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38156 阅读:1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4:51
一种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盘、缓冲槽、第一导向筒、导向槽及第二导向筒,缓冲槽与前述导向轨相接并具有输出端口;第一导向筒弯曲绕制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通过,该第一导向筒与前述缓冲槽的输出端口相接并内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伸出并导向的第一条形缺口;导向槽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能调整扭簧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第二导向筒,与前述导向槽相接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通过,一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伸出并导向的第二条形缺口。通过缓冲槽、导向槽及二个导向筒的协同配合,使扭簧能够有序地依次逐个自动输出,替代手工输出,提高了工作效率。

Vehicle interior handle torsional spring vibration output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自动输出机构,尤其涉及一种车辆内饰拉手扭簧的自动输出机构,该输出机构应用于车辆内饰拉手的装配上。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常见的车辆顶棚拉手,其结构包括拉手本体,支架,金属卡子(又称卡扣)及端盖,拉手本体端部具有安装区域;支架能转动地设于所述拉手本体的端部并具有内腔;金属卡子为一金属片弯曲而成,中部具有适配于顶棚钣金安装孔的弹性扣合部,上端部具有伸入顶棚钣金安装孔的伸入部;端盖具有伸入前述支架内腔并能进入前述金属卡子伸入部内且能撑开弹性扣合部的伸长部。相关的文献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420242214.5的中国技术专利《顶棚拉手》(授权公告号为CN203864508U);还可以参考专利号为ZL201620406111.7的中国技术专利《汽车顶棚拉手》(授权公告号为CN205601671U)。上述这种顶棚拉手目前以采用手工装配居多,存在装配质量差、装配效率低的不足,为此,需要开发一种能自动装配拉手的装置,而其中一个步骤就是要实现扭簧的自动装配,这就需要用到卡扣的端盖输送机构。如图1所示,为现有技术中常见的一种扭簧1a,其包括本体部10a分别设有本体部10a两端的第一抵靠端11a和第二抵靠端12a,其中,第一抵靠端11a较第二抵靠端12a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的技术现状而提供一种能自动输出扭簧架的振动输出机构。本专利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振动盘,上端具有圆筒部,该圆筒部内壁成型有螺旋状向上延伸的导向轨,该圆筒部中部内腔形成扭簧掉落区域;缓冲槽,与前述导向轨相接并具有输出端口;第一导向筒,弯曲绕制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通过,该第一导向筒与前述缓冲槽的输出端口相接并内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伸出并导向的第一条形缺口;导向槽,弯曲绕制并与前述第一导向筒相接,该导向槽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能调整扭簧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杆和第二导向杆;以及第二导向筒,与前述导向槽相接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通过,一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伸出并导向的第二条形缺口。进一步,所述导向槽的底部外圈低而内圈高以限制扭簧脱离导向槽。作为优选,所述缓冲槽的输出端口上具有横向宽度逐步增大的输出段,该输出段的输出端一侧与第一导向筒相接,另一侧则形成掉落端口。进一步,所述缓冲槽呈弧形并内径大于圆筒部的内径而使缓冲槽位于圆筒部的外侧,对应地,所述的第一导向筒及导向槽也位于圆筒部的外侧并通过支撑架设置。作为优选,所述圆筒部的外周还设有外筒,该外筒能承接从输出段及导向槽掉落的扭簧。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通过缓冲槽、导向槽及二个导向筒的协同配合,使扭簧能够有序地依次逐个自动输出,替代手工输出,提高了工作效率。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技术中扭簧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实施例结构示意图。图3为实施例另一视角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3中A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包括振动盘1、缓冲槽4、第一导向筒51、导向槽6及第二导向筒52。振动盘1上端具有圆筒部2,该圆筒部2内壁成型有螺旋状向上延伸的导向轨3,该圆筒部2中部内腔形成扭簧1a掉落区域;缓冲槽4与导向轨3相接并具有输出端口。第一导向筒51弯曲绕制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1a通过,该第一导向筒51与缓冲槽4的输出端口相接并内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11a伸出并导向的第一条形缺口511。导向槽6弧形弯曲绕制并与第一导向筒51相接,结合图4所示,导向槽6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能调整扭簧1a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杆81和第二导向杆82;导向槽6的底部外圈低而内圈高以限制扭簧1a脱离导向槽6。第二导向筒52,与导向槽6相接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1a通过,一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11a伸出并导向的第二条形缺口521。结合图3所示,缓冲槽4的输出端口上具有横向宽度逐步增大的输出段41,该输出段41的输出端一侧与第一导向筒51相接,另一侧则形成掉落端口411。缓冲槽4的内径大于圆筒部2的内径而使缓冲槽4位于圆筒部2的外侧,对应地,第一导向筒51及导向槽6也位于圆筒部2的外侧并通过支撑架61设置。圆筒部2的外周还设有外筒7,该外筒7能承接从输出段及导向槽6掉落的扭簧1a。工作原理:扭簧1a在振动盘1的作用下沿着导向轨3逐步上升并进入到缓冲槽4内,缓冲槽4的设计可以避免扭簧叠在一起,然后,通过输出端41,进入到第一导向筒51内,这里只有第一抵靠部11a与第一条形缺口511适配的扭簧进入到第一导向筒51,其他的扭簧1a则通过掉落端口411掉落到外筒7内,扭簧从第一导向筒51处理后进入到导向槽6内,在第一导向杆81和第二导向杆82导向作用下逐步转弯并进入到第二导向筒52内,如果出现堵塞的情况在脱离导向槽6进入到外筒内。最后从第二导向筒52逐个有序地输出,完成后续的自动扭簧装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n振动盘(1),上端具有圆筒部(2),该圆筒部(2)内壁成型有螺旋状向上延伸的导向轨(3),该圆筒部(2)中部内腔形成扭簧(1a)掉落区域;/n缓冲槽(4),与前述导向轨(3)相接并具有输出端口;/n第一导向筒(51),弯曲绕制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1a)通过,该第一导向筒(51)与前述缓冲槽(4)的输出端口相接并内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11a)伸出并导向的第一条形缺口(511);/n导向槽(6),弯曲绕制并与前述第一导向筒(51)相接,该导向槽(6)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能调整扭簧(1a)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杆(81)和第二导向杆(82);以及/n第二导向筒(52),与前述导向槽(6)相接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1a)通过,一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11a)伸出并导向的第二条形缺口(521)。/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内饰拉手扭簧振动输出机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振动盘(1),上端具有圆筒部(2),该圆筒部(2)内壁成型有螺旋状向上延伸的导向轨(3),该圆筒部(2)中部内腔形成扭簧(1a)掉落区域;
缓冲槽(4),与前述导向轨(3)相接并具有输出端口;
第一导向筒(51),弯曲绕制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1a)通过,该第一导向筒(51)与前述缓冲槽(4)的输出端口相接并内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11a)伸出并导向的第一条形缺口(511);
导向槽(6),弯曲绕制并与前述第一导向筒(51)相接,该导向槽(6)的内侧和外侧分别具有能调整扭簧(1a)移动方向的第一导向杆(81)和第二导向杆(82);以及
第二导向筒(52),与前述导向槽(6)相接并宽度方向仅供单个扭簧(1a)通过,一侧开设有供第一抵靠部(11a)伸出并导向的第二条形缺口(52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瑜琳张林孙史龙罗益波孙科成岑富连李云飞史建松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福尔达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