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工厂化稻鱼立体共生种养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84371 阅读:3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工厂化稻鱼立体共生种养方法,包括构建工厂化种养设备、育秧前的准备、播种、放水养鱼、管理等步骤。通过本发明专利技术工厂化种养设备的构建,有效实现立体空间内的育秧与泥鳅养殖共生,并可进行水循环,增强了共生效果,提高了经济效益。

A method of industrial rice fish three-dimensional symbiosis cultiva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工厂化稻鱼立体共生种养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水产养殖和农业综合利用
,具体涉及一种工厂化稻鱼立体共生种养方法。
技术介绍
工厂化养鱼是当今最为先进的养鱼方法,具有占地少、单产高、受自然环境影响小,可全年连续生产、经济效益高。而工厂化育秧具有技术含量高、生产规模大、生产成本低、育秧质量好、节省人工等特点。若是能够将工厂化养鱼与工厂化育秧有效结合起来,可起到很好的增效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设计合理的工厂化稻鱼立体共生种养方法。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工厂化稻鱼立体共生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构建工厂化种养设备:在透明的车间内用水泥搭建育秧区、鱼类放养区,其中育秧区在立体空间内上、下设置多个,在每个育秧区的周围修建一个环形鱼类放养区,位于上面的环形鱼类放养区与其相邻的下面的育秧区之间连通有微流鱼类放养区,在最下方的环形鱼类放养区的一侧连接且连通有集中捕捞区;在每个育秧区与对应的环形鱼类放养区之间有高1-3cm高的堤坝、且在堤坝上部固定拦网以阻止鱼类进入育秧区;在每个微流鱼类放养区靠近底端处固定有抽拉挡板且每个微流鱼类放养区与相连的且位于下方的环形鱼类放养区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过渡槽,用于在捕捞鱼类时将所有的环形鱼类放养区连通以集中捕捞,且在抽拉挡板内侧对应的微流鱼类放养区内固定有抽拉式的阻拦网;在最上面的育秧区与集中捕捞区之间有管道及循环水泵进行连接且连通;为便于作业,在上下多个育秧区之间修建楼梯,在每个育秧区与楼梯对应的位置之间有跨过环形鱼类放养区的水泥桥;(2)育秧前的准备:采用撒生石灰的方式对所有的育秧区、鱼类放养区进行消毒杀菌,然后灌入清水冲洗一次后,然后往育秧区内放置消了毒的育苗基质袋,育苗基质袋是采用编织袋装上育苗基质而成的,育苗基质袋的用量以铺满育秧区一层为准,再在育苗基质袋上方铺上消了毒的育秧膜,在气温超过20℃时开始播种;(3)播种:将选好的水稻种子均匀撒播在育秧膜表面,并喷施适量水分及水稻催芽剂,使秧种更好的发芽;(4)放水养鱼:待稻芽长到2叶1心期时,往育秧区、环形鱼类放养区内均放入消毒后的水,在环形鱼类放养区内放养底栖鱼类,如泥鳅,放养数量及规格按常规进行;(5)管理:定期开启循环水泵,并抽掉抽拉挡板,带动育秧区与环形鱼类养殖区之间的水循环流动,且控制车间内温度在20℃上下,并加大车间内与外界空气对流速度,使秧苗逐渐适应车间外温度,插秧前3-4天追施送嫁肥,每平方米撒施硫铵1两;而泥鳅则按常规方式放养;在泥鳅集中捕捞时,接好过渡槽,抽掉抽拉挡板及抽拉式的阻拦网,通过人工驱赶的方式或是其他常规方式将泥鳅集中驱赶至集中捕捞区,以集中捕捞。进一步,在每次泥鳅集中捕捞后或是连续3-5次使用同一育秧基质袋育秧后,需对工厂化种养设备进行清淤、消毒,通过在每个环形鱼类养殖区上方修建环形轨道,在环形轨道上滑动配合有滑块,滑块底部通过支撑杆连接有清扫刷。