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簧针连接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24461 阅读:3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3 00:4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弹簧针连接器,其包括有一套管、一安装于该套管一端的接触端子、一安装于该套管另一端的中心端子、以及一位于该套管内连接该接触端子与该中心端子的弹簧。该接触端子的头部暴露于该套管外,其余部分则进入该套管中,并且该套管的第一内凸包卡入该接触端子的颈部中,而该接触端子的齿状突起则与该套管形成过盈配合。该套管的第二内凸包能够沿着该中心端子的第一滑杆在第一隔离部与第二隔离部之间滑动;该套管的悬臂倾斜式夹持在该中心端子的第二滑杆上,而该尾端则暴露于整个套管之外。

Spring pin connecto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弹簧针连接器
本技术涉及一种连接器
,特别是有关于一种具有稳定的电性传输性能的弹簧针连接器。
技术介绍
弹簧针连接器应用于手机等电子产品,起连接作用。弹簧针连接器(POGOPin)是一个很精细的探针,体积可以做到非常小,所以应用在精密连接器中可以降低连接器的重量、节省空间、美化产品外观。通常,弹簧针连接器是一种由针头和针管及弹簧三个基本部件通过精密仪器铆压之后形成的弹簧式探针。由于弹簧针连接器采用了弹簧设计,因此该弹簧针连接器具有上下滑动的空间,但同时也会影响连接点的左右位置,从而影响该弹簧针连接器的机械性能及射频性能。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新的弹簧针连接器,其能够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主要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弹簧针连接器,其具有精准稳定的连接点,不会左右偏移,以使得该弹簧针连接器获得更稳定的机械性能及射频性能,不会产生频率偏移。本技术的其它目的和优点可以从本技术所揭露的技术特征中得到进一步的了解。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弹簧针连接器,包括有一套管、一接触端子、一中心端子、以及一弹簧。该套管具有一呈直筒状的主体,在该主体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内凸包、一圈第二内凸包;其中所述第一内凸包靠近该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内凸包靠近该主体的另一端;在该主体的另一端形成有多个悬臂,所述悬臂构成的开口的口径小于该主体的口径。该接触端子安装于该套管一端,该接触端子具有一形成于该接触端子一端的圆弧状的头部,以及一形成于该接触端子另一端的第一定位柱,在该头部与该第一定位柱之间还形成有一颈部,并且在该颈部两侧的圆柱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圈齿状突起;其中该头部暴露于该套管外,该第一定位柱、该颈部、以及所述齿状突起均进入该套管中,并且所述第一内凸包卡入该颈部中,而所述齿状突起与该套管形成过盈配合。该中心端子安装于该套管另一端,该中心端子具有一形成于该中心端子一端的第二定位柱,一邻近该第二定位柱的第一隔离部,一邻近该第一隔离部的第一滑杆、一邻近该第一滑杆的第二隔离部、一邻近该第二隔离部的第二滑杆、以及一邻近该第二滑杆且形成于该中心端子另一端的尾端;其中该第一隔离部与该第二隔离部的直径相同,且均与该套管形成间隙配合;该定位柱、该第一滑杆与该第二滑杆的直径均小于该套管的内径;在组装时,该第二定位柱、该第一隔离部、该第一滑杆、以及该第二隔离部均依次从所述悬臂限定的开口进入该套管内,所述第二内凸包能够沿着该第一滑杆在该第一隔离部与该第二隔离部之间滑动;该套管的悬臂倾斜式夹持在该中心端子的第二滑杆上,而该尾端则暴露于整个套管之外。该弹簧安装于该套管内,并在该套管内连接该接触端子与该中心端子。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弹簧为一圆柱弹簧,该接触端子的第一定位柱伸入该弹簧的一端,而该中心端子的第二定位柱则伸入该弹簧的另一端。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凸包与所述第二内凸包是通过铆压工艺形成的铆点。在其中一实施例中,所述悬臂构成口径渐缩的锥状。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接触端子包括一位于该接触端子一端且直径最大的第一段、一位于该接触端子中间的第二段、以及一位于该接触端子的另一端且直径最小的第三段;其中该头部位于第一段,该第一定位柱位于该第三段,而该颈部及所述齿状突起位于该第二段。在其中一实施例中,在该接触端子的第一段与第二段之间还形成有一肩部。在其中一实施例中,该中心端子的该尾端的直径大于该第二滑杆的直径,在该第二滑杆与该尾端之间形成一台肩。相较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通过套管与接触端子之间的结构变化使得第一内凸包与颈部形成卡合,而齿状突起与套管则形成过盈配合,这种双保险结构,能够确保该接触端子与该套管之间配合紧密,以保证该接触端子能够与外界电性接触更加可靠,不会发生左右偏移的现象。同时,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还通过改变中心端子的结构,使得该套管的悬臂与该中心端子的第二滑杆之间形成较大的夹角,从而确保该中心端子与该套管具有可靠的电性连接关系,更进一步确保该弹簧针连接器具备稳定的电性传输功能。此外,通过第一定位柱与第二定位柱能够确保弹簧的可控度,减少弹簧的自由活动空间,从而提高接触端子、弹簧及中心端子之间的机械连接及电气连接的稳定性。因此,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具有精准稳定的连接点(即接触端子的头部),不会左右偏移,以使得该弹簧针连接器获得更稳定的机械性能及射频性能,不会产生频率偏移。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的组合结构平面图。图2为图1所示弹簧针连接器的拆解结构平面图。