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基于DBN-SVM的主动配电网电能质量预测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基于DBN-SVM的主动配电网电能质量预测方法,属电气工程和电能质量领域。
技术介绍
主动配电网,是指通过利用灵活拓扑结构的网络来管理潮流,能对分布式能源设备进行主动管理和控制的配电系统。相对于传统配电网来说,主动配电网具备一定分布式可控资源,具有较完善的可控水平,具有实现协调优化管理的管控中心,具有可灵活调节的网络拓扑结构。与微电网相比,其不同主要在于微电网用于小电网和孤岛情况下的并网,而主动配电网用于大电网常态并网和孤岛状态。主动配电网的控制中心可以对主网、配电网、用户侧负荷及分布式电源进行监测,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协调控制策略,它不仅能提高供电可靠性和供电质量、提升能源利用效率,还能降低电网运营成本、减少系统故障。由于主动配电网中分布式电源(DistributedGeneration,DG)渗透率较高,其具有的随机性、波动性、分散性和不可调度性等不稳定的特性,容易引起配电网各节点出现电压波动与闪变、谐波畸变、过电压等电能质量问题。实现主动配电网中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基于DBN-SVM的主动配电网电能质量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n步骤1、输入输出数据的预处理:为消除量纲不统一造成的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精度损失,对DBN-SVM模型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nDBN-SVM模型的输入包含m个维度,共有n组数据,整个输入矩阵记为X,即/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基于DBN-SVM的主动配电网电能质量预测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输入输出数据的预处理:为消除量纲不统一造成的数据处理过程中的精度损失,对DBN-SVM模型的输入输出数据进行归一化操作;
DBN-SVM模型的输入包含m个维度,共有n组数据,整个输入矩阵记为X,即
其中,xnm为第n组第m维的输入数据,以此类推;
DBN-SVM模型的输出包含1个维度,共有n组数据,整个输出矩阵记为Y,即
其中,yn为第n组的输出数据,以此类推;
将输入和输出数据分别按式(3)、(4)进行归一化操作:
其中,Xp、Xp′分别为归一化处理之前、之后的第p个输入变量数组,Xp.min和Xp.max分别为Xp中的最小值和最大值;Y、Y′分别为归一化处理之前、之后的输出指标数据,Ymin和Ymax分别为输出矩阵Y中元素的最小值和最大值;
步骤2、对DBN模型的各层RBM进行预训练:DBN共有K层RBM模型,单层RBM网络由可见层和隐含层组成,用v={v1,v2,v3,...vI}表示可见层,h={h1,h2,...hJ}表示隐藏层,I为可见层节点个数,J为隐藏层节点个数;RBM中每个节点都是{0,1}二值的,节点值为1时表示当前节点处于打开状态,节点值为0时表示当前节点处于关闭状态;
步骤201,将步骤1归一化后的数据按照时间序列排序,划分n组数据中的最后24组数据作为测试集,余下n-24组数据中的70%作为训练集,另30%作为验证集;
步骤202,初始化单层RBM的参数:将训练样本作为第一层RBM的可见层输入,设定RBM训练周期epoch、学习速率τ、可见层节点个数I及隐藏层节点个数J,初始化偏置向量a={a1,a2,...,aI}、b={b1,b2,...,bJ}和权值矩阵w:
步骤203,训练此层RBM网络:可见层节点vi,i∈{1,2,...,I}和隐藏层节点hj,j∈{1,2,...,J}的联合能量可用式(6)能量函数表示:
其中,θ={wij,ai,bj},wij为节点vi和节点hj之间的连接权值,ai为可见层节点vi的偏置量,bj为隐藏层节点hj的偏置量;
可见层节点与隐藏层节点的联合概率分布如式(7)所示:
其中,Z(θ)为归一化因子,也称分配函数,如式(8)所示:
在RBM可见层节点vi已知的前提下,隐藏层节点hj各节点条件独立,可见层和隐含层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可由式(9)得出:
由式(9)可求出隐藏层节点hj取值为1的概率,其激活概率如式(10)所示:
其中,exp()为指数函数,∑i()表示遍历所有i将括号中的项累加;
在RBM隐藏层节点hj已知的前提下,可见层节点vi各节点条件独立,可见层和隐含层间的联合概率分布可由式(11)得出:
由式(11)可求出可见层节点vi取值为1的概率,其激活概率如式(12)所示:
根据式(7)求取P(v,h|θ)对隐藏层节点h的边缘分布,可见层节点v的激活概率可由式(13)得出:
RBM的参数值取激活概率P(v|θ)最大时的wij、ai和hj,求解P(v|θ)的最大值可转变为求解似然函数L(θ)的最大值,似然函数可化为式(14)形式:
RBM模型的最优参数θ*由式(15)可得:
其中,arg()表示反函数;
RBM的权重更新可由式(16)对比散度算法求得:
其中,学习速率τ取值在0至1之间;<>data为给定样本数据在可见层输入时的隐藏层期望输出,<>recon为经对比散度算法估计特征重构后的期望输出;
步骤204,将上一层RBM的输出作为下一层RBM的输入,重复步骤202至步骤203,直到下一层RBM能量函数收敛,并求得下一层输出;
步骤205,重复步骤204,逐层训练RBM,直到全部K层RBM均训练完毕;
步骤3、对DBN模型进行微调:目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翁国庆,舒俊鹏,谢方锐,马泰屹,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工业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