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架线电机车智能自动供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437801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8 14:27
本发明专利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架线电机车智能自动供电装置,属于煤矿井下电机车的供电装置。电机车架线为多段,在每二段电机车架线的断口处通过绝缘体将电机车架连接为一体,在与一段电机车架线相邻的电机车架线的端部分别连接有集电弓,集电弓上连接有传感器,传感器均与主控开关连接,主控开关有三根电力电缆,电力电缆分别与二个集电弓和中间电机车架线连接,主控开关同时还与显示器连接,在主控开关内连接有传感器,该传感器与中间电机车架线连接,在机车上装置有载波发射机,载波发射机的输出触点与主控开关回路连接,在每一段线路上连接有载波接收机。优点:安装方便,故障少维护量小;实现电气、信号安全闭锁,避免了触电事故,保证了人生安全。

An intelligent automatic power supply device for stringing electric locomotiv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架线电机车智能自动供电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煤矿井下电机车的供电装置,特别是一种电机车架线自动供电装置。
技术介绍
目前,井下架线电机车全部工作在常期有电的工作状态下,给现场工作人员造成极大的安全威胁和辅助设施的损坏,架线常期供电,井下工作人员携带长工具容易触碰到架线上而发生触电事故;电机车轨道、防尘、通风管路因全程供电,系统回路电流腐蚀而提前损坏。煤矿井下大部分架线电机车供电系统都没有智能供电装置,在使用中常期停电的智能供电装置尚未发现使用先例。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要提供一种电机车开来时电机车架线带电,电机车开走时电机车架线不带电的机一种架线电机车智能自动供电装置。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这样实现的:电机车架线为多段,在每二段电机车架线的断口处通过绝缘体将电机车架连接为一体,在与一段电机车架线相邻的电机车架线的端部分别连接有集电弓,集电弓上连接有传感器,传感器均与主控开关连接,主控开关有三根电力电缆,电力电缆分别与二个集电弓和中间电机车架线连接,主控开关同时还与显示器连接,在主控开关内连接有传感器,该传感器与中间电机车架线连接,在机车上装置有载波发射机,载波发射机的输出触点与主控开关回路连接,在每一段线路上连接有载波接收机。所述的主控开关的接口(1-1)同时与接触器(ZJ)的触点(ZJ-1)的一端、显示器(XS)的一端和电阻(1-R1)连接,在接口(1-1)与接口(1-2)之间跨接有接触器(ZJ)的触点(ZJ-1),接口(1-3)和接口(1-4)同时与电源(DY)、翻转器(FZ)、三极管(2-BG3)的栅极和电阻(1-RD连接,电源(DY)与翻转器(FZ)互相连接,显示器(XS)的另一端通过接触器(ZJ)的线圈与三极管(2-BG3)的源极连接,三极管(2-BG3)的漏极与接口(1-5)连接。所述的电源的接口(2-1)与并联的发光二极管(2-LD1)、电阻(2-R1)和电容(2-C1)连接,同时还与串联的电阻(2-R2)、(2-R3)、(2-R4)、(2-R5)和(2-R6)连接,并联的发光二极管(2-LD1)、电阻(2-R1)和电容(2-C1)通过二极管(2-D1)与串联的稳压管(2-DW1)、(2-DW2)、(2-DW3)和(2-DW4)连接、与并联的电容(2-C2)和(2-C3)连接、还同时与二极管(2-D9)的负极、三极管(2-BG1)的集电极和电阻(2-12)连接,并联的电容(2-C2)和(2-C3)与串联的稳压管(2-DW1)、(2-DW2)、(2-DW3)和(2-DW4)并联,稳压管(2-DW5)、(2-DW6)、(2-DW7)和(2-DW8)串联后与并联的电容(2Y4)和(275)并联,稳压管(2-DW4)与稳压管(2-DW5)相连接,稳压管(2-DW8)同时与接口(2-2).