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备的有益效果是:(1)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实现工厂化育秧与泥鳅养殖共生,提高了经济效益;(2)通过本专利技术工厂化种养设备的构建,有效实现立体空间内的育秧与泥鳅养殖共生,并可进行水循环,增强了共生效果,泥鳅养殖的残饵及粪便作为肥料用于育秧,而育秧过程中的某些浮游生物成为泥鳅的饵料;(3)设计微流鱼类养殖区,可以提高泥鳅的成活率及品质。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所述工厂化种养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每层所述育秧区、与之对应的环形鱼类养殖区、以及环形轨道结构俯视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所述清扫刷与环形鱼类养殖区的配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现结合附图来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阐述。以下仅为本专利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并不用于限制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任何在不脱离本专利技术的构思前提下的等同或相似替换均应落在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内。实施例一工厂化稻鱼立体共生种养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构建工厂化种养设备:如图1-3所示,在透明的车间内用水泥搭建育秧区1、鱼类放养区2,其中育秧区1在立体空间内上、下设置多个,在每个育秧区1的周围修建一个环形鱼类放养区2,位于上面的环形鱼类放养区2与其相邻的下面的育秧区1之间连通有微流鱼类放养区3,在最下方的环形鱼类放养区2的一侧连接且连通有集中捕捞区4;在每个育秧区1与对应的环形鱼类放养区2之间有高1-3cm高的堤坝、且在堤坝上部固定拦网以阻止鱼类进入育秧区1;在每个微流鱼类放养区3靠近底端处固定有抽拉挡板5且每个微流鱼类放养区3与相连的且位于下方的环形鱼类放养区2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过渡槽6,用于在捕捞鱼类时将所有的环形鱼类放养区连通以集中捕捞而平时是拆卸掉的,且在抽拉挡板5内侧对应的微流鱼类放养区3内固定有抽拉式的阻拦网7;在最上面的育秧区1与集中捕捞区4之间有管道及循环水泵8进行连接且连通;为便于作业,在上下多个育秧区之间修建楼梯,在每个育秧区1与楼梯对应的位置之间有跨过对应环形鱼类放养区的水泥桥9,水泥桥9位于环形轨道的上方,可以是一座或是多座;本专利技术的微流鱼类放养区3的倾斜角度为8-15°;(2)育秧前的准备:采用撒生石灰的方式对所有的育秧区1、鱼类放养区2、3进行消毒杀菌,然后灌入清水冲洗一次后,然后往育秧区内放置消了毒的育苗基质袋,育苗基质袋是采用编织袋装上常规配方的育苗基质而制成的,育苗基质袋的用量以铺满育秧区1一层为准,再在育苗基质袋上方铺上消了毒的育秧膜,在气温超过20℃时开始播种;(3)播种:将选好的水稻种子均匀撒播在育秧膜表面,并喷施适量水分及水稻催芽剂,使稻种更好的发芽;(4)放水养鱼:待稻芽长到2叶1心期时,往育秧区1、环形鱼类放养区2、微流鱼类放养区3内均放入消毒后的水,此时抽拉挡板5是封住微流鱼类放养区的,在环形鱼类放养区2内放养底栖鱼类,如泥鳅,放养数量及规格按常规进行;(5)管理:定期(每3-5天)开启循环水泵2次、分上午、下午进行,并抽掉抽拉挡板5、而抽拉式的阻拦网7是固定在对应的微流鱼类放养区3底部端口处的,带动育秧区与环形鱼类养殖区之间的水循环流动;在稻芽长到2叶1心期至栽种期这整个过程控制车间内温度在20℃上下,并加大车间内与外界空气对流速度,使秧苗逐渐适应车间外温度,插秧前3-4天追施送嫁肥,每平方米撒施硫铵1两;泥鳅则按常规方式放养;在水稻秧苗长到可以栽种的时候,只需人工进入育秧区进行作业,此期间不开启循环水泵,泥鳅正常养殖;在泥鳅集中捕捞时,接好过渡槽6,抽掉抽拉挡板5及抽拉式的阻拦网7,通过人工驱赶的方式或是其他常