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437830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4: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运输车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车身和货箱,所述车身与货箱相连接;所述车身处于整车前部;所述货箱处于整车后部;所述车身与货箱活动连接;所述前驱动轮和后驱动轮中都为具有轮毂电机的驱动轮;所述车身上设有作为动力源的蓄电池组。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适用于轻量型物品的运送,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车身与货箱的直接相连接,去除了传统的车架结构,使得整车更为轻量化;另外;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车身与货箱之间采用活动连接,减少了车身运动与货箱运动之间的联动;减少了整车在过颠簸路段时,整车侧翻的风险。

A new structure of freight ca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运输车领域,具体来说是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
技术介绍
电商的兴起,带动了快递行业的发展,但是在短程运输过程中尤其是乡间运输,一些运送快递的货车可能在突然过一个障碍物时让自己运送的货物倾倒,从而造成损失。另外在一些工地上短程运输物料,很多还是利用手推车来进行物料的运送,这种运输方式极大的降低了工作效率,如果能用机车代替就可以提高三倍的效率甚至更高,但是其中的问题就是如何把物料在工地这种复杂路况下安全平稳的送到。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运动平稳,并且整体质量较轻的货物运送车。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车身和货箱,所述车身与货箱相连接;所述车身处于整车前部;所述货箱处于整车后部;所述车身下端连接有前驱动机构;所述货箱下端设有后驱动机构;所述前驱动机构包括与车身下端相连接的悬架,在悬架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前驱动轮;所述货箱下端设有用于支撑的后横向大梁;所述后横向大梁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后驱动轮;所述车身与货箱活动连接;所述前驱动轮和后驱动轮中都为具有轮毂电机的驱动轮;所述车身上设有作为动力源的蓄电池组。所述车身与货箱通过联动机构相连接,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车身靠近货箱一侧上的突出轴,所述突出轴上设有插销孔;所述货箱上设有穿接孔,所述突出轴穿过穿接孔设置;在插销孔内设有用于限位固定的插销。所述穿接孔内镶嵌有回转支承;所述突出轴穿过回转支承设置。所述后横向大梁上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两个相交设置的连接臂,每个所述连接臂一端与货箱底部相铰接,另一端与后横向大梁相铰接。两个所述连接臂相交点处于车体X方向的中心线上;两个所述连接臂相交点向下投影与后横向大梁的中点相重合。所述后横向大梁上设有用于减震的减震器;所述减震器一端与后横向大梁相连接,另一端与货箱底部相连接;所述后横向大梁上设有两个减震器,两个所述减震器分布在后横向大梁的两端上;并且呈对称分布。所述减震器倾斜设置;两个减震器呈八字型分布。所述货箱内部设有用于带动物品移动的传动机构,所述传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货箱内壁上的传送带,所述传送带连接有用于带动传送带运动的驱动电机。所述货箱底部设有滑动机构;所述滑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货箱底部上的辊轴。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适用于轻量型物品的运送,本专利技术通过车身与货箱的直接相连接,去除了传统的车架结构,使得整车更为轻量化;另外;本专利技术通过车身与货箱之间采用活动连接,减少了车身运动与货箱运动之间的联动;减少了整车在过颠簸路段时,整车侧翻的风险。附图说明下面对本专利技术说明书各幅附图表达的内容作简要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后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货箱与调节机构的连接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联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货箱的俯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照附图,通过对最优实施例的描述,对本专利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车身1和货箱2,所述车身1与货箱2相连接;所述车身1处于整车前部;所述货箱2处于整车后部;所述车身1下端连接有前驱动机构;所述货箱2下端设有后驱动机构;所述前驱动机构包括与车身1下端相连接的悬架7,在悬架7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前驱动轮6;所述货箱2下端设有用于支撑的后横向大梁3;所述后横向大梁3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后驱动轮5;所述车身1与货箱2活动连接;所述前驱动轮6和后驱动轮5中都为具有轮毂电机的驱动轮;所述车身1上设有作为动力源的蓄电池组;同时为了保证整车强度,后横向大梁3与悬架7支架41连接有加强梁;加强梁具体结构和数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当然也可以不设置,具体根据实际生产要求进行确认;在本专利技术中,首先这里需要限定的是,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运送车主要是针对轻量型物品,因为本专利技术公开的运送车取消了传统的车架或者底盘结构;目的是减轻整车重量;在本专利技术中车体包括了车身1与货箱2,车身1处于整车前端,货箱2处于整车后端,改变了传统货箱2处于车架上方的连接方式,这种连接方式在实现整车轻量化的同时,还因为车身1与货箱2之间的活动连接,减少了车身1与货箱2之间的运动干涉问题;另外,本专利技术上述车身1就是一个平板结构,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在车身1连接有转向系统、座椅以及其他控制模块或者系统,因为这些不是本专利技术的创新点,并且在公知技术中都是具有的,所以这里不再赘述;同时在本专利技术中悬架7可以采用已有汽车悬架7系统;也属于公知技术,这里也不再赘述。