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差环流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488562 阅读:347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制造容易、价格低廉、耐压性优异、不会妨碍工作流体的循环的温差环流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冷凝器3:由形成有多个细孔7的挤压材料构成的冷凝部4;设置在冷凝部4的细孔7的上游一侧、将从气体管12返回的气态的工作流体引导到冷凝部4的各细孔7内的分支部5;设置在冷凝部4的细孔7的下游一侧、汇集在冷凝部4的细孔7内凝缩了的工作流体、引导到液体管9的集合部6,而且,在分支部5的上方连接有气体管12,在集合部6的下方连接有液体管9。(*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利用工作流体的相态变化、高效地输送热的温差环流系统(サ一モサイフオン)。以往,这种温差环流系统,众所周知的有例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2001-33139号等所记载的。它通过连接安装在斯特令冷冻机(冷冻机)上的冷凝器部(冷凝器)、和在该冷凝器部上由液体管线(液体管)、蒸发器部(蒸发部)、气体管线(气体管)构成的循环管路而构成。而且,通过使斯特令冷冻机动作,从冷凝器部吸收热,使该冷凝器部内的制冷剂(工作流体)凝缩,将凝缩了的制冷剂经由液体管线供给到蒸发器部,使供给的制冷剂在蒸发器部内气化,吸收周围的热作为气化潜热,将气化了的制冷剂经由气体管路返回到冷凝器部,从而,蒸发器部周围的热转移到冷凝器部,进一步转移到斯特令冷冻机。而且,众所周知,上述冷凝器部除了有上述公报所记载的将铜管卷成盘管状的之外,还有通过对金属块进行切削加工或对金属板进行冲压成形制成的。另外,众所周知,上述蒸发器部除了有上述公报所记载的弯曲铜管制成的之外,还有用滚压结合(roll bond)法等制成的。但是,现有的温差环流系统存在的问题是,通过将铜管卷成盘管状制成的冷凝器难以良好地保持该冷凝器和冷冻机的紧密贴合。另外,通过切削加工等制成的冷凝器存在的问题是,为了能良好地保持该冷凝器和冷冻机的紧密贴合,需要进行精密加工,制造成本也高。另外,在铜管的蒸发器中,当蒸发器的周围在进行冷却时,凝缩了的工作流体会滞留在蒸发器内,或许会堵塞循环管路。另外,用滚压接合法制造的蒸发器,虽然在使用氟里昂或氟里昂代用品等的工作流体的场合没有问题,但是,在从脱离氟里昂的观点出发,使用其它的工作流体、例如二氧化碳的场合,存在不耐内压,不能使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解决以上问题、制造容易、价格低廉、而且耐压性能优异的温差环流系统。另外,其目的也在于提供一种不妨碍工作流体的循环的温差环流系统。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面的温差环流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安装在冷冻机上、使工作流体凝缩的冷凝器;排出在该冷凝器凝缩了的工作流体的液体管;使从该液体管供给的工作流体气化、吸收容器内的热的蒸发管;使在该蒸发管内气化了的工作流体返回到上述冷凝器的气体管,由以下部分构成上述冷凝器由形成有多个细孔的挤压材料构成的冷凝部;设置在该冷凝部的细孔的上游一侧、将从上述气体管返回的气态的工作流体引导到上述冷凝部的各细孔内的分支部;设置在上述冷凝部的细孔的下游一侧、汇集在该冷凝部的细孔内凝缩了的工作流体、引导到上述液体管的集合部,而且,在上述分支部的上方连接有上述气体管,在上述集合部的下方连接有上述液体管。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第1方面像上述那样构成,通过与冷冻机的形状相吻合地弯曲形成用挤压材料制成的冷凝部,在两端安装分支部和集合部,由此制成冷凝器。而且,在气态的工作流体从气体管经由分支部导入到冷凝部的多个细孔内之后,在该细孔内凝缩,在集合部合流之后,导出到液体管。另外,由于其结构为,在分支部的上方连接有气体管,在集合部的下方连接有液体管,所以,在集合部凝缩的工作流体能从液体管导出,同时,在分支部凝缩的工作流体不能从气体管导出,而被引导到细孔内。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的温差环流系统,是在第1方面的基础上,在上述冷凝部的外周,设置使该冷凝部和上述冷冻机的吸热部紧密贴合的紧固件。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第2方面像以上那样构成,所以,冷凝部紧密地贴合在冷冻机的吸热部上。