稳压管(2-DW9)和(2-DW10),三极管(2-BG3)的漏极连接,电容(2-C5)与变压器(2-B1)的5端连接,电阻(2-R4)与稳压管(2-DW9)连接,同时还通过电阻(2-R7)与光电耦合器(2-IC3)的3端连接,光电耦合器(2-IC3)的1脚与接口(2-2)连接;2脚与接口(2-6)连接:4脚通过电阻(2-R⑻与集成电路(2-IC1)的8脚和9脚连接,集成电路(2-IC1)的10脚与集成电路(2-IC1)的5脚和6脚连接,集成电路(2-IC1)的4与集成电路(2-IC1)的1脚、2脚、12脚和13脚连接,集成电路(2-IC1)的3脚和11脚通过电阻(2-R10)同时与稳压管(2-DW10)和三极管(2-BG3)的栅极连接,三极管(2-BG3)的源极与串联的二极管(2-D4)、(2-D3)、(2-D2)连接,串联的二极管(2-D4)、(2-D3)、(2-D2)再与串联的电阻(2-R8)和二极管(2-LD2)并联后与接口(2-4)连接,接口(2-5)和接口(2-6)之间并联有电容(2-C11)、(2-C10)和串联的发光二极管(2-LD3)和电阻(2-R9),在接口(2-5)上还连接有集成电路(2-IC2)的3脚,在集成电路(2-IC2)的3脚和1脚之间跨接有二极管(2-D5),在集成电路(2-IC2)的1脚与接口(2-6)之间并联有电容(2-C9)和(2Y8),接口(2-6)还与变压器(2-B1)的2脚连接,集成电路(2-IC2)的1脚通过电阻(2-R11)同时与二极管(2-D6)和(2-D7)连接,二极管(2-D6)和(2-D7)分别与变压器(2-B1)的1脚和3脚连接,变压器(2-B1)的4脚同时与二极管(2-D8)的负极和三极管(2-BG2)的集电极连接,在三极管(2-BG2)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跨接有电阻(2-R15):在基极和发射极之间跨接有电阻(2-R16),三极管(2-BG2)的发射极和二极管(2-D8)的正极同进与变压器(2-B1)的8脚连接,变压器(2-B1)的9脚通过串联的电容(2-C7)和电阻(2-R17)与三极管(2-BG2)的基极连接,变压器(2-B1)的7脚通过串联的电容(2-C6)和电阻(2-R14)与三极管(2-BG1)的基极连接,在三极管(2-BG1)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跨接有电阻(2-R13);在基极和集电极之间跨接有电阻(2-R12);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跨接有二极管(2-09),三极管(2-BG1)的发射极与变压器(2-B1)的6脚连接。所述的电磁传感器的接口(3-1)与接口(3-2)之间跨接有电容(3-C1),在接口(3-2)与接口(3-3)之间跨接有串联的二极管(3-D1)和电阻(3-R8),接口(3-1)与集成电路(3-IC3)的8脚和电位器(3-RW1)的-端连接,接口(3-2)为接负12伏电源端,同时与集成电路(3-ICD3脚、4脚、电阻(3-R7)、电容(3V4)、电位器(3-RW1)的另一端、电位器(3-RW2)的一端和电阻(3-R5)的一端连接,接口(3-3)与集成电路(3-IC1)的7脚连接,接口(3-4)和(3-5)之间连接有变压器(3-B),变压器(3-B)的输出端并联有电容(3Y2)、二个相互反向的二极管(3-D3)、(3-D2)和电位器(3-RW2),电位器(3-RW2)的中心触头通过串联的电容(3-C3)和电阻(3-R6)同时与电阻(3-R5)、电阻(3-R2)、二极管(3-D1)的正极和集成电路(3-IC1)的2脚连接,集成电路(3-IC1)的5脚通过电阻(3-R3)与电位器(3-RW1)的中心触头连接,集成电路(3-ICD6脚同时与电容(3-C4)的正极、电阻(3-R7)和(3-R3)连接,集成电路(3-IC1)的1脚同时与二极管(3-D1)的负极、二极管(3-D2)的正极和电阻(3-R1)连接,二极管(3-R2)的负极与电阻(3-R3)连接,电阻(3-R1)与电阻(3-R2)连接。