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雾分离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8859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3 0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雾分离器(101),具有:壳体(20、30),其具有窜缸混合气的流入部(22)和流出部(34),并从流入部(22)到流出部(34)形成流路(PA)、油分离器单元(102),其配置于流路(PA)。油分离器单元(102)具有设置有使流路面积较小的节流部(43)的第1板部(41)和设置有供通过节流部(43)的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的第2板部(51)。节流部(43)由从第1板部(41)的规定端面(41c)延伸设置的切口(43)构成,壳体(30)在其内壁(32)具有供包括第1板部(41)的规定端面(41c)的端部(410)嵌合的嵌合部(33)。

Oil mist separa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雾分离器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雾分离器。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有收纳具有上游侧板、下游侧板以及纤维材料的油分离器单元而成的油雾分离器,其中上游侧板开设有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多个贯通孔、下游侧板供通过贯通孔的窜缸混合气碰撞的下游侧板、纤维材料在这些一对板之间从上游侧板的表面空出间隙而配置。这样的油雾分离器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中。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油雾分离器中,一对板构件和纤维材料分别在上下方向形成细长的大致矩形状状,并且一对板构件借助上下一对连结部连结。此外,上游侧板的上端部和左右侧端部与设置于壳体内壁的槽嵌合,从而上游侧板安装于壳体。然而,专利文献1中记载的构成,上游侧板整体构成为大致矩形状状,因此板上端部的刚性较高,难以顺畅地使板上端部嵌合于壳体内壁的槽。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179755号(US2011/0179755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一技术方案为将在内燃机产生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雾分离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雾分离器,为将在内燃机(1)产生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雾分离器(101),其特征在于,具有:/n壳体(20、30),其具有窜缸混合气的流入部(22)和流出部(34),从所述流入部(22)到所述流出部(34)形成流路(PA);以及/n油分离器单元(102),其配置于所述流路(PA),/n所述油分离器单元(102)具有设置有使流路面积减小的节流部(43)的第1板部(41)、设置有供通过了所述节流部(43)的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51b)的第2板部(51),/n所述节流部(43)由从所述第1板部(41)的规定端面(41c)延伸设置的切口(43)构成,/n所述壳体(30)在其...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24 JP JP2018-1575291.一种油雾分离器,为将在内燃机(1)产生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雾分离器(101),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20、30),其具有窜缸混合气的流入部(22)和流出部(34),从所述流入部(22)到所述流出部(34)形成流路(PA);以及
油分离器单元(102),其配置于所述流路(PA),
所述油分离器单元(102)具有设置有使流路面积减小的节流部(43)的第1板部(41)、设置有供通过了所述节流部(43)的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51b)的第2板部(51),
所述节流部(43)由从所述第1板部(41)的规定端面(41c)延伸设置的切口(43)构成,
所述壳体(30)在其内壁(32)具有供包括所述第1板部(41)的所述规定端面(41c)的端部(410)嵌合的嵌合部(33)。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板部(41)的所述规定端面(41c)向与板厚方向垂直的第1方向延伸,所述切口(43)向与所述板厚方向和所述第1方向大致垂直的第2方向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雾分离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油分离器单元(102)还具有:
连结部(54),其向通过了所述节流部(43)的窜缸混合气的流动方向延伸,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2板部;以及
法兰部(52、53),其供所述连结部(54)的另一端部固定,并与所述第1板部(41)的窜缸混合气的下游侧的表面(46a、47a、48a)抵接,
所述法兰部(52、53)具有与所述切口(43)嵌合的凸部(56)。


4.根据权利要求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多田和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