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4877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22:15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端子,包括一第一臂;一导接部,自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导接部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一抵接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另一端朝向所述导接部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抵接臂抵接所述导接部;一第二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两端之间朝向远离所述导接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从而使所述第一臂、所述第二臂和所述抵接臂的弹性较好,不易疲劳且形成多条并联的导电路径,以改善所述端子信号传输的性能。

termina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端子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端子,尤其是指一种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的端子。
技术介绍
端子被广泛地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的电连接器中,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并且在电性传输过程中,为了更加有利于电信号的传输,本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将端子的弹臂设计为多个,以在第一电子元件与第二电子元件之间形成多条传输路径来降低端子的阻抗。现有的一种端子,所述端子包括一基板,所述基板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自所述基板的一端向上且向所述基板的相对另一端弯折延伸一第一弹性臂,所述第一弹性臂顶端具有一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向所述基板倾斜延伸一第二弹性臂,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时,所述第二弹性臂抵接所述基板;自所述基板的一端向上倾斜延伸一第三弹性臂,所述第三弹性臂与所述第一弹性臂自所述基板的相同端延伸,所述第三弹性臂具有一第二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由于所述端子具有所述第一接触部和所述第二接触部均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接触,且自所述第一接触部延伸的所述第二弹性臂与所述基板抵接,所述基板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从而实现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的多条导电路径。然而,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第一接触部时,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作用于所述第一接触部上的力直接作用于所述第二弹性臂,使所述第二弹性臂的下端抵在所述基板上,并且由于连接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所述第一接触部被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紧,所述第一弹性臂的相对另一端连接于所述基板,所述基板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使所述第一弹性臂和所述第二弹性臂的弹性变形空间小,弹性较差,容易产生疲劳。因此,有必要设计一种新的端子,以克服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创作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于第一臂的一端弯折延伸一导接部接触第一电子元件,第一臂的相对另一端弯折延伸一抵接臂抵接导接部,第一臂的相对两端之间延伸一第二臂接触第二电子元件,使第一臂、第二臂和抵接臂的弹性较好,不易疲劳且具有多条导电路径的端子。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端子,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第一臂;一导接部,自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导接部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一抵接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另一端朝向所述导接部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抵接臂抵接所述导接部;一第二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两端之间朝向远离所述导接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进一步,所述第一臂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分支和一第二分支,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一分支和所述第二分支,所述第二臂自所述横梁的一侧倾斜延伸形成。进一步,所述第一分支和所述第二分支之间形成一开槽,所述开槽的一端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臂进入所述导接部,所述开槽的相对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抵接臂至少二分之一长度的位置。进一步,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呈锐角设置,所述抵接臂与所述第一臂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且所述导接部与所述第一臂之间具有一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三夹角。进一步,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一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和所述第三夹角的角度均减小,且其相互之间的大小关系保持不变。进一步,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未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抵接臂与所述导接部之间形成间隙,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第二臂发生弹性形变并带动所述第一臂发生弹性形变,所述抵接臂抵接所述导接部。进一步,所述第一臂具有一第一端与所述导接部相连接,及一第二端与所述抵接臂相连接,所述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之间的垂直距离。进一步,所述第二臂的倾斜方向与所述第一臂的倾斜方向相同。进一步,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未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抵接臂抵接于所述导接部的第一位置。进一步,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所述抵接臂抵接于所述导接部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位置比所述第一位置更靠近所述导接部的中心。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端子具有以下有益效果:由于所述第二臂是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两端之间朝向远离所述导接部的方向延伸形成的,当所述第二电子元件压接于所述接触部时,作用于所述接触部上的力经过所述第二臂传递到所述第一臂,再通过所述第二臂将力作用于所述抵接臂,使所述抵接臂的一端抵接所述导接部,所述抵接臂的相对另一端并未直接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所述抵接臂受力较小,不易疲劳;并且,作用于所述第二臂上的力要经过所述第一臂的转折才传递到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臂的一端连接所述导接部,所述第一臂的相对另一端并未直接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使得所述第一臂和所述第二臂具有较大的弹性压缩量,弹性较好,不易疲劳;并且由于所述抵接臂抵接所述导接部,进而在所述第一电子元件与所述第二电子元件之间依次形成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二臂、所述第一臂、所述导接部和所述接触部、所述第二臂、所述第一臂、所述抵接臂、所述导接部的两条相互并联的导电路径,从而减小了所述端子的阻抗,以改善所述端子信号传输的性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端子与第一电子元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端子与第一电子元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端子未接触第二电子元件时的主视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端子未接触第二电子元件时另一状态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端子接触第二电子元件时的主视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端子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的附图标号说明:端子100第一电子元件200第二电子元件300第一臂1第一端11第二端12第一分支13第二分支14开槽15横梁16导接部2通孔21第三夹角C抵接臂3第二夹角B第二臂4第一夹角A接触部41第一位置P第二位置Q【具体实施方式】为便于更好的理解本专利技术的目的、结构、特征以及功效等,现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如图1、5所示,为本专利技术的端子100,用以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200与一第二电子元件300,所述端子100为一金属板材冲压形成,每一所述端子100包括一第一臂1;自所述第一臂1的下端弯折延伸一导接部2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自所述第一臂1的上端弯折延伸一抵接臂3;自所述第一臂1的上下两端之间向上延伸一第二臂4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300。如图2、3、6所示,所述第一臂1具有一第一端11和一第二端12,且所述第一臂1倾斜设置,以使所述第一端11位于所述第一臂1的底端,所述第二端12位于所述第一臂1的顶端,即所述第一端11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之间的垂直距离小于所述第二端12与所述第一电子元件200之间的垂直距离,所述第一臂1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分支13和一第二分支14,所述第一分支13与所述第二分支14之间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端子,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n一第一臂;/n一导接部,自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导接部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n一抵接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另一端朝向所述导接部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抵接臂抵接所述导接部;/n一第二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两端之间朝向远离所述导接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端子,电性连接一第一电子元件与一第二电子元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第一臂;
一导接部,自所述第一臂的一端弯折延伸形成,所述导接部接触所述第一电子元件;
一抵接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另一端朝向所述导接部弯折延伸形成,所述抵接臂抵接所述导接部;
一第二臂,自所述第一臂的相对两端之间朝向远离所述导接部的方向延伸形成,所述第二臂具有一接触部,所述接触部接触所述第二电子元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包括间隔设置的一第一分支和一第二分支,一横梁连接所述第一分支和所述第二分支,所述第二臂自所述横梁的一侧倾斜延伸形成。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分支和所述第二分支之间形成一开槽,所述开槽的一端延伸穿过所述第一臂进入所述导接部,所述开槽的相对另一端延伸至所述抵接臂至少二分之一长度的位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端子,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与所述第二臂之间具有一第一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呈锐角设置,所述抵接臂与所述第一臂之间具有一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大于所述第二夹角,且所述导接部与所述第一臂之间具有一第三夹角,所述第二夹角大于所述第三夹角。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左锋
申请(专利权)人:番禺得意精密电子工业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