所述的翻转器有一接口(4-1),接口(4-1)与电阻(4-R4)和集成电路(4-IC2)的8脚和9脚连接,接口(4-2)同时与电阻(4-R1)、电容(4-C1)、集成电路(4-IC1)的1脚和2脚、集成电路(4-IC2)的5脚和6脚连接,接口(4-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架线电机车智能自动供电装置,其特征是:电机车架线为多段,在每二段电机车架线的断口处通过绝缘体将电机车架连接为一体,在与一段电机车架线相邻的电机车架线的端部分别连接有集电弓,集电弓上连接有传感器,传感器均与主控开关连接,主控开关有三根电力电缆,电力电缆分别与二个集电弓和中间电机车架线连接,主控开关同时还与显示器连接,在主控开关内连接有传感器,该传感器与中间电机车架线连接,在机车上装置有载波发射机,载波发射机的输出触点与主控开关回路连接,在每一段线路上连接有载波接收机。/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架线电机车智能自动供电装置,其特征是:电机车架线为多段,在每二段电机车架线的断口处通过绝缘体将电机车架连接为一体,在与一段电机车架线相邻的电机车架线的端部分别连接有集电弓,集电弓上连接有传感器,传感器均与主控开关连接,主控开关有三根电力电缆,电力电缆分别与二个集电弓和中间电机车架线连接,主控开关同时还与显示器连接,在主控开关内连接有传感器,该传感器与中间电机车架线连接,在机车上装置有载波发射机,载波发射机的输出触点与主控开关回路连接,在每一段线路上连接有载波接收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架线电机车智能自动供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主控开关的接口(1-1)同时与接触器(ZJ)的触点(ZJ-1)的一端、显示器(XS)的一端和电阻(1-R1)连接,在接口(1-1)与接口(1-2)之间跨接有接触器(ZJ)的触点(ZJ-1),接口(1-3)和接口(1-4)同时与电源(DY)、翻转器(FZ)、三极管(2-BG3)的栅极和电阻(1-R1)连接,电源(DY)与翻转器(FZ)互相连接,显示器(XS)的另一端通过接触器(ZJ)的线圈与三极管(2-BG3)的源极连接,三极管(2-BG3)的漏极与接口(1-5)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架线电机车智能自动供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电源的接口(2-1)与并联的发光二极管(2-LD1)、电阻(2-R1)和电容(2Y1)连接,同时还与串联的电阻(2-R2)、(2-R3)、(2·R4)、(2-R5)和(2-R6)连接,并联的发光二极管(2-LD1).电阻(2-R1)和电容(2-C1)通过二极管(2-D1)与串联的稳压管(2-DW1)、(2-DW2)、(2-DW3)和(2-DW4)连接、与并联的电容(2-C2)和(2-C3)连接、还同时与二极管(2-D9)的负极、三极管(2-BG1)的集电极和电阻(2-12)连接,并联的电容(2-C2)和(2-C3)与串联的稳压管(2-DW1)、(2-DW2)、(2-DW3)和(2-DW4)并联,稳压管(2-DW5)、(2-DW6)、(2-DW7)和(2-DW8)串联后与并联的电容(2-C4)和(2-C5)并联,稳压管(2-DW4)与稳压管(2-DW5)相连接,稳压管(2-DW8)同时与接口(2-2)、稳压管(2-DW9)和(2-DW10)、三极管(2-BG3)的漏极连接,电容(2-C5)与变压器(2-B1)的5端连接,电阻