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38436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22 02:5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其旨在解决现今再生稻机械收割中存在对稻桩碾压程度大,容易致使头季稻保留稻桩上的腋芽遭受损坏甚至死亡,大幅降低了再生稻再生季产量的技术问题;该方法在头季稻收割中,使用一定尺寸的履带、割幅的收割机对稻株进行收割,利用稻株间的宽行间距,使收割机作业时两列履带分别行驶于宽行道稻株之间的空隙,并随稻株行向较长的方向收割行走,且以种植田块较窄的两端尽头为收割机的固定掉头转弯区,收割机运动最终形成由外往内的“Ⅲ”字型行走轨迹。该方法降低了稻桩受到碾压的程度和面积比重,增强稻桩腋芽的萌芽能力,提高稻株腋芽萌发统一程度,提高再生季稻穗的成熟一致性,实现减损增产提质效果。

A method of reducing losses and increasing yield of machine harvest Ratooning Ric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属于再生稻栽培农艺
,具体属于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
技术介绍
再生稻是一种利用水稻收割后的稻桩,通过科学的田间肥水管理,使稻桩上休眠的腋芽迅速萌发成苗、抽穗结实并再次收获的稻作模式;即头季水稻收割后,利用稻桩重新发芽、成苗、成穗,再收第二茬的水稻。其特点是在头季稻成熟之后,大约只割下稻株上2/3的部位,收取稻穗,留中下部1/3植株和根系,加以施肥和管理,让其再长出第二茬稻子。水稻成熟时稻株上的一些腋芽通常会存在,头季收割之后它们得到保留,在原有根系的基础上,这批腋芽再次生长、抽穗,大约2个月的生长发育再次成熟收获。通常再生季每穗粒数要比头季少一些,但每兜稻株的总穗数要比头季多(头季稻所留稻桩的每根母茎可萌发成穗1-2根以上甚至更多的再生穗),因而产量可达头季产量的60-80%。两茬总产量通常比一季稻的产量要增加30-70%,对粮食增产有重要意义。在规模化种植再生稻中,收获时,为了提高收割的效率和节约成本,现今的收割方式一般都采用收割机代替手工的方式进行收割,但是采用收割机进行收割时也存在一系列的问题。收割机的底部为履带,收割机在行走收割的过程中会对再生稻的芽桩造成碾压;由于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潜力还很大,如果收割机履带对再生稻的芽桩碾压过度,再生稻腋芽遭受损伤甚至死亡,就不能正常萌芽了,这样会大大降低再生稻再生季的产量。就目前全国再生稻生产区机收的情况,通常会造成再生稻再生季产量损失约30-50%,使再生稻再生季总产量难于提升,优质高效难于实现,进一步影响了再生稻的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因此,针对再生稻的机械收割,亟需突破性地探索能减损增产的方法,期望降低收割机对再生稻芽桩的碾压程度,提高再生稻的产量。
技术实现思路
(1)要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该方法旨在解决现今再生稻机械收割中存在对稻桩碾压程度大,容易致使头季稻保留稻桩上的腋芽遭受损坏甚至死亡,大幅降低了再生稻再生季产量的技术问题;该方法使头季稻收割时稻桩受到碾压面积的比重明显降低,同时降低稻桩的受压程度,增强稻桩腋芽的萌芽能力,提高稻株腋芽萌发统一程度,提高再生季稻穗的成熟一致性,实现减损增产提质效果。(2)技术方案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了这样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选用品种、播种、育秧、栽插、头季稻管理、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管理、收获;其中,所述栽插中,控制稻株栽插的宽行间距为35cm;在上述步骤中,在上述步骤中,控制稻株栽插的宽行间距是与后续头季稻收割中作业行走道相匹配的。