作为优选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车身1与货箱2通过联动机构相连接,因为本发专利技术中车身1与货箱2之间是通过活动连接的方式相连接的,这里可以采用如图火车车厢间的连接方式;具体根据需要进行设置,本专利技术中车身1与货箱2通过联动机构相连接;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车身1靠近货箱2一侧上的突出轴10,所述突出轴10上设有插销孔;所述货箱2上设有穿接孔,所述突出轴10穿过穿接孔设置;在插销孔内设有用于限位固定的插销;使用还是突出轴10插入到穿接孔内,通过对突出轴10长度是限制,使得突出轴10插入到穿接孔内时,突出轴10外漏,从而造成插销孔外漏,在外露的插销孔内插入插销并固定,从而实现车身1与货箱2之间的连接;这种连接方式简单,同时使得车身1和货箱2之间不具体固定连接关系,当车身1发生偏转时,货箱2可能在减震器9的作用下不发生偏转;从而减少了货箱2内货物的散乱风险。作为优选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穿接孔内镶嵌有回转支承101;所述突出轴10穿过回转支承101设置;回转支承101的设置,使得突出轴10与货箱2之间的连接更为稳定。作为优选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后横向大梁3上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两个相交设置的连接臂4,每个所述连接臂4一端与货箱2底部相铰接,另一端与后横向大梁3相铰接;这里调节机构的设置,有利于保证货箱2整体的稳定性;作为更大的优化,本专利技术中两个所述连接臂4相交点处于车体X方向的中心线上;两个所述连接臂4相交点向下投影与后横向大梁3的中点相重合;这样的设置可以保证调整后的重心与整车重心一致,更好的保证货箱2的稳定性,减少货箱2内货物因为颠簸而造成掉落或者散乱。作为优选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后横向大梁3上设有用于减震的减震器9;所述减震器9一端与后横向大梁3相连接,另一端与货箱2底部相连接;所述后横向大梁3上设有两个减震器9,两个所述减震器9分布在后横向大梁3的两端上;并且呈对称分布;更好的保证货箱2的稳定性,减少货箱2内货物因为颠簸而造成掉落或者散乱;减震器的结构是现有技术,这里不需要进行展开叙述。作为优选的,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减震器9倾斜设置;两个减震器9呈八字型分布;这样的设置,在货箱2发生偏转时,货箱2可以受到一个纵向分力和一个横向分力,更好的保证货箱2的稳定性。作为优选的,本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车身和货箱,所述车身与货箱相连接;所述车身处于整车前部;所述货箱处于整车后部;所述车身下端连接有前驱动机构;所述货箱下端设有后驱动机构;所述前驱动机构包括与车身下端相连接的悬架,在悬架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前驱动轮;所述货箱下端设有用于支撑的后横向大梁;所述后横向大梁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后驱动轮;所述车身与货箱活动连接;所述前驱动轮和后驱动轮中都为具有轮毂电机的驱动轮;所述车身上设有作为动力源的蓄电池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车体;所述车体包括车身和货箱,所述车身与货箱相连接;所述车身处于整车前部;所述货箱处于整车后部;所述车身下端连接有前驱动机构;所述货箱下端设有后驱动机构;所述前驱动机构包括与车身下端相连接的悬架,在悬架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前驱动轮;所述货箱下端设有用于支撑的后横向大梁;所述后横向大梁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后驱动轮;所述车身与货箱活动连接;所述前驱动轮和后驱动轮中都为具有轮毂电机的驱动轮;所述车身上设有作为动力源的蓄电池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身与货箱通过联动机构相连接,所述联动机构包括设置在车身靠近货箱一侧上的突出轴,所述突出轴上设有插销孔;所述货箱上设有穿接孔,所述突出轴穿过穿接孔设置;在插销孔内设有用于限位固定的插销。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穿接孔内镶嵌有回转支承;所述突出轴穿过回转支承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新型货物运送车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横向大梁上设有调节机构;所述调节机构包括两个相交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彭闪闪李梦楠王文锭张兴照刘钊成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信息工程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