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54048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9 0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传送设备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自动随行装置。该随行装置包括滑行轨道、吊具和随行台车,所述滑行轨道铺设于地面并用于限制随行台车的行进线路;所述吊具设于滑行轨道上方,沿滑行轨道的方向传送;所述随行台车位于吊具传送方向的前方,随行台车包括车座、支撑架、升降装置和用于驱动随行台车的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架通过升降装置连接于车座两侧,支撑架受控进行上下运动。当支撑架处于上升状态,吊具顶动支撑架,推动随行台车沿滑行轨道运动;当支撑架处于下降状态,吊具与随行台车无接触,驱动装置驱使随行台车沿滑行轨道返回起始位置。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自动化程度高,改善了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是领域内的较大突破。

An automatic traveling dev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自动随行装置
本技术涉及传送设备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自动随行装置。
技术介绍
随着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制造行业少人化、无人化的趋势开始逐步延伸到汽车生产中。在汽车总装线中,使用机械自动装置进行装配作业,是当前汽车行业主流发展的趋势。CN207016364U公布了一种同步随行装置,其包括支撑架、随行杆、吊具和随行台车,支撑架左右两侧通过螺栓连接侧连接架,侧连接架上固定导向套,导向套内上下滑动连接随行杆。支撑架上支撑随行台车,随行杆正上方设有吊具,吊具上设有随行定位孔,随行杆上端伸入随行定位孔中,实现吊具和支撑架、随行台车的同步随行。但是,该随行装置还存在不足之处:1)没有固定随行的路径,导致随行装置在随行时出现偏移;2)吊具与随行装置连接随行杆是以机械式(撞击的方式)来进行吊具与随行装置的连接,容易造成随行装置连接随行杆的变形,无法确保随行杆的使用稳定性;3)缺少系统的控制,自动化程度有待提高。因此,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需要研究一种新的随行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克服上述现有技术所述的至少一种缺陷,提供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可实现随行台车自动跟随和复位,自动化程度高,具有特定的运行轨道,解决了随行台车路线偏移的问题,同时,也改善了随行台车与吊具之间的接触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包括滑行轨道、吊具和随行台车,所述滑行轨道铺设于地面并用于限制随行台车的行进线路;所述吊具设于滑行轨道上方,沿滑行轨道的方向传送;所述随行台车位于吊具传送方向的前方,随行台车包括车座、支撑架、升降装置和用于驱动随行台车的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架通过升降装置连接于车座两侧,支撑架受控进行上下运动。其中,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启动,从而控制支撑架上升或下降。当支撑架处于上升状态,吊具顶动支撑架,推动随行台车沿滑行轨道运动;当支撑架处于下降状态,吊具与随行台车无接触,驱动装置驱使随行台车沿滑行轨道返回起始位置。支撑架处于上升状态时,其高度可与吊具最低吊臂平齐,因此,吊具运行时顶动支撑架,从而推动随行台车。另外,车座设有惰轮,吊具推动随行台车时,惰轮相应滚动。所述车座低于吊具的最低点。当支撑架处于下降状态时,随行台车整体低于吊具,保证随行台车可从吊具下方通过,避免碰撞。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源、马达和驱动轮,动力源用于提供总动力,马达用于驱使驱动轮运动。当支撑架下降,随行台车需要返程时,动力源提供动力至马达,马达启动,驱动轮运转,使随行台车沿滑行轨道返回起始位置。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连接动力源,包括控制总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控制总阀用于控制总管路通断,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升降装置,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马达。控制系统主要用于对动力源集中控制,控制总阀为随行台车总开关。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还包括手动开关和用于前后限位的行程开关,所述手动开关设于随行台车上,与控制系统相接,用于手动控制升降装置;所述行程开关分别设于滑行轨道前、后两端和随行台车,所述行程开关与控制系统相接。其中,手动开关与第一控制阀相连,作业完成时,按下手动开关,使升降装置下降。行程开关主要起限位作用,限制随行台车在滑行轨道范围内行驶。随行台车上设有两处行程开关,一处位于车座前轮,另一处位于车座后轮,分别与滑行轨道前、后端的行程开关对应配合。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包括架体、弹簧和用于与吊具直接接触的销轴,所述架体顶部设有销孔,销轴穿插于销孔,弹簧夹于销轴和销孔之间。弹簧主要起缓冲作用,是实现随行台车与吊具软性连接的关键。当吊具顶动销轴时,通过设置弹簧,避免了销轴与架体直接碰撞,防止机件变形影响支撑架稳定性。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架还包括滑轮,所述滑轮设于销轴与吊具接触的一端,并与销轴转动连接。