵌接部33"与第二嵌接部34"为防呆结合结构,该第一 嵌接部33"为一突出结构,并由位于其周壁的颈縮部331"与位于其端部且相邻 于该颈縮部331"的凸肋330"所构成,该第二嵌接部34"为凹陷结构,该第二嵌 接部34"由内容槽341"与二分别位于相对内壁面的内凸肋340"所构成。如图4C所示,当数个座体3"相互结合时,该第一嵌接部33"嵌接于另一 座体3"的第二嵌接部34"时,该凸肋330"嵌接于该内容槽341",该内凸肋340" 嵌接于该颈縮部331",而使该数个座体3"稳固结合,并且当直向或横向作用 力作用于已呈结合状的该数个座体3"时,上述的呈嵌接状的内凸肋340"与颈 縮部331"以及呈嵌接状的凸肋330"与内容槽341"使该数个座体3"之间的结合 仍维持于稳固状态。如上所述,该座体3的容孔30的内壁直接与发光二极管接触,并且该发 光二极管多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发光二极管的散热座,其特征在于,包括:    座体,中央具有用于容置发光二极管的容孔;    散热鳍片,设于该座体的周边;以及    防呆结合结构,设于该座体的相对两侧。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昌圳陈盟仁
申请(专利权)人:飞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