规方式将泥鳅集中驱赶至集中捕捞区4,以集中捕捞;在每次泥鳅集中捕捞后或是连续3-5次使用同一育秧基质袋育秧后,需对工厂化种养设备进行清淤、消毒,通过在每个环形鱼类养殖区上方修建环形轨道10,在环形轨道10上滑动配合有滑块11,滑块11底部通过支撑杆连接有清扫刷12,进行清淤消毒时需抽掉抽拉挡板5、抽拉式的阻拦网7、接好过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工厂化稻鱼立体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n(1)构建工厂化种养设备:在透明的车间内用水泥搭建育秧区、鱼类放养区,其中育秧区在立体空间内上、下设置多个,在每个育秧区的周围修建一个环形鱼类放养区,位于上面的环形鱼类放养区与其相邻的下面的育秧区之间连通有微流鱼类放养区,在最下方的环形鱼类放养区的一侧连接且连通有集中捕捞区;在每个育秧区与对应的环形鱼类放养区之间有高1-3cm高的堤坝、且在堤坝上部固定拦网以阻止鱼类进入育秧区;在每个微流鱼类放养区靠近底端处固定有抽拉挡板且每个微流鱼类放养区与相连的且位于下方的环形鱼类放养区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过渡槽,用于在捕捞鱼类时将所有的环形鱼类放养区连通以集中捕捞,且在抽拉挡板内侧对应的微流鱼类放养区内固定有抽拉式的阻拦网;在最上面的育秧区与集中捕捞区之间有管道及循环水泵进行连接且连通;为便于作业,在上下多个育秧区之间修建楼梯,在每个育秧区与楼梯对应的位置之间有跨过环形鱼类放养区的水泥桥;/n(2)育秧前的准备:采用撒生石灰的方式对所有的育秧区、鱼类放养区进行消毒杀菌,然后灌入清水冲洗一次后,然后往育秧区内放置消了毒的育苗基质袋,育苗基质袋是采用编织袋装上育苗基质而成的,育苗基质袋的用量以铺满育秧区一层为准,再在育苗基质袋上方铺上消了毒的育秧膜,在气温超过20℃时开始播种;/n(3)播种:将选好的水稻种子均匀撒播在育秧膜表面,并喷施适量水分及水稻催芽剂,使秧种更好的发芽;/n(4)放水养鱼:待稻芽长到2叶1心期时,往育秧区、环形鱼类放养区内均放入消毒后的水,在环形鱼类放养区内放养底栖鱼类,如泥鳅,放养数量及规格按常规进行;/n(5)管理:定期开启循环水泵,并抽掉抽拉挡板,带动育秧区与环形鱼类养殖区之间的水循环流动,且控制车间内温度在20℃上下,并加大车间内与外界空气对流速度,使秧苗逐渐适应车间外温度,插秧前3-4天追施送嫁肥,每平方米撒施硫铵1两;而泥鳅则按常规方式放养;在泥鳅集中捕捞时,接好过渡槽,抽掉抽拉挡板及抽拉式的阻拦网,通过人工驱赶的方式或是其他常规方式将泥鳅集中驱赶至集中捕捞区,以集中捕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工厂化稻鱼立体共生种养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构建工厂化种养设备:在透明的车间内用水泥搭建育秧区、鱼类放养区,其中育秧区在立体空间内上、下设置多个,在每个育秧区的周围修建一个环形鱼类放养区,位于上面的环形鱼类放养区与其相邻的下面的育秧区之间连通有微流鱼类放养区,在最下方的环形鱼类放养区的一侧连接且连通有集中捕捞区;在每个育秧区与对应的环形鱼类放养区之间有高1-3cm高的堤坝、且在堤坝上部固定拦网以阻止鱼类进入育秧区;在每个微流鱼类放养区靠近底端处固定有抽拉挡板且每个微流鱼类放养区与相连的且位于下方的环形鱼类放养区之间可拆卸连接有过渡槽,用于在捕捞鱼类时将所有的环形鱼类放养区连通以集中捕捞,且在抽拉挡板内侧对应的微流鱼类放养区内固定有抽拉式的阻拦网;在最上面的育秧区与集中捕捞区之间有管道及循环水泵进行连接且连通;为便于作业,在上下多个育秧区之间修建楼梯,在每个育秧区与楼梯对应的位置之间有跨过环形鱼类放养区的水泥桥;
(2)育秧前的准备:采用撒生石灰的方式对所有的育秧区、鱼类放养区进行消毒杀菌,然后灌入清水冲洗一次后,然后往育秧区内放置消了毒的育苗基质袋,育苗基质袋是采用编织袋装上育苗基质而成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品红杨祺福徐文思王伯华
申请(专利权)人:湖南文理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