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78886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9 00:0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平腕臂绝缘子与斜腕臂绝缘子之间设置有双绝缘跳线,双绝缘跳线两端分别连接于平腕臂绝缘子、斜腕臂绝缘子上;斜腕臂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与第一定位支撑管相连;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下方设置有定位管,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与定位管相连;定位管一端下方连接有限位定位器,限位定位器上连接有防风拉线,防风拉线的另一端连接于定位管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保证了小限界情况下的正定位拉出值符合要求;采用现有标准零部件即实现本结构,结构稳定、简单经济。

A small clearance cantilever positioning structure for OCS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
本技术属于电气化铁路或城市轨道交通接触网
,具体地是涉及一种利用现有标准零部件,提高下腕臂底座安装高度、利用降低的定位支撑管安装定位管实现小限界接触网悬挂及定位的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
技术介绍
接触网是铁路上方露天架设的特殊形式的供电线路,接触网通过腕臂及定位装置悬挂和定位,电力机车和动车组通过受电弓与接触网滑动接触获取电能。目前我国接触网腕臂及定位装置中,定位管通过定位环安装在斜腕臂上,定位器通过定位支座安装在定位管上,而定位器直接对接触网进行定位,在导高确定的情况下,定位管的安装高度也是固定的。若硬横梁或隧道等处吊柱限界较小,需要采用短吊柱、提高下腕臂底座安装高度时,定位管没有安装空间;若支柱限界较小,线路横向安装空间较小,在正定位时,定位器会和定位管根部结构发生干涉、拉出值不能满足要求。在解决上述问题时,一是缩小定位器长度,这种办法会造成定位支座侵入受电弓动态包络线造成打弓的安全隐患,二是采用在短吊柱下增加水平绝缘子和定位管及特型定位器,此方案需要采用特殊定位器、增加绝缘子,且实际效果受特型定位器型号限制较大,经济性不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就是针对上述问题,弥补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小限界短吊柱腕臂的定位管无安装空间、小限界支柱定位器与定位管等结构发生干涉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包括吊柱、平腕臂、斜腕臂、平腕臂绝缘子、斜腕臂绝缘子、上腕臂底座、下腕臂底座、套管双耳;所述平腕臂的一端设置平腕臂绝缘子并通过上腕臂底座与吊柱相连,所述平腕臂另一端安装套管双耳;所述斜腕臂的一端设置斜腕臂绝缘子并通过下腕臂底座与吊柱相连,所述斜腕臂另一端通过套管双耳与平腕臂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腕臂绝缘子与斜腕臂绝缘子之间设置有双绝缘跳线,所述的双绝缘跳线两端分别连接于平腕臂绝缘子、斜腕臂绝缘子上;所述的斜腕臂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所述第二定位支撑管与第一定位支撑管相连;所述的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下方设置有定位管,所述的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与定位管相连;所述的定位管一端下方连接有限位定位器,所述的限位定位器上连接有防风拉线,所述防风拉线的另一端连接于定位管的另一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平腕臂上还设置有承力索座,所述的承力索座位于套管双耳与远离平腕臂绝缘子一端的平腕臂端部之间。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远离平腕臂绝缘子一端的平腕臂端部上设置有腕臂管帽。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双绝缘跳线两端分别设置有跳线卡箍,所述的双绝缘跳线通过所述的跳线卡箍连接于平腕臂绝缘子、斜腕臂绝缘子上。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与斜腕臂相连处分别设置有腕臂支撑管卡子,通过所述的腕臂支撑管卡子将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与斜腕臂相连。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第一定位支撑管与第二定位支撑管相连处、第三定位支撑管与定位管相连处均设置有定位管支撑管卡子,通过所述的定位管支撑管卡子将第一定位支撑管与第二定位支撑管相连、第三定位支撑管与定位管相连;所述第一定位支撑管与定位管的一端相连,所述第三定位支撑管与定位管的中部位置相连。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定位管与第一定位支撑管相连处设置有定位环,通过所述的定位环将定位管与第一定位支撑管相连。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定位环为G42型定位环。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及斜腕臂构成三角形,所述的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及定位管构成三角形。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定位管上两端分别设置有定位支座、防风线夹,所述的限位定位器、防风拉线通过定位支座、防风线夹与定位管相连。本技术有益效果。本技术所提供的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提高了下腕臂底座安装高度,缩小了上腕臂底座与下腕臂底座之间的间距,利用降低的定位支撑管安装定位管,实现限位定位器的安装,能适应受电弓高速通过时的抬升和摆动,适合正线接触悬挂;增大了定位器安装空间,保证了小限界情况下的正定位拉出值符合要求;采用现有标准零部件即实现本结构,结构稳定、简单经济。