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8436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2:53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种植技术领域,尤其为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包括水稻种植区、所述水稻种植区的边框侧留有山豆根种植区,所述水稻种植区处为洼坑,山豆根种植区处为田埂,所述水稻种植区的宽度小于7m,山豆根种植区的宽度为0.5m,所述山豆根种植区上种植有均匀的山豆根,山豆根包括苦参碱,山豆根为藤状灌木,几不分枝,茎上常生不定根,通过在水稻边混种山豆根,山豆根采集后为经济作物,有利于提高经济效应,山豆根包括苦参碱,苦参碱可防治虫害,有利于保护捕食性天敌如青蛙,山豆根包括苦参碱,苦参碱可防治虫害,有利于保护捕食性天敌如青蛙。

A method of rice pest control based on biological inhibitio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农业种植
,具体涉及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
技术介绍
我国是世界上的农业大国,农业产品种类繁多,其中水稻所占据的比例较大,并且,我国水稻面积位居世界第二,水稻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占全球总量的31%。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发展,农业生产的机械化程度逐年攀升,水稻种植不再完全依赖人工,很多地方已经普及栽秧机械来进行水稻种植工作,大大降低了农民朋友的劳动量和劳动强度。水稻种植业是一种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强度大,需要投入大量劳动来精耕细作,东亚、东南亚、南亚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水稻单产高,亚洲水稻种植区是世界人口最密集的地区,人均耕地少,故在这里种植水稻可以缓解人口对土地的压力和对粮食的需求;这里的热带雨林气候,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条件充足;水稻集中在平原和丘陵区;水稻集中在大河中下游平原,水源充足。即利用生物农药或天敌防治,主要用苦参碱防治虫害,保护捕食性天敌如青蛙等,水稻原产亚洲热带,在中国广为裁种后,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按照不同的方法,水稻可以分为籼稻和粳稻、早稻和中晚稻、糯稻和非糯稻。我国科学家袁隆平对杂交水稻的研究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水稻所结稻粒去壳后称大米或米。世界上近一半人口,都以大米为食。大米的食用方法多种多样,有米饭、米粥、米饼、米糕、米线等。水稻除可食用外,还可以酿酒、制糖作工业原料,稻壳、稻秆也有很多用处。水稻常见病害恶苗病由半知菌亚门串珠镰孢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裁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期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稻瘟病由半知菌亚门灰梨孢属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水稻常见病害。恶苗病由半知菌亚门串珠镰孢引起的真菌性病害。病谷粒播后常不发芽或不能出土。苗期发病病苗比健苗细高,叶片叶鞘细长,叶色淡黄,根系发育不良,部分病苗在移裁前死亡。在枯死苗上有淡红或白色霉粉状物,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本田期发病:节间明显伸长,节部常有弯曲露于叶鞘外,下部茎节逆生多数不定须根,分蘖少或不分蘖。剥开叶鞘,茎秆上有暗褐条斑,剖开病茎可见白色蛛丝状菌丝,以后植株逐渐枯死。湿度大时,枯死病株表面长满淡褐色或白色粉霉状物,后期生黑色小点即病菌囊壳。病轻的提早抽穗,穗形小而不实。抽穗期谷粒也可受害,严重的变褐,不能结实,颖壳夹缝处生淡红色霉,病轻不表现症状,但内部已有菌丝潜伏。稻瘟病由半知菌亚门灰梨孢属引起的真菌性病害。主要为害叶片、茎秆、穗部。因为害时期、部位不同分为苗瘟、叶瘟、节瘟、穗颈瘟、谷粒瘟。苗瘟发生于三叶前,由种子带菌所致。