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41846 阅读:53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3: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涉及旱溪排水技术,其包括溪床以及铺设在溪床内的天然石层,溪床中上下设置有溢流管,溢流管连通设置有连通管,连通管连通设置有蓄水池,溢流管的上端不高于溪床的两岸。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能够减少溪床中雨水过多溢出到外界的情况发生,并减少小区内雨水压力过大而泛滥的情况发生的优点。

A drainage structure of Hanxi typ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
本技术涉及旱溪排水技术,尤其是涉及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
技术介绍
旱溪是不放水的溪床,人工仿造自然界中干涸的河床,并配合种植植物等创造出来的一种景观。因其具有较强的观赏性,旱溪常常作为景观建筑在公园和小区中供人们观赏现有公告号为CN207330521U的中国专利,其公开了一种用于再生水深度处理的生态旱溪结构,包括溪床,溪床具有进水端和出水端,溪床的两岸边种植有植被,所述溪床包括由下至上依次设置的夯实素土层、缓释碳源层、粗砂层、碎石层和天然石层,所述缓释碳源层厚度2-3cm,粗砂层厚度为3-4cm,碎石层厚度为8-10cm,天然石层厚度为17-22cm。采用上述方案,当将上述用于再生水深度处理的生态旱溪结构建筑在小区中时,其能够形成供人观赏的景观。然而,当雨天雨水较大时,旱溪中雨水积蓄过多,雨水很容易溢流出来,造成小区内雨水压力过大而泛滥的情况发生,存在待改进之处。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借助溢流管和连通管将溪床中过多的雨水排出,从而减少溪床中雨水过多溢出到外界的情况发生,减少小区内雨水压力过大而泛滥的情况发生。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包括溪床以及铺设在溪床内的天然石层,溪床中上下设置有溢流管,所述溢流管连通设置有连通管,所述连通管连通设置有蓄水池,所述溢流管的上端不高于溪床的两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天气下,溪床内的雨水较多时,雨水将溢流进入溢流管,并经连通管将雨水引入积蓄在蓄水池中。通过这种方式,减少溪床中雨水过多溢出到外界的情况发生,减少小区内雨水压力过大而泛滥的情况发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管的上端可拆卸固定设置有过滤架,所述过滤架上密布设置漏水槽。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溢流管上设置过滤架,雨水将经漏水槽溢流进入溢流管中,减少较大物体流入溢流管中并致使溢流管和连通管堵塞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溢流管和连通管对溪床内过多雨水的排出作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过滤架的下侧设置有连接套筒,所述连接套筒套设在溢流管的上端并与溢流管螺纹连接。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过滤架通过连接套筒螺纹连接在溢流管的上端,从而极大方便工作人员对过滤架的安装、卸载以及更换作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管的下侧设置有稳定座,所述稳定座的底面抵紧在溪床底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溢流管的下侧设置稳定座,从而提升溢流管在溪床内的稳定性,减少溢流管歪倒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溢流管对溪床内过多雨水正常的溢流排出作业。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溪床的底侧设置有布水层,且布水层向溪床的两岸方向延伸。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天气下,旱溪中的雨水将部分进入布水层并积蓄在布水层中,当晴天天气下,该旱溪将通过布水层向周侧土壤和植物供给水液,从而实现雨水的再利用,并实现对旱溪周侧植物的自动供给水液,减少工作人员对旱溪周侧植物的灌溉工作的强度。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布水层与天然石层之间设置有第一碎石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第一碎石层对流入布水层的雨水进行过滤,减少泥土和杂物流入布水层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布水层的向溪床周侧布水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布水层与天然石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碎石层,所述第二碎石层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土工布过滤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布水层与天然石层之间设置有第二碎石层,并在第二碎石层的上下两侧设置有土工布过滤层,进一步减少泥土和杂物流入布水层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布水层的向溪床周侧布水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位于上侧的所述土工布过滤层的上侧设置有粗砂过滤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位于上侧的所述土工布过滤层的上侧设置粗砂过滤层,减少泥土和杂物流入布水层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布水层的向溪床周侧布水的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布水层的下侧铺设有防水保护层。