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24462 阅读:3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3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该接触端子呈短圆柱状,其具有一位于一端的圆弧状的头部,以及一位于另一端的定位柱,在该头部与该定位柱之间还形成有一颈部,并且在该颈部两侧的圆柱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圈齿状突起;其中该颈部直径小于所述齿状突起所在的圆周直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接触端子通过设置颈部结构以及齿状突起,从而能够与套管形成双保险的固定结构,确保该接触端子与该套管之间配合紧密,以保证该接触端子能够与外界电性接触更加可靠,不会发生左右偏移的现象。

Contact terminal of spring pin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
技术介绍
弹簧针连接器应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起连接作用。弹簧针连接器(POGOPin)是一个很精细的探针,体积可以做到非常小,所以应用在精密连接器中可以降低连接器的重量、节省空间、美化产品外观。通常,弹簧针连接器是一种由针头和针管及弹簧三个基本部件通过精密仪器铆压之后形成的弹簧式探针。由于弹簧针连接器采用了弹簧设计,因此该弹簧针连接器具有上下滑动的空间,但同时也会影响连接点的左右位置,从而影响该弹簧针连接器的机械性能及射频性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其结构新颖,能够与弹簧针连接器的套管形成双保险的固定结构,确保该接触端子与套管之间配合紧密,以保证该接触端子能够与外界电性接触更加可靠。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呈短圆柱状,其具有一位于该接触端子一端的圆弧状的头部,以及一位于该接触端子另一端的定位柱,在该头部与该定位柱之间还形成有一颈部,并且在该颈部两侧的圆柱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圈齿状突起;其中该颈部直径小于所述齿状突起所在的圆周直径。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接触端子包括一位于该接触端子一端且直径最大的第一段、一位于该接触端子的中间的第二段、以及一位于该接触端子的另一端且直径最小的第三段;其中该头部位于第一段,该定位柱位于该第三段,而该颈部及所述齿状突起位于该第二段。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接触端子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还形成有一肩部。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头部直径最大,而该定位柱的直径最小。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定位柱具有一尖端。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通过设置能够与套管卡扣的颈部结构,以及能够与套管形成过盈配合的齿状突起,从而形成双保险的固定结构,确保该接触端子与该套管之间配合紧密,以保证该接触端子能够与外界电性接触更加可靠,不会发生左右偏移的现象。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接触端子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接触端子与套管结合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技术说明书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接触端子20头部21定位柱22颈部23齿状突起24肩部25第一段201第二段202第三段203。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请参照图1、图2所示,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20大致呈短圆柱状,其一端为圆弧状的头部21,其另一端为定位柱22,在该头部21与该定位柱22之间还形成有一颈部23,并且在该颈部23两侧的圆柱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圈齿状突起24。其中该头部21直径最大,而该定位柱22的直径最小。该颈部23的直径小于所述齿状突起24所在的圆周直径。更具体地讲,该接触端子20大致分为三段直径不同的部分,包括一位于该接触端子20一端且直径最大的第一段201、一位于该接触端子20中间且直径略小的第二段202、以及一位于该接触端子20另一端且直径最小的第三段203。其中该头部21位于第一段201,该定位柱22位于该第三段203,而该颈部23及所述齿状突起24均位于该第二段202。此外,在该接触端子20的第一段201与第二段202之间还形成有一肩部25。如图3所示,该接触端子20安装于该弹簧针连接器的套管10的一端,其中该接触端子20的该第二段202与该第三段203均伸入该套管10中,而该第一段201就暴露于该套管10外。具体地讲,该接触端子20的头部21暴露于该套管10外,以准备与外部设备(未图示)电性接触。具体地讲,该接触端子20的该定位柱22、该颈部23、以及所述齿状突起24均进入该套管10中,并且形成于该套管10的第一内凸包12卡入该颈部23中,而所述齿状突起24与该套管10的内壁形成过盈配合,这种双保险结构,能够确保该接触端子20与该套管10之间配合紧密,以保证该接触端子20能够与外界电性接触更加可靠,不会发生左右偏移的现象。此外,该肩部25能够限定该接触端子20伸入该套管10中的长度,防止该接触端子20过度插入该套管10中,保证该接触端子20的头部21暴露于外部。在本实施例中,该定位柱22具有一尖端,以有利于与该弹簧针连接器内的弹簧固定。综上所述,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20通过设置能够与套管10卡扣的颈部23结构,还设置能够与套管10形成过盈配合的齿状突起24,从而形成双保险的固定结构,确保该接触端子20与该套管10之间配合紧密,以保证该接触端子20能够与外界电性接触更加可靠,不会发生左右偏移的现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端子呈短圆柱状,其具有一位于该接触端子一端的圆弧状的头部,以及一位于该接触端子另一端的定位柱,在该头部与该定位柱之间还形成有一颈部,并且在该颈部两侧的圆柱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圈齿状突起;其中该颈部直径小于所述齿状突起所在的圆周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端子呈短圆柱状,其具有一位于该接触端子一端的圆弧状的头部,以及一位于该接触端子另一端的定位柱,在该头部与该定位柱之间还形成有一颈部,并且在该颈部两侧的圆柱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圈齿状突起;其中该颈部直径小于所述齿状突起所在的圆周直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弹簧针连接器的接触端子,其特征在于:该接触端子包括一位于该接触端子一端且直径最大的第一段、一位于该接触端子的中间的第二段、以及一位于该接触...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海文张洪超丁树林涂安平
申请(专利权)人: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