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扬州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36854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1:58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包括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多级溢流槽、多个水箱、双层暴晒管和专用净化器。在地面和屋顶均设置雨水自然净化区,形成立体的雨水花园;多级溢流槽自适应排放淤积的雨水;多个水箱、双层暴晒管和专用净化器的综合化使用,组成雨水多元化循环利用系统,满足不同的使用需求,实现雨水的高效多元化利用。

A three-dimensional ecological rainwater garden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环境工程领域,更具体地说,它涉及一种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
技术介绍
雨水花园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植物、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利用。但是目前的雨水利用方式比较单一,没有系统化对雨水进行处理后分类存储和使用,雨水的综合利用效率不高。现有的雨水花园大多是建造在地面上的,来自屋顶的雨水一般通过雨水管排放至地面,进入地面的雨水花园系统渗透和净化,增加了地面雨水花园的运转压力。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利用多级溢流槽,快速的将雨水花园上表面的积水通过溢流槽排入雨水管网,避免雨水花园上方种植土壤层上的土壤流失;利用双层暴晒管和专用净化器实现雨水的多级净化、多级利用;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布置在地面和屋顶,形成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实现对雨水的最大化处理和利用。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包括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多级溢流槽、多个水箱、双层暴晒管和专用净化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分布在地面和屋顶,形成立体式雨水花园系统,高效多元化的对雨水进行自然净化。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一、二级溢流槽设置在雨水自然净化区之间,三级溢流槽设置在水池外侧,多级溢流槽实现雨水的快速溢流,实现自适应化控制雨洪,保证雨水花园的正常运行。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溢流槽与溢流管连接,溢流管与雨水管网相连,实现溢流雨水的快速排放。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雨水自然净化区包括植物覆盖层、种植土壤层、沙层和砾石层,在砂石层底部设置汇流管,通过自然进化区的雨水汇聚至汇流管,汇流管与雨水箱连通,实现自然净化的雨水的存储。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布置多个汇流管,多个汇流管连接形成汇流管网,实现自然净化雨水的存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水箱包括雨水箱61、暴晒水箱62、净化水箱63和保温水箱64。所述的雨水箱61主要收集来源于汇流管网的自然净化雨水;暴晒水箱62主要用于存储通过双层暴晒管8经过高温暴晒的雨水;净化水箱63主要存储来源于暴晒水箱62经过专用净化器7净化的雨水;保温水箱64主要存储来源于净化水箱63再次通过双层暴晒管8高温暴晒的雨水。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双层暴晒管8包括内层暴晒管81和外层透明暴晒管8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的内层暴晒管81主要用于暴晒来源于雨水箱61中的雨水,并将暴晒后的雨水汇如暴晒水箱62;外层透明暴晒管82主要用于暴晒来源于净化水箱63中的雨水,并将暴晒后的雨水汇入保温水箱64。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专用净化器7包括PP棉净化区71、活性炭净化区72和RO反渗透净化区73;净化水箱63中的雨水通过专用净化器7时,只经过PP棉净化区71和活性炭净化区72两级净化;同时净化水箱63中的雨水通过专用净化器7时,经过PP棉净化区71、活性炭净化区72和RO反渗透净化区73三级净化后,通过管道97入户为用户提供饮用水,实现雨水的多元化循环利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包括地面的第一雨水自然净化区31、第二雨水自然净化区32、第三雨水自然净化区33、第四雨水自然净化区34、第五雨水自然净化区35、第六雨水自然净化区36以及屋顶的第七雨水自然净化区3a、第八雨水自然净化区3b、第九雨水自然净化区3c、第十雨水自然净化区3d。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雨水净化区31与地面1之间设置第一集水沟21,主要用于收集来自地面1的地表径流;第一雨水净化区31和第二雨水净化区32之间设置第一溢流槽51,第一溢流槽51底部设置第一溢流管55,用于收集第一溢流槽51的雨水;第二雨水净化区32和第三雨水净化区33之间设置第二溢流槽52,第二溢流槽52底部设置第二溢流管56,用于收集第二溢流槽52的雨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溢流槽51的截面积大于第二溢流槽52的截面积,且第二溢流槽52低于第一溢流槽52。第四溢流槽54的截面积大于第三溢流槽53的截面积,且第三溢流槽53低于第四溢流槽5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雨水汇聚过程中,第二溢流槽52和第三溢流槽53率先工作排水;当雨水淤积过多时,第一溢流槽51和第四溢流槽54工作排水,此时的溢流槽的截面积较大,加速淤积雨水的排放,保证雨水花园的安全运转。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三雨水净化区33和第四雨水净化区34之间设置中央水池22。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四雨水净化区34和第五雨水净化区35之间设置第三溢流槽53,第三溢流槽53底部设置第三溢流管57,用于收集第三溢流槽53的雨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五雨水净化区35和第六雨水净化区36之间设置第四溢流槽54,第四溢流槽54底部设置第四溢流管58,用于收集第四溢流槽54的雨水;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六雨水净化区36与地面1之间设置第二集水沟23,主要用于收集来自地面1的地表径流;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集水沟21和第二集水沟23通过水池24相互连通;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水池24外侧设置第五溢流槽59a,第五溢流管59与第五溢流槽59a相连。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一至第五溢流管55-59相互连通,最终汇入雨水管网。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至第六雨水自然净化区31-36结构类似,先只针对第一雨水自然净化区31做详细介绍。第一雨水自然进化区31包括植物覆盖层310、种植土壤层311、沙层312和砾石层313,砂石层313底部设置汇流管41,雨水通过多层渗透净化汇聚至汇流管41。第一至第六雨水自然净化区31-36的第一至第六汇流管41-46连通组成汇流管网最终汇流至雨水箱61存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屋顶的第七雨水自然净化区3a、第八雨水自然净化区3b、第九雨水自然净化区3c和第十雨水自然净化区3d两侧设置五条灌排槽2a,五条灌排槽2a与集水槽2b连通,屋顶过量的雨水通过五条灌排槽2a汇水至集水槽2b,集水槽2b通过垂直的第二雨水管4b将雨水排入地面的水池24;本专利技术进一步设置为:第七雨水自然净化区3a最底部设置第七汇流管5a,第八雨水自然净化区3b最底部设置第八汇流管5b,第九雨水自然净化区3c最底部设置第九汇流管5c,第十雨水自然净化区3d最底部设置第十汇流管5d,第七汇流管5a与第八汇流管5b连通汇流至竖直的第一雨水管4a,第九汇流管5c与第十汇流管5d连通汇流至竖直的第三雨水管4c,第一雨水管4a和第三雨水管4c的雨水直接注入雨水箱61。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第一雨水管4a上设置第一螺旋水槽6a,第三雨水管4c上设置第二螺旋水槽6b,第一螺旋水槽6a和第二螺旋水槽6b均与集水槽2b相连通。在第一螺旋水槽6a两侧交错布置若干个盆景,在第二螺旋水槽6b两侧亦交错布置若干个盆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以其中一个盆景为例,对其结构做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包括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多级溢流槽、多个水箱、双层暴晒管8和高级净化器7,其特征是:所述的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分布在地面和屋顶,形成立体式雨水花园。/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包括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多级溢流槽、多个水箱、双层暴晒管8和高级净化器7,其特征是:所述的多个雨水自然净化区分布在地面和屋顶,形成立体式雨水花园。


2.一种立体式生态雨水花园,其特征是:所述的多级溢流槽中的一、二级