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布水层的下侧铺设防水保护层,减少雨水继续下渗并深入地下建筑的情况发生。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溪床的两岸均铺设有种植草毯,并形成植物种植区。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溪床的两侧设置植物种植区,从而减少两床两侧的土壤经雨水冲刷进入溪床的量,并有助于降低溪床两侧土壤的流失量,减少较大物体随雨水流入溪床内的情况发生。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1)借助溢流管和连通管将溪床中过多的雨水排出,从而减少溪床中雨水过多溢出到外界的情况发生,减少小区内雨水压力过大而泛滥的情况发生;(2)通过在溪床的两岸设置植物种植区,以及在溢流管的上端设置过滤架,从而大大减少较大物体流入溢流管中并致使溢流管和连通管堵塞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溢流管和连通管对溪床内过多雨水的排出作业;(3)综合利用在布水层上侧设置第一碎石层、第二碎石层、土工布过滤层以及粗砂过滤层,从而大大减少泥土和杂物流入布水层的情况发生,有助于保证布水层的向溪床周侧布水的效果。附图说明图1为本实施例主要体现旱溪式排水结构整体结构的示意图;图2为图1局部A的放大图,主要体现过滤层组的结构。附图标记:1、溪床;2、天然石层;3、布水层;4、过滤层组;41、第一碎石层;42、第二碎石层;43、土工布过滤层;44、粗砂过滤层;5、溢流管;51、稳定座;52、过滤架;521、漏水槽;522、连接套筒;6、连通管;7、蓄水池;8、种植草毯;9、防水保护层。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仅限于此。实施例:参见图1和图2,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包括溪床1以及铺设在溪床1内的天然石层2,溪床1的底侧设置有布水层3中,布水层3中可以铺设碎石块,且布水层3向溪床1的两岸方向延伸,天然石层2与补水碎石层之间设置过滤层组4,溪床1中上下设置有溢流管5,溢流管5连通设置有连通管6,连通管6连通设置有蓄水池7,溢流管5的上端不高于溪床1的两岸,且溢流管5的上端部不低于天然石层2。雨水天气下,溪床1周侧地面雨水将流向并积蓄在溪床1中;然后,雨水将经天然石层2和过滤层组4过滤,并进入到布水层3中,部分雨水将经布水层3分布至溪床1周侧的土壤中,部分雨水将积蓄在布水层3中;当雨水较大时,雨水的高度到达溢流管5的上端时,雨水将溢流入溢流管5中,并经连通管6排入蓄水池7中。过滤层组4包括第一碎石层41和第二碎石层42,第一碎石层41紧挨布水层3设置,第二碎石层42设置第一碎石层41上侧;过滤层组4还包括土工布过滤层43和粗砂过滤层44,土工布过滤层43在第二碎石层42的上下两侧各设置有一层,粗砂过滤层44位于上层土工布过滤层43与天然石层2之间。为减少雨水向下渗入地下建筑中,布水层3的下侧设置有防水保护层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包括溪床(1)以及铺设在溪床(1)内的天然石层(2),其特征在于,溪床(1)中上下设置有溢流管(5),所述溢流管(5)连通设置有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连通设置有蓄水池(7),所述溢流管(5)的上端不高于溪床(1)的两岸。/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包括溪床(1)以及铺设在溪床(1)内的天然石层(2),其特征在于,溪床(1)中上下设置有溢流管(5),所述溢流管(5)连通设置有连通管(6),所述连通管(6)连通设置有蓄水池(7),所述溢流管(5)的上端不高于溪床(1)的两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5)的上端可拆卸固定设置有过滤架(52),所述过滤架(52)上密布设置漏水槽(52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过滤架(52)的下侧设置有连接套筒(522),所述连接套筒(522)套设在溢流管(5)的上端并与溢流管(5)螺纹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旱溪式排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溢流管(5)的下侧设置有稳定座(51),所述稳定座(51)的底面抵紧在溪床(1)底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旱溪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东风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科苑景观工程设计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