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分离器单元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58857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3-03 04:5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油分离器单元(102),具有:上游侧构件(40),其具有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开口部(43)、下游侧构件(50),其具有供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51)、以及多孔材料(60),其捕捉通过开口部(43)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上游侧构件(40)具有从与多孔材料(60)的第1面(62)对置的上游侧对置面(41a)突设并支承第1面(62)的间隔件(42),下游侧构件(50)具有从与多孔材料(60)的第2面(61)对置的下游侧对置面(51b)突设并支承第2面(61)的加强筋(55)。间隔件(42)向第1方向延伸,加强筋(55)向与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

Oil separator uni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油分离器单元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将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分离器单元。
技术介绍
以往已知具有上游侧板、下游侧板以及纤维材料的所谓的冲击过滤式油分离器单元,其中上游侧板开设了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多个贯通孔、下游侧板供通过贯通孔的窜缸混合气碰撞、纤维材料在这些一对板之间从上游侧板的表面空出间隙而配置。这样的油分离器单元例如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说明书中。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单元中,一对板和纤维材料分别在上下方向形成细长的大致矩形状,并且一对板借助上下一对连结部连结,由上下一对连结部来限制纤维材料在上下方向的位置。然而,如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单元那样,由上下一对连结部来限制纤维材料在上下方向的位置的结构,有可能在组装或使用单元时,纵长的纤维材料发生从标准位置向横向的位置偏移,而难以获得充分分离油雾的效果。现有技术文献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11/0179755号(US2011/0179755A)。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一技术方案为,将在内燃机产生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油分离器单元,为将在内燃机(1)产生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分离器单元(102),其特征在于,具有:/n上游侧构件(40),其设置于窜缸混合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具有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开口部(43);/n下游侧构件(50),其设置于窜缸混合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具有供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51);以及/n多孔材料(60),其具有与所述上游侧构件(40)对置的第1面(62)和与所述下游侧构件(50)对置的第2面(61),并形成为规定厚度的大致矩形状,捕捉通过了所述开口部(43)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n所述上游侧构件(40)具有与所述第1面(62)对置的上游侧对置面(4...

【技术特征摘要】
20180824 JP JP2018-1575281.一种油分离器单元,为将在内燃机(1)产生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分离出来的油分离器单元(102),其特征在于,具有:
上游侧构件(40),其设置于窜缸混合气的流动方向的上游侧,具有供窜缸混合气通过的开口部(43);
下游侧构件(50),其设置于窜缸混合气的流动方向的下游侧,具有供窜缸混合气碰撞的碰撞部(51);以及
多孔材料(60),其具有与所述上游侧构件(40)对置的第1面(62)和与所述下游侧构件(50)对置的第2面(61),并形成为规定厚度的大致矩形状,捕捉通过了所述开口部(43)的窜缸混合气中所含的油雾,
所述上游侧构件(40)具有与所述第1面(62)对置的上游侧对置面(41a)和从所述上游侧对置面(41a)突设,并支承所述第1面(62)的间隔件(42),
所述下游侧构件(50)具有与所述第2面(61)对置的下游侧对置面(51b)和从所述下游侧对置面(51b)突设,并支承所述第2面(61)的加强筋(55),
所述间隔件(42)向第1方向延伸,所述加强筋(55)向与所述第1方向大致正交的第2方向延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油分离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加强筋(55)的剖面大致呈矩形状,所述第2方向大致为重力方向。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油分离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游侧构件(40)具有向所述第1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并分别构成为大致板状的多个所述间隔件(42),
所述下游侧构件(50)具有向所述第2方向相互平行地延伸的多个所述加强筋(55)。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油分离器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多田和司
申请(专利权)人: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日本;JP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