再有,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面的温差环流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安装在冷冻机上、使工作流体凝缩的冷凝器;排出在该冷凝器凝缩了的工作流体的液体管;使从该液体管供给的工作流体气化、吸收容器内的热的蒸发器;使在该蒸发器内气化了的工作流体返回到上述冷凝器的气体管,由以下部分构成上述蒸发器由大致平行地形成有多个细孔的挤压材料构成的蒸发部;设置在该蒸发部的细孔的上游一侧、将从上述液体管供给的液态的工作流体引导到上述蒸发部的细孔内的导入部;设置在上述蒸发部的细孔的下游一侧、汇集在该蒸发部的细孔内蒸发了的工作流体、引导到上述气体管的排气部,而且,沿上述容器的外周设置上述蒸发部。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第3方面像以上那样构成,通过适当地弯曲形成用挤压材料制成的蒸发部,在两端安装导入部和排气部,由此形成蒸发器。而且,在冷凝器凝缩的工作流体能经由液体管从蒸发器的导入部导入到蒸发部的细孔内,在该细孔内吸收蒸发器周围的热作为气化潜热而蒸发,在排气部合流后,导出到气体管。另外,由于沿容器的外周设置蒸发部,所以,能高效地从外周冷却容器。另外,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面的温差环流系统,是在第3方面的基础上,基本水平地上下排列配置上述蒸发器的多个细孔。由于本专利技术的第4方面像以上那样构成,液态的工作流体较难以滞留在上方的细孔内,即使下方的细孔被液态的工作流体堵塞了,气态的工作流体也能绕过下方的细孔从上方的细孔通过,不会妨碍在管路内的工作流体的循环。附图说明图1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的温差环流系统的立体图。图2是上述温差环流系统主要部位的放大立体图。图3是切下上述温差环流系统主要部位的一部分进一步放大的局部立体图。图4是表示上述温差环流系统的冷凝部的制造过程的图。图5是表示上述温差环流系统的冷凝部的制造过程的图。图6是表示上述温差环流系统的冷凝部的制造过程的图。图7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的第二实施方式的温差环流系统的立体图。图8是上述温差环流系统主要部位的放大立体图。图9是表示上述温差环流系统的蒸发部的制造过程的图。图10是表示上述温差环流系统的蒸发部的制造过程的图。图11是表示上述温差环流系统的蒸发部的制造过程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以下依据图1~图6对本专利技术的第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1是冷冻机,冷凝器3安装在该冷冻机1的吸热部2上。该冷凝器3由以下部分构成用挤压材料制成的薄板状的冷凝部4;安装在该冷凝部4的上游一端4a上的分支部5;安装在冷凝部4的下游的另一端4b上的集合部6。这些冷凝部4、分支部5、集合部6都用铝合金等构成。而且,在上述冷凝部4上与冷凝部4的面的方向平行并排形成有多个细孔7。即,多个细孔7制成与冷凝部4的长度方向平行,而且,使其在冷凝部4的截面上下方向上排成一列。而且,这些细孔7在冷凝部4的一端4a和另一端4b的开口(7a、7b)。冷凝部4弯曲成顺着上述冷冻机1的吸热部2的外形的形状,沿吸热部2的外周安装,使细孔7大致成水平状。另外,上述分支部5制成在内部具有空间5a的空心筒状,而且,冷凝部4的一端4a用焊接(钎焊)等工艺牢固且无缝隙地连接在形成于分支部5的侧面5b上的安装孔5c上,以使在上述冷凝部4的一端4a开口的细孔7(开口7a)与空间5a连通。再有,上述集合部6制成在内部具有空间6a的空心筒状,而且,冷凝部4的另一端4b用钎焊等工艺牢固且无缝隙地连接在形成于集合部6的侧面6b上的安装孔6c上,以使在上述冷凝部4的另一端4b开口的细孔7(开口7b)与空间6a连通。在上述分支部5的上部,形成有用于连接后述的气体管12的连接孔5d,同时在上述集合部6的下部,形成有用于连接后述的液体管9的连接孔6d。再有,在上述冷凝部4的外周,安装有由弹性力使冷凝部4紧贴在冷冻机1的吸热部2上的紧固件8。上述冷凝器3的冷凝部4,在安装在吸热部2上的状态下,多个细孔7呈上下排列的状态。铜制的液体管9用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温差环流系统,由以下部分构成:安装在冷冻机上、使工作流体凝缩的冷凝器;排出在该冷凝器凝缩了的工作流体的液体管;使从该液体管供给的工作流体气化、吸收容器内的热的蒸发管;使在该蒸发管内气化了的工作流体返回到上述冷凝器的气体管,其特征是:由以下部分构成上述冷凝器:由形成有多个细孔的挤压材料构成的冷凝部;设置在该冷凝部的细孔的上游一侧、将从上述气体管返回的气态的工作流体引导到上述冷凝部的各细孔内的分支部;设置在上述冷凝部的细孔的下游一侧、汇集在该冷凝部的细孔内凝缩了的工作流体、引导到上述液体管的集合部,而且,在上述分支部的上方连接有上述气体管,在上述集合部的下方连接有上述液体管。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曽根和哉
申请(专利权)人:珍巴多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