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78655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3:5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包括冷却箱和位于冷却箱一边的蓄水箱,所述冷却箱的一侧外壁和蓄水箱的一侧外壁通过进水管相互连接,且进水管上对夹安装有单向进水阀门,所述冷却箱的另一侧外壁和蓄水箱的另一侧外壁通过出水管相互连接,且出水管的中部对夹安装有单向出水阀门,所述冷却箱远离蓄水箱的一边外壁上插接有热交换管,且热交换管的一部分延伸至冷却箱内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能够使蓄水箱和冷却箱内的冷却水形成对流,能够通过气泵吸取智能伺服系统内的热空气,使智能伺服系统内部空气与外部空气产生对流,并反吹热交换管和散热鳍片,提高了智能伺服系统的散热效率,延长智能伺服系统使用寿命。

Cooling device of intelligent servo system based on PLC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
本技术涉及散热装置
,尤其涉及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PLC智能伺服系统调速范围宽、定位精度高、有足够的传动刚性和高的速度稳定性、快速响应,无超调,但在使用的过程中,常会出现PLC智能伺服系统使用时间过久以致于温度过高导致稳定性降低等问题,且温度过高会使PLC智能伺服系统的使用寿命大大减少。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点,而提出的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包括冷却箱和位于冷却箱一边的蓄水箱,所述冷却箱的一侧外壁和蓄水箱的一侧外壁通过进水管相互连接,且进水管上对夹安装有单向进水阀门,所述冷却箱的另一侧外壁和蓄水箱的另一侧外壁通过出水管相互连接,且出水管的中部对夹安装有单向出水阀门,所述冷却箱远离蓄水箱的一边外壁上插接有热交换管,且热交换管的一部分延伸至冷却箱内部,热交换管的另一部分位于冷却箱外部,所述热交换管的进气端上连接有进气过滤罩,且热交换管的出气端连接有气泵,所述气泵通过导管连接有均气箱,所述蓄水箱的两边外壁上均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散热鳍片。优选的,所述冷却箱和蓄水箱内均盛放有冷却水,且冷却水的存储体积分别为冷却箱和蓄水箱容积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优选的,所述单向进水阀门内的冷却水由蓄水箱流向冷却箱,且单向出水阀门内冷却水由冷却箱流向蓄水箱。优选的,所述均气箱靠近冷却箱和蓄水箱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出气孔,且均气箱的长度与热交换管和散热鳍片之间的间距相匹配。优选的,所述散热鳍片的竖截面为“C”形结构,且散热鳍片的中部开设有通孔,相邻两个所述散热鳍片之间构成通道。优选的,所述气泵连接有开关,且开关连接有电源线。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1、将冷却箱安装于智能伺服系统内,蓄水箱安装于智能伺服系统外侧,气泵通过热交换管抽取智能伺服系统内的热空气并通过热交换管与冷却箱内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能够加速对智能伺服系统内热量的吸收,热空气经过冷却后进入均气箱内反向吹动热交换管和散热鳍片使热交换管和散热鳍片,为热交换管和散热鳍片降温,同时由于智能伺服系统内部分空气被抽取,外部空气进入智能伺服系统内,形成外部空气与智能伺服系统内部对流,降低智能伺服系统内温度;2、冷却箱内的冷却水与热交换管热交换后温度升高,冷却箱内冷却水和空气受热膨胀,使部冷却箱内部压力增加,冷却箱内温度升高的冷却水在压力作用下经单向出水阀门进入蓄水箱内,通过蓄水箱外壁上的散热器鳍片进行冷却,蓄水箱内部温度逐渐升高,蓄水箱内冷却水和空气受热膨胀,使部蓄水箱内部压力增加,蓄水箱内温度升高的冷却水在压力作用下经单向进水阀门进入冷却箱内,随着蓄水箱和冷却箱内温度不断变化,蓄水箱和冷却箱内的冷却水形成对流;3、相邻两个导热鳍片之间构成通道,便于空气流动,能够提高散热效率,气泵功能多用,即可抽取热空气也可为热交换管和导热鳍片散热,提高了智能伺服系统的散热效率,延长智能伺服系统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提出的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提出的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的散热鳍片结构示意图。图中:1冷却箱、2蓄水箱、3进水管、4单向进水阀门、5出水管、6单向出水阀门、7热交换管、8进气过滤罩、9气泵、10均气箱、11出气孔、12散热鳍片、13通孔、14通道。