病苗基部灰黑,上部变褐,卷缩而死,湿度较大时病部产生大量灰黑色霉层,即病原菌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叶瘟在整个生育期都能发生。分蘖至拔节期为害较重。由于气候条件和品种抗病性不同,病斑分为四种类型。慢性型病斑开始在叶上产生暗绿色小斑,渐扩大为梭菜斑,常有延伸的褐色坏死线。病斑中央灰白色,边缘褐色,外有淡黄色:晕圈,叶背有灰色霉层,病斑较多时连片形成不规则大斑这种病斑发展较慢。急性型病班在感病品种上开代暗绿色近圆形或椭圆形病斑,叶片两面都产生褐色霉层,条件不;适应发病时转变为慢性型病斑。白点型病斑感病的嫩叶发病后,产生白色近圆形小斑,不产生孢子,气候条件利其扩展时,可转为急性型病斑。褐点型病斑多在高抗品种或老叶上,产生针尖大小的褐点只产生于叶脉间,较少产孢,该病在叶舌、叶耳、叶枕等部位也可发病。节瘟常在抽穗后发生,初在稻节上产生褐色小点,后渐绕节扩展,使病部变黑,易折断。发生早的形成枯白穗。仅在一侧发生的造成茎I秆弯曲。穗颈瘟初形成褐色小点,放展后使穗颈部变褐,也造成枯白穗。发病晚的造成秕谷。枝梗或穗轴受害造成小穗不实。谷粒瘟产生褐色椭圆形或不规则斑,可使稻谷变黑。有的颖壳无症状,护颖受害变褐,使种子带菌。白叶枯病由水稻黄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又称白叶瘟、地火烧、茅草瘟。整个生育期均可受害,苗期、分蘖期受害最重,各个器官均可染病,叶片最易染病。其症状因病菌侵入部位、品种抗病性、环境条件有较大差异。普通型:即典型的叶枯型症状。一般在分蘖期后才较明显。发病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初现黄绿色或暗绿色斑点,后沿叶脉从叶缘或中脉迅速加长扩展成条斑,可达叶片基部和整个叶片,病健交界线明显,成波纹状或直线状病斑黄色或略带红色,最后变为灰白色或黄白色,病部易见蜜黄色珠状菌脓,急性型:主要在环境条件适宜品种感病的情况下发生。叶片病斑暗绿色,扩展迅速,几天内可使全叶呈青灰色或厕绿色,最后变为灰白色,呈开水烫伤状,随即纵卷青枯,病部有蜜黄色珠状菌脓。雕萎型:多在秧田后期至拔节期发生。病株心叶或心叶下1-2叶先呈现失水、青卷、尔后枯萎的症状,随后其他叶片相继青枯。叶黄型:病株的较老叶片颜色正常,新出叶则呈均匀褪绿或黄色或黄绿色宽条斑,以后病株生长受到抑制。病株,病叶前期,病叶(粳稻),病叶(籼稻),病部菌胶,病原细菌田间受害状,立枯病分病理性立枯病和生理性立枯病2种。病理性立枯病是由半知菌亚门瘤座菌目镰孢菌属真菌侵染引起的。病理性立桔病:多发生于立针期至三叶期,病苗心叶枯黄,且由于气候因素和不合理使用农药,水稻病虫害是偏重发生趋势,年发生面积达18万亩。水稻病虫害的发生,严重制约着水稻质量和产量,降低了农民的收入。与现有技术相比较存在的问题:现在对于水稻的防虫防危害措施做的还不够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具有防虫防害效果好、提高成本的特点。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包括水稻种植区、所述水稻种植区的边框侧留有山豆根种植区。优选的,所述水稻种植区处为洼坑,山豆根种植区处为田埂;水稻种植在水稻种植区处,山豆根种植在山豆根种植区处,防止淹到山豆根。优选的,所述水稻种植区的宽度小于7m,山豆根种植区的宽度为0.5m;可有效的防止病虫害。优选的,所述山豆根种植区上种植有均匀的山豆根,山豆根包括苦参碱;苦参碱可防治虫害,有利于保护捕食性天敌如青蛙。优选的,山豆根为藤状灌木,几不分枝,茎上常生不定根;通过根茎在土壤中浸湿及叶片掉落在水中有效的溶解一些苦参碱在水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1)、所述水稻种植区(1)的边框侧留有山豆根种植区(2)。/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水稻种植区(1)、所述水稻种植区(1)的边框侧留有山豆根种植区(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水稻种植区(1)处为洼坑,山豆根种植区(2)处为田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生物抑制的水稻防虫防危害的方法,其特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考传岑
申请(专利权)人:凤台县丁集乡考传岑农业机械服务专业合作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安徽;3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