采用滑轮与吊具直接接触,当支撑架下降时,有利于减少摩擦力。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升降装置为气缸,升降装置受控于驱动装置。气缸一端与支撑架连接,另一端与车座连接,进气时支撑架上升,排气时支撑架下降。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滑行轨道为直线光轴导轨,滑行轨道与随行台车滑动配合。采用直线光轴导向,行走顺畅、寿命长、耐脏能力极好,维护保养方便。作为其中一种优选方案,所述动力源为气源或电源。该自动随行装置的使用方法包括但不限于以下步骤:S1随行台车位于滑行轨道的起始位置,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上升,支撑架处于上升状态;S2吊具沿轨道方向传送,顶动支撑架,推动随行台车前进;S3吊具运行至特定作业点,停止传送,操作人员进行作业;S4作业结束,操作人员按下手动开关,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下降,同时启动马达,驱使驱动轮运转,随行台车返回滑行轨道的起始位置,等待下一吊具;若操作人员不启用手动开关,则进行下一步骤;S5吊具推动随行台车继续前进,当随行台车到达限位点,行程开关作用,驱动装置控制升降装置下降,同时启动马达,驱使驱动轮运转,随行台车返回滑行轨道的起始位置,等待下一吊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固定设有滑行轨道,限制随行台车的行走路线,避免出现偏移;2)随行台车与吊具之间实现软性接触连接,避免刚性碰撞导致变形;3)采用控制系统集中控制,有效提高自动化程度。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整体结构立体图。图2是本技术整体结构侧视图。图3是吊具与支撑架接触的局部放大图A。图4是随行台车的结构示意图二。图5是随行台车的结构示意图一。图6是支撑架的结构视图。图7是控制系统的控制关系图。其中,1滑行轨道(直线光轴导轨),2吊具,3随行台车,31车座,32支撑架,33升降装置(气缸),34动力源,35马达,36驱动轮,37惰轮,321架体,322弹簧,323销轴,324销孔,325滑轮,4手动开关,5行程开关。具体实施方式附图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为了更好说明本实施例,附图某些部件会有省略、放大或缩小,并不代表实际产品的尺寸;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附图中某些公知结构及其说明可能省略是可以理解的。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本技术实施例的附图中相同或相似的标号对应相同或相似的部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若有术语“上”、“下”、“左”、“右”“长”“短”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附图中描述位置关系的用语仅用于示例性说明,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的限制,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的具体含义。下面通过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具体描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滑行轨道(1)、吊具(2)和随行台车(3),所述滑行轨道(1)铺设于地面并用于限制随行台车(3)的行进线路;所述吊具(2)设于滑行轨道(1)上方,沿滑行轨道(1)的方向传送;所述随行台车(3)位于吊具(2)传送方向的前方,随行台车(3)包括车座(31)、支撑架(32)、升降装置(33)和用于驱动随行台车(3)的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架(32)通过升降装置(33)连接于车座(31)两侧,支撑架(32)受控进行上下运动;/n当支撑架(32)处于上升状态,吊具(2)顶动支撑架(32),推动随行台车(3)沿滑行轨道(1)运动;当支撑架(32)处于下降状态,吊具(2)与随行台车(3)无接触,驱动装置驱使随行台车(3)沿滑行轨道(1)返回起始位置;/n所述车座(31)低于吊具(2)的最低点。/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滑行轨道(1)、吊具(2)和随行台车(3),所述滑行轨道(1)铺设于地面并用于限制随行台车(3)的行进线路;所述吊具(2)设于滑行轨道(1)上方,沿滑行轨道(1)的方向传送;所述随行台车(3)位于吊具(2)传送方向的前方,随行台车(3)包括车座(31)、支撑架(32)、升降装置(33)和用于驱动随行台车(3)的驱动装置,所述支撑架(32)通过升降装置(33)连接于车座(31)两侧,支撑架(32)受控进行上下运动;
当支撑架(32)处于上升状态,吊具(2)顶动支撑架(32),推动随行台车(3)沿滑行轨道(1)运动;当支撑架(32)处于下降状态,吊具(2)与随行台车(3)无接触,驱动装置驱使随行台车(3)沿滑行轨道(1)返回起始位置;
所述车座(31)低于吊具(2)的最低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源(34)、马达(35)和驱动轮(36),动力源(34)用于提供总动力,马达(35)用于驱使驱动轮(36)运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自动随行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控制系统,控制系统连接动力源(34),包括控制总阀、第一控制阀和第二控制阀,控制总阀用于控制总管路通断,第一控制阀用于控制升降装置(33),第二控制阀用于控制马达(35)。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家赫叶少剑王翀曾伯烦黄圣强黄俊滔
申请(专利权)人:广汽乘用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