附图说明为了使本技术所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仅仅用以解释本技术,并不用于限定本技术。图1是本技术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的正定位式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的反定位式结构示意图。图中标记:1为吊柱,2为上腕臂底座,3为平腕臂绝缘子,4为斜腕臂绝缘子,5为平腕臂,6为斜腕臂,7为套管双耳,8为承力索座,9为腕臂管帽,10为腕臂支撑管卡子,11为第一定位支撑管,12为第二定位支撑管,13为第三定位支撑管,14为定位管,15为定位管支撑管卡子,16为定位环,17为定位支座,18为限位定位器,19为防风线夹,20为防风拉线,21为双绝缘跳线,22为跳线卡箍,23为定位管管帽,24为下腕臂底座。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所示,本技术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包括吊柱1、平腕臂5、斜腕臂6、平腕臂绝缘子3、斜腕臂绝缘子4、上腕臂底座2、下腕臂底座24、套管双耳7;所述平腕臂5的一端设置平腕臂绝缘子3并通过上腕臂底座2与吊柱1相连,所述平腕臂5另一端安装套管双耳7;所述斜腕臂6的一端设置斜腕臂绝缘子4并通过下腕臂底座24与吊柱1相连,所述斜腕臂6另一端通过套管双耳7与平腕臂5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腕臂绝缘子3与斜腕臂绝缘子4之间设置有双绝缘跳线21,所述的双绝缘跳线21两端分别连接于平腕臂绝缘子3、斜腕臂绝缘子4上;所述的斜腕臂6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定位支撑管11、第二定位支撑管12、第三定位支撑管13,所述第二定位支撑管12与第一定位支撑管11相连;所述的第一定位支撑管11、第二定位支撑管12、第三定位支撑管13下方设置有定位管14,所述的第一定位支撑管11、第三定位支撑管13与定位管14相连;所述的定位管14一端下方连接有限位定位器18,所述的限位定位器18上连接有防风拉线20,所述防风拉线20的另一端连接于定位管14的另一端。作为本技术的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平腕臂5上还设置有承力索座8,所述的承力索座8位于套管双耳7与远离平腕臂绝缘子3一端的平腕臂5端部之间。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远离平腕臂绝缘子3一端的平腕臂5端部上设置有腕臂管帽9。作为本技术的另一种优选方案,所述的双绝缘跳线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包括吊柱、平腕臂、斜腕臂、平腕臂绝缘子、斜腕臂绝缘子、上腕臂底座、下腕臂底座、套管双耳;所述平腕臂的一端设置平腕臂绝缘子并通过上腕臂底座与吊柱相连,所述平腕臂另一端安装套管双耳;所述斜腕臂的一端设置斜腕臂绝缘子并通过下腕臂底座与吊柱相连,所述斜腕臂另一端通过套管双耳与平腕臂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腕臂绝缘子与斜腕臂绝缘子之间设置有双绝缘跳线,所述的双绝缘跳线两端分别连接于平腕臂绝缘子、斜腕臂绝缘子上;所述的斜腕臂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所述第二定位支撑管与第一定位支撑管相连;所述的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下方设置有定位管,所述的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与定位管相连;所述的定位管一端下方连接有限位定位器,所述的限位定位器上连接有防风拉线,所述防风拉线的另一端连接于定位管的另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包括吊柱、平腕臂、斜腕臂、平腕臂绝缘子、斜腕臂绝缘子、上腕臂底座、下腕臂底座、套管双耳;所述平腕臂的一端设置平腕臂绝缘子并通过上腕臂底座与吊柱相连,所述平腕臂另一端安装套管双耳;所述斜腕臂的一端设置斜腕臂绝缘子并通过下腕臂底座与吊柱相连,所述斜腕臂另一端通过套管双耳与平腕臂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腕臂绝缘子与斜腕臂绝缘子之间设置有双绝缘跳线,所述的双绝缘跳线两端分别连接于平腕臂绝缘子、斜腕臂绝缘子上;所述的斜腕臂上分别连接有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所述第二定位支撑管与第一定位支撑管相连;所述的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二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下方设置有定位管,所述的第一定位支撑管、第三定位支撑管与定位管相连;所述的定位管一端下方连接有限位定位器,所述的限位定位器上连接有防风拉线,所述防风拉线的另一端连接于定位管的另一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平腕臂上还设置有承力索座,所述的承力索座位于套管双耳与远离平腕臂绝缘子一端的平腕臂端部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远离平腕臂绝缘子一端的平腕臂端部上设置有腕臂管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接触网小限界腕臂定位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绝缘跳线两端分别设置有跳线卡箍,所述的双绝缘跳线通过所述的跳线卡箍连接于平腕臂绝缘子、斜腕臂绝缘子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邱晓杰孟令宇吴雄吴伟孙辉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九局集团电务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