图3为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沿另一方向拆解后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套管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套管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接触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接触端子沿另一方向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接触端子与套管结合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0为本技术中心端子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技术中心端子与套管结合后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的剖面结构示意图。本技术说明书附图中的主要附图标记说明如下:弹簧针连接器1套管10主体11第一内凸包12第二内凸包13悬臂14开口140接触端子20头部21第一定位柱22颈部23齿状突起24肩部25第一段201第二段202第三段203中心端子30第二定位柱31尾端32第一滑杆33第二滑杆34第一隔离部35第二隔离部36弹簧40。具体实施方式以下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加的图式,用以例示本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顶」、「底」等,仅是参考附加图式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以说明及理解本技术,而非用以限制本技术。请参照图1至图4所示,本技术弹簧针连接器1包括有一套管10、一安装于该套管10一端的接触端子20、一安装于该套管10另一端的中心端子30、以及一位于该套管10内并连接该接触端子20与该中心端子30的弹簧40。如图5、图6所示,该套管10具有一大致呈直筒状的主体11。在该主体11上形成有多个位于同一圆周上的第一内凸包12、以及多个位于同一圆周上的第二内凸包13,其中所述第一内凸包12靠近该主体11的一端并围绕形成一圈;所述第二内凸包13靠近该主体11的另一端,并围成一圈。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内凸包12与所述第二内凸包13可以是通过铆压工艺形成的铆点。在该主体11的另一端形成多个细长的悬臂14,这些悬臂14构成口径渐缩的锥状。具体地讲,由这些悬臂14的自由端构成的开口140的口径明显小于该主体11的口径。相较于所述第一内凸包1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弹簧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簧针连接器包括有一套管、一接触端子、一中心端子、以及一弹簧;/n该套管具有一呈直筒状的主体,在该主体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内凸包、一圈第二内凸包;其中所述第一内凸包靠近该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内凸包靠近该主体的另一端;在该主体的另一端形成有多个悬臂,所述悬臂构成的开口的口径小于该主体的口径;/n该接触端子安装于该套管一端,该接触端子具有一形成于该接触端子一端的圆弧状的头部,以及一形成于该接触端子另一端的第一定位柱,在该头部与该第一定位柱之间还形成有一颈部,并且在该颈部两侧的圆柱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圈齿状突起;其中该头部暴露于该套管外,该第一定位柱、该颈部、以及所述齿状突起均进入该套管中,并且所述第一内凸包卡入该颈部中,而所述齿状突起与该套管形成过盈配合;/n该中心端子安装于该套管另一端,该中心端子具有一形成于该中心端子一端的第二定位柱,一邻近该第二定位柱的第一隔离部,一邻近该第一隔离部的第一滑杆、一邻近该第一滑杆的第二隔离部、一邻近该第二隔离部的第二滑杆、以及一邻近该第二滑杆且形成于该中心端子另一端的尾端;其中该第一隔离部与该第二隔离部的直径相同,且均与该套管形成间隙配合;该定位柱、该第一滑杆与该第二滑杆的直径均小于该套管的内径;在组装时,该第二定位柱、该第一隔离部、该第一滑杆、以及该第二隔离部均依次从所述悬臂限定的开口进入该套管内,所述第二内凸包能够沿着该第一滑杆在该第一隔离部与该第二隔离部之间滑动;该套管的悬臂倾斜式夹持在该中心端子的第二滑杆上,而该尾端则暴露于整个套管之外;以及/n该弹簧安装于该套管内,并在该套管内连接该接触端子与该中心端子。/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弹簧针连接器,其特征在于:该弹簧针连接器包括有一套管、一接触端子、一中心端子、以及一弹簧;
该套管具有一呈直筒状的主体,在该主体上形成有一圈第一内凸包、一圈第二内凸包;其中所述第一内凸包靠近该主体的一端,所述第二内凸包靠近该主体的另一端;在该主体的另一端形成有多个悬臂,所述悬臂构成的开口的口径小于该主体的口径;
该接触端子安装于该套管一端,该接触端子具有一形成于该接触端子一端的圆弧状的头部,以及一形成于该接触端子另一端的第一定位柱,在该头部与该第一定位柱之间还形成有一颈部,并且在该颈部两侧的圆柱表面上分别形成有一圈齿状突起;其中该头部暴露于该套管外,该第一定位柱、该颈部、以及所述齿状突起均进入该套管中,并且所述第一内凸包卡入该颈部中,而所述齿状突起与该套管形成过盈配合;
该中心端子安装于该套管另一端,该中心端子具有一形成于该中心端子一端的第二定位柱,一邻近该第二定位柱的第一隔离部,一邻近该第一隔离部的第一滑杆、一邻近该第一滑杆的第二隔离部、一邻近该第二隔离部的第二滑杆、以及一邻近该第二滑杆且形成于该中心端子另一端的尾端;其中该第一隔离部与该第二隔离部的直径相同,且均与该套管形成间隙配合;该定位柱、该第一滑杆与该第二滑杆的直径均小于该套管的内径;在组装时,该第二定位柱、该第一隔离部、该第一滑杆、以及该第二隔离部均依次从所述悬臂限定的开口进入该套管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海文张洪超丁树林涂安平
申请(专利权)人:翊腾电子科技昆山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