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3370762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8 21: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属于燃煤电厂热电联产技术领域。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凝汽器、循环水泵、供热首站、热网用户、供水压力表、供水温度表、供水流量表、回水压力表、回水温度表和回水流量表;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与凝汽器连接,凝汽器与循环水泵连接,循环水泵与供热首站连接,供热首站与热网用户连接,供水压力表、供水温度表和供水流量表依次安装在供热首站和热网用户之间,热网用户与凝汽器连接,回水压力表、回水温度表和回水流量表依次安装在热网用户和凝汽器之间。解决了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期间因循环水流量和供回水温差不匹配造成机组能耗升高的问题。

A heating system based on the optimization of circulating water flow and temperature difference in heating network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
本技术涉及一种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属于燃煤电厂热电联产

技术介绍
随着城市化发展,城市供热面积逐年增加,高背压供热机组可以在不增加机组容量的情况下,大幅增加对外供热量。但是高背压供热机组改造后,如果供热面积继续增加,为保证居民供暖,只能增加热网循环水流量或者供热机组抽汽量,导致高背压机组的实际运行参数偏离设计值,供热机组经济性下降。热网循环水流量的大小,既影响对外供热量的多少,也会影响高背压供热机组的背压,造成汽轮机做功能力发生变化。有鉴于此,在申请号为201810203666.5的专利文献中公开了一种换热站系统优化控制方法,其步骤如下:获取换热站基本信息;获得换热站实测数据;根据实测数据进行系统运行分析,包括系统的时序分析和温序分析;系统特性参数计算,包括系统的运行特性和固有特性计算;根据获取的系统特性创建系统动态数学模型;通过动态数学模型的开环实验获得系统设定参数;基于创建供热系统动态数学模型进行室外温度补偿控制策略仿真及明晰换热站优化特征。目前高背压串联抽汽的热电联产机组对外供热时,为了满足对外供热需求,大幅提高热网循环水流量,而忽视了循环水流量变化后,热网供水和回水温差变化对高背压机组背压和汽轮机做功能力的影响,造成热电联产机组经济性下降。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而提供一种结构设计合理的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本技术解决上述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该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其结构特点在于:包括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凝汽器、循环水泵、供热首站、热网用户、供水压力表、供水温度表、供水流量表、回水压力表、回水温度表和回水流量表;所述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与凝汽器连接,所述凝汽器与循环水泵连接,所述循环水泵与供热首站连接,所述供热首站与热网用户连接,所述供水压力表、供水温度表和供水流量表依次安装在供热首站和热网用户之间,所述热网用户与凝汽器连接,所述回水压力表、回水温度表和回水流量表依次安装在热网用户和凝汽器之间。进一步地,所述供热首站与热网用户之间通过供水管道连接,所述供水压力表、供水温度表和供水流量表沿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供水管道上。进一步地,所述热网用户与凝汽器之间通过回水管道连接,所述回水压力表、回水温度表和回水流量表沿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回水管道上。进一步地,所述供水压力表、供水温度表和供水流量表的数量根据供热首站的出口供热管道的数量确定。进一步地,所述回水压力表、回水温度表和回水流量表的数量根据供热首站的出口供热管道的数量确定。进一步地,本技术的另一个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的工作方法。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的工作方法,其特点在于:所述工作方法如下: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同时发电和供热,蒸汽驱动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做功发电后的余热蒸汽通过低压缸排入凝汽器,凝汽器用蒸汽余热对热网循环水进行一次加热,热网循环水被循环水泵升压进入供热首站进行二次加热,高温循环水对外供热,供热后的低温循环水重新返回凝汽器进行加热,供热首站的热源为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低中压缸排汽抽汽。进一步地,在热网热负荷需求一定的情况下,即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的供热量一定时,热网循环水流量和供回水温差成反比,对比大流量小温差和小流量大温差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发电和供热的经济性,根据经济性的大小确定最佳的流量和温差参数。进一步地,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的供热量,通过供水压力表、供水温度表、供水流量表、回水压力表、回水温度表和回水流量表显示,利用IFC-工业用水和水蒸气热力性质模型计算。