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当头季稻分蘖足苗后,及时控苗晒田至龟裂,头季稻孕穗扬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期保持湿润;头季稻临收割前7-10天结合施催芽肥后灌浅水自然落干,晒田适度控水至头季稻收割,期间若田块土壤过干,及时灌跑马水,保证头季稻收割时田块有一定松软度,但不陷脚、不泛白,土壤含水量30-33%;在上述步骤中,需准确把握“两次晒田,湿润管理”原则,其中,分蘖足苗和扬花结实期均为水稻种植中较为常见的时间段;晒田、保根肥和跑马水也为水稻种植中较为常见的实操,跑马水具体为灌一次水后马上放掉,到田边开始发白时,再灌一次水,再放掉,这样可以保持田间干干湿湿,以湿为主,既能保证晚稻植物对水分的需求,又能保证晚稻根系对空气的需要,培养旺盛根系;陷脚和泛白也是水稻种植中较为常见的实操,在此就不一一解释。此外,晒田适度控水至头季稻收割,田块土壤过干的表象为土壤泛白,这样利于机收且保持稻桩根系和腋芽活力;而且,头季稻够苗晒田至拔节期,有利于培植旺盛根系,为再生季生长发育打下基础;头季稻收割时田块土壤含水量保持30.0-33%之间,土壤质地有一定松软度、避免过干,既有利于保持根系和腋芽活力,又保证收割机作业时不至于陷机。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种植35-40天后,叶面喷施烯效唑;在上述步骤中,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喷施烯效唑,可以促进头季稻茎杆的粗壮,缩短稻杆节间距,保持腋芽活力,增加其抗碾压能力,有利于低桩收割保持更多腋芽。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前7天,叶面喷施爱多收;在上述步骤中,通过在一定时间内喷施爱多收,可以促进稻桩腋芽萌发。所述头季稻收割前2-3天,随机抽样检查田间稻株腋芽状态确定留桩高度,以能保留地表以上稻株基部有3个鲜活壮实腋芽为原则,所留最上腋芽上方留保护桩头5-7cm,预留稻桩为20-25cm;所述头季稻收割中,使用履带自身宽度为35cm、履带外凸花宽度为27cm、两列履带内缘间距为86-91cm、割幅为2.0-2.1m能装带碎草机的收割机,对其行驶下方的稻株进行收割,利用稻株间的宽行间距,使收割机的两列履带分别行驶于稻株之间的空隙,并随稻株行向较长的方向收割行走,且以种植田块较窄的两端尽头为收割机的固定掉头转弯区,收割机运动最终形成由外往内的“Ⅲ”字型行走轨迹;在上述步骤中,头季稻收割中,可以使用手提式割草机对田块边缘或收割作业操控不当造成的所留高度不整齐的稻桩进行一次整理,以整田所留大部分稻桩的高度为标准,对超高的部分的稻桩进行第二次割除,尽量使所留稻桩高度一致。其中,总所周知,在收割机的行驶过程中,履带的凸花是压强受力点,两边的橡胶履带有一定的软度,所以如果使稻桩不是正中受压的话,能较好地保持腋芽的萌发能力。在上述步骤中,利用稻株的行宽间距、履带自身宽度、履带外凸花宽度、两列履带的内缘间距、收割机割幅,使收割机的两列履带分别行驶于稻株之间的空隙,从而对收割机下方的稻株进行收割,在该过程中,虽然稻株的行宽间距小于履带自身的宽度,但却大于履带的外凸花宽度,并结合收割机凸轮宽度,从而减少了履带外凸花对稻桩的碾压,并且完全避免了对稻桩的正面碾压,免碾压或形成旁侧碾压,进而最大限度地减轻了收割机对稻株的碾压程度。同时,使收割机随稻株行向较长的方向收割行走,且以种植田块较窄的两端尽头为收割机的固定掉头转弯区,收割机运动最终形成由外往内的“Ⅲ”字型行走轨迹,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收割机对稻株碾压面积的比重,使田块较窄的区域变为固定掉头的区域,并由外向内逐层收割;同时,利用边际效应原理,使用宽窄行栽插的密度控制原理,预先设计与收割机行走相对应的稻田宽行距,既能使头季稻不减产(甚至增产),又能使机收再生稻减损效果利于实现。另外,控制收割中稻桩留桩高度为20-25cm,可以在减少对稻桩碾压的同时,提高腋芽的萌发能力,为再生穗数提供前提条件,又能缩短高低不同节位萌发的再生苗成熟的一致性,从而保障再生季获得高产和优质。此外,在头季稻收割后,田间及时灌水(收割时遇上高温,最好随收随灌),施促苗肥后,保持湿润,收割后10天内切勿养水,以免低节位腋芽萌发时被田间水分(高温时呈现滚烫)淹煮死亡。