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参照图1-2,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包括冷却箱1和位于冷却箱1一边的蓄水箱2,冷却箱1的一侧外壁和蓄水箱2的一侧外壁通过进水管3相互连接,且进水管3上对夹安装有单向进水阀门4,冷却箱1的另一侧外壁和蓄水箱2的另一侧外壁通过出水管5相互连接,且出水管5的中部对夹安装有单向出水阀门6,冷却箱1远离蓄水箱2的一边外壁上插接有热交换管7,且热交换管7的一部分延伸至冷却箱1内部,热交换管7的另一部分位于冷却箱1外部,热交换管7的进气端上连接有进气过滤罩8,且热交换管7的出气端连接有气泵9,气泵9通过导管连接有均气箱10,蓄水箱2的两边外壁上均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散热鳍片12。本技术中,冷却箱1和蓄水箱2内均盛放有冷却水,且冷却水的存储体积分别为冷却箱1和蓄水箱2容积的二分之一至三分之二,单向进水阀门4内的冷却水由蓄水箱2流向冷却箱1,且单向出水阀门6内冷却水由冷却箱1流向蓄水箱2,均气箱10靠近冷却箱1和蓄水箱2的一侧外壁上开设有等距离分布的出气孔11,且均气箱10的长度与热交换管7和散热鳍片12之间的间距相匹配,散热鳍片12的竖截面为“C”形结构,且散热鳍片12的中部开设有通孔13,相邻两个散热鳍片12之间构成通道14,气泵9连接有开关,且开关连接有电源线。工作原理:将冷却箱1安装于智能伺服系统内,蓄水箱2安装于智能伺服系统外侧,气泵9通过热交换管7抽取智能伺服系统内的热空气并通过热交换管7与冷却箱1内的冷却水进行热交换,能够加速对智能伺服系统内热量的吸收,热空气经过冷却后进入均气箱10内反向吹动热交换管7和散热鳍片12使热交换管7和散热鳍片12,为热交换管7和散热鳍片12降温,同时由于智能伺服系统内部分空气被抽取,外部空气进入智能伺服系统内,形成外部空气与智能伺服系统内部对流,降低智能伺服系统内温度,冷却箱1内的冷却水与热交换管7热交换后温度升高,冷却箱1内冷却水和空气受热膨胀,使部冷却箱1内部压力增加,冷却箱1内温度升高的冷却水在压力作用下经单向出水阀门6进入蓄水箱2内,通过蓄水箱2外壁上的散热器鳍片进行冷却,蓄水箱2内部温度逐渐升高,蓄水箱2内冷却水和空气受热膨胀,使部蓄水箱2内部压力增加,蓄水箱2内温度升高的冷却水在压力作用下经单向进水阀门4进入冷却箱1内,随着蓄水箱2和冷却箱1内温度不断变化,蓄水箱2和冷却箱1内的冷却水形成对流,相邻两个导热鳍片之间构成冷却箱14,便于空气流动,能够提高散热效率,气泵9功能多用,即可抽取热空气也可为热交换管7和导热鳍片散热,提高了智能伺服系统的散热效率,延长智能伺服系统使用寿命。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较佳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
的技术人员在本技术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根据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及其技术构思加以等同替换或改变,都应涵盖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包括冷却箱(1)和位于冷却箱(1)一边的蓄水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1)的一侧外壁和蓄水箱(2)的一侧外壁通过进水管(3)相互连接,且进水管(3)上对夹安装有单向进水阀门(4),所述冷却箱(1)的另一侧外壁和蓄水箱(2)的另一侧外壁通过出水管(5)相互连接,且出水管(5)的中部对夹安装有单向出水阀门(6),所述冷却箱(1)远离蓄水箱(2)的一边外壁上插接有热交换管(7),且热交换管(7)的一部分延伸至冷却箱(1)内部,热交换管(7)的另一部分位于冷却箱(1)外部,所述热交换管(7)的进气端上连接有进气过滤罩(8),且热交换管(7)的出气端连接有气泵(9),所述气泵(9)通过导管连接有均气箱(10),所述蓄水箱(2)的两边外壁上均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散热鳍片(12)。/n

【技术特征摘要】
1.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包括冷却箱(1)和位于冷却箱(1)一边的蓄水箱(2),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1)的一侧外壁和蓄水箱(2)的一侧外壁通过进水管(3)相互连接,且进水管(3)上对夹安装有单向进水阀门(4),所述冷却箱(1)的另一侧外壁和蓄水箱(2)的另一侧外壁通过出水管(5)相互连接,且出水管(5)的中部对夹安装有单向出水阀门(6),所述冷却箱(1)远离蓄水箱(2)的一边外壁上插接有热交换管(7),且热交换管(7)的一部分延伸至冷却箱(1)内部,热交换管(7)的另一部分位于冷却箱(1)外部,所述热交换管(7)的进气端上连接有进气过滤罩(8),且热交换管(7)的出气端连接有气泵(9),所述气泵(9)通过导管连接有均气箱(10),所述蓄水箱(2)的两边外壁上均焊接有等距离分布的散热鳍片(1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PLC的智能伺服系统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却箱(1)和蓄水箱(2)内均盛放有冷却水,且冷却水的存储体积分别为冷却箱(...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涛
申请(专利权)人:无锡创浩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