相比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解决了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供热期间因循环水流量和供回水温差不匹配造成机组能耗升高的问题。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小流量大温差的经济性比大流量小温差的经济性高。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的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连接关系示意图。图中: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1、凝汽器2、循环水泵3、供热首站4、热网用户5、供水压力表6、供水温度表7、供水流量表8、回水压力表9、回水温度表10、回水流量表11、供水管道12、回水管道13。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是对本技术的解释而本技术并不局限于以下实施例。实施例。参见图1所示,须知,本说明书所附图式所绘示的结构、比例、大小等,均仅用以配合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以供熟悉此技术的人士了解与阅读,并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限定条件,故不具技术上的实质意义,任何结构的修饰、比例关系的改变或大小的调整,在不影响本技术所能产生的功效及所能达成的目的下,均应仍落在本技术所揭示的
技术实现思路
能涵盖的范围内。同时,本说明书中若用引用如“上”、“下”、“左”、“右”、“中间”及“一”等的用语,亦仅为便于叙述的明了,而非用以限定本技术可实施的范围,其相对关系的改变或调整,在无实质变更
技术实现思路
下,当亦视为本技术可实施的范畴。本实施例中的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包括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1、凝汽器2、循环水泵3、供热首站4、热网用户5、供水压力表6、供水温度表7、供水流量表8、回水压力表9、回水温度表10和回水流量表11。本实施例中的所述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1与凝汽器2连接,所述凝汽器2与循环水泵3连接,所述循环水泵3与供热首站4连接,所述供热首站4与热网用户5连接,所述供水压力表6、供水温度表7和供水流量表8依次安装在供热首站4和热网用户5之间,所述热网用户5与凝汽器2连接,所述回水压力表9、回水温度表10和回水流量表11依次安装在热网用户5和凝汽器2之间。本实施例中的所述供热首站4与热网用户5之间通过供水管道12连接,所述供水压力表6、供水温度表7和供水流量表8沿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供水管道12上;所述供水压力表6、供水温度表7和供水流量表8的数量根据供热首站4的出口供热管道的数量确定。本实施例中的所述热网用户5与凝汽器2之间通过回水管道13连接,所述回水压力表9、回水温度表10和回水流量表11沿流动方向依次安装在回水管道13上;所述回水压力表9、回水温度表10和回水流量表11的数量根据供热首站4的出口供热管道的数量确定。本实施例中的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的工作方法,所述工作方法如下: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1同时发电和供热,蒸汽驱动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1做功发电后的余热蒸汽通过低压缸排入凝汽器2,凝汽器2用蒸汽余热对热网循环水进行一次加热,热网循环水被循环水泵3升压进入供热首站4进行二次加热,高温循环水对外供热,供热后的低温循环水重新返回凝汽器2进行加热,供热首站4的热源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1)、凝汽器(2)、循环水泵(3)、供热首站(4)、热网用户(5)、供水压力表(6)、供水温度表(7)、供水流量表(8)、回水压力表(9)、回水温度表(10)和回水流量表(11);所述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1)与凝汽器(2)连接,所述凝汽器(2)与循环水泵(3)连接,所述循环水泵(3)与供热首站(4)连接,所述供热首站(4)与热网用户(5)连接,所述供水压力表(6)、供水温度表(7)和供水流量表(8)依次安装在供热首站(4)和热网用户(5)之间,所述热网用户(5)与凝汽器(2)连接,所述回水压力表(9)、回水温度表(10)和回水流量表(11)依次安装在热网用户(5)和凝汽器(2)之间。/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1)、凝汽器(2)、循环水泵(3)、供热首站(4)、热网用户(5)、供水压力表(6)、供水温度表(7)、供水流量表(8)、回水压力表(9)、回水温度表(10)和回水流量表(11);所述高背压热电联产机组(1)与凝汽器(2)连接,所述凝汽器(2)与循环水泵(3)连接,所述循环水泵(3)与供热首站(4)连接,所述供热首站(4)与热网用户(5)连接,所述供水压力表(6)、供水温度表(7)和供水流量表(8)依次安装在供热首站(4)和热网用户(5)之间,所述热网用户(5)与凝汽器(2)连接,所述回水压力表(9)、回水温度表(10)和回水流量表(11)依次安装在热网用户(5)和凝汽器(2)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热网循环水流量和温差优化的供热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供热首站(4)与热网用户(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康艳昌刘传玲董洋闫玉峰宋昂李万军牛庆良黄天琪张得科王硕王金龙袁芳伟
申请(专利权)人:华电电力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