所述再生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后立即灌跑马水,随后一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状态10-15天,在再生季稻扬花期、结实期保持浅水,在再生季稻成熟期保持湿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选用品种、播种、育秧、栽插、头季稻管理、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管理、收获;其特征在于,/n所述栽插中,控制稻株栽插的宽行间距为35cm;/n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当头季稻分蘖足苗后,及时控苗晒田至龟裂,头季稻孕穗扬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期保持湿润;头季稻临收割前7-10天结合施催芽肥后灌浅水自然落干,晒田适度控水至头季稻收割,期间若田块土壤过干,及时灌跑马水,保证头季稻收割时田块有一定松软度,但不陷脚、不泛白,并控制土壤含水量为30-33%;/n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种植35-40天后,叶面喷施烯效唑;/n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前7天,叶面喷施爱多收;/n所述头季稻收割前2-3天,随机抽样检查田间稻株腋芽状态确定留桩高度,以能保留地表以上稻株基部有3个鲜活壮实腋芽为原则,所留最上腋芽上方留保护桩头5-7cm,预留稻桩为20-25cm;/n所述头季稻收割中,使用履带自身宽度为35cm、履带外凸花宽度为27cm、两列履带内缘间距为86-91cm、割幅为2.0-2.1m能装带碎草机的收割机,对其行驶下方的稻株进行收割,利用稻株间的宽行间距,使收割机的两列履带分别行驶于稻株之间的空隙,并随稻株行向较长的方向收割行走,且以种植田块较窄的两端尽头为收割机的固定掉头转弯区,收割机运动最终形成由外往内的“Ⅲ”字型行走轨迹;/n所述再生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后立即灌跑马水,随后一直保持田间土壤湿润状态10-15天,在再生季稻扬花期、结实期保持浅水,在再生季稻成熟期保持湿润;/n所述再生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后第3天,全田稻桩喷施“速绿瑞”或“芸苔素内酯”;同时,在头季稻收割后3天内追施促苗肥,在头季稻收割后20天追施再生季穗粒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收再生稻减损增产的方法,该方法的步骤包括:选用品种、播种、育秧、栽插、头季稻管理、头季稻收割、再生季稻管理、收获;其特征在于,
所述栽插中,控制稻株栽插的宽行间距为35cm;
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当头季稻分蘖足苗后,及时控苗晒田至龟裂,头季稻孕穗扬花期保持浅水,灌浆结实期保持湿润;头季稻临收割前7-10天结合施催芽肥后灌浅水自然落干,晒田适度控水至头季稻收割,期间若田块土壤过干,及时灌跑马水,保证头季稻收割时田块有一定松软度,但不陷脚、不泛白,并控制土壤含水量为30-33%;
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种植35-40天后,叶面喷施烯效唑;
所述头季稻管理中,在头季稻收割前7天,叶面喷施爱多收;
所述头季稻收割前2-3天,随机抽样检查田间稻株腋芽状态确定留桩高度,以能保留地表以上稻株基部有3个鲜活壮实腋芽为原则,所留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席跃邵彩虹文喜贤刘光荣谢金水黄素华林文雄陈鸿飞雷正平伍先群李秋保温南卉曹治钢卢大溢余进王国炜周球晓
申请(专利权)人:崇义县农业技术推广站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西;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