(2-R4)与稳压管(2-DW9)连接,同时还通过电阻(2-R7)与光电耦合器(2-IC3)的3端连接,光电耦合器(2-IC3)的1脚与接口(2-2)连接:2脚与接口(2-6)连接脚通过电阻(2-R18)与集成电路(2-IC1)的8脚和9脚连接,集成电路(2-IC1)的10脚与集成电路(2-IC1)的5脚和6脚连接,集成电路(2-IC1)的4与集成电路(2-IC1)的1脚、2脚、12脚和13脚连接,集成电路(2-IC1)的3脚和11脚通过电阻(2-R10)同时与稳压管(2-DW10)和三极管(2-BG3)的栅极连接,三极管(2-BG3)的源极与申联的二扱管(2-皿)、(2-D3)、(2-D2)连接,串联的二极管(2-D4)、(2-D3)、(2-D2)再与串联的电阻(2-R8)和二极管(2-LD2)并联后与接口(2-4)连接,接口(2-5)和接口(2-6)之间并联有电容(2-Cll).(2-C10)和串联的发光二极管(2-LD3)和电阻(2-R9),在接口(2-5)上还连接有集成电路(2-IC2)的3脚,在集成电路(2-IC2)的3脚和1脚之间跨接有二极管(2-D5),在集成电路(2-IC2)的1脚与接口(2-6)之间并联有电容(2-C9)和(2V8),接口(2-6)还与变压器(2-B1)的2脚连接,集成电路(2-IC2)的1脚通过电阻(2-R11)同时与二极管(2-D6)和(2-D7)连接,二极管(2-D6)和(2-D7)分别与变压器(2-B1)的1脚和3脚连接,变压器(2-B1)的4脚同时与二极管(2-D8)的负极和三极管(2-BG2)的集电极连接,在三极管(2-BG2)的集电极和基极之间跨接有电阻(2-R15);
在基极和发射极之间跨接有电阻(2-R16),三极管(2-BG2)的发射极和二极管(2-D8)的正极同进与变压器(2-B1)的8脚连接,变压器(2-B1)的9脚通过串联的电容(2-C7)和电阻(2-R17)与三极管(2-BG2)的基极连接,变压器(2-B1)的7脚通过串联的电容(2-C6)和电
阻(2-R14)与三极管(2-BG1)的基极连接,在三极管(2-BG1)发射极和基极之间跨接有电阻(2-R13);在基极和集电极之间跨接有电阻(2-R12);在集电极和发射极之间跨接有二极管(2-D9),三极管(2-BG1)的发射极与变压器(2-B1)的6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架线电机车智能自动供电装置,其特征是:所述的传感器的接口(3-1)与接口(3-2)之间跨接有电容(3-C1),在接口(3-2)与接口(3-3)之间跨接有串联的二极管(3-D1)和电阻(3-R8),接口(3-1)与集成电路(3-IC3)的8脚和电位器(3-RW1)的一端连接,接口(3-2)为接负12伏电源端,同时与集成电路(3-ICD3脚、4脚、电阻(3-R7)、电容(374)、电位器(3-RW1)的另一端、电位器(3-RW2)的一端和电阻(3-R5)的一端连接,接口(3-3)与集成电路(3-IC1)的7脚连接,接口(3-4)和(3-5)之间连接有变压器(3-B),变压器(3-B)的输出端并联有电容(3-C2)、二个相互反向的二极管(3-D3)、(3-D2)和电位器(3-RW2),电位器(3-RW2)的中心触头通过串联的电容(3Y3)和电阻(3-R6)同时与电阻(3-R5)、电阻(3-R2)、二极管(3-D1)的正极和集成电路(3-IC1)的2脚连接,集成电路(3-IC1)的5脚通过电阻(3-R3)与电位器(3-RW1)的中心触头连接,集成电路(3TC1)6脚同时与电容(3-C4)的正极、电阻(3-R7)和(3-R3)连接,集成电路(3-IC1)的1脚同时与二极管(3-D1)的负扱、二极管(3-D2)的正极和电阻(3-R1)连接,二极管(3-R2)的负极与电阻(3-R3)连接,电阻(3-R1)与电阻(3-R2)连接。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燕珊
申请(专利权)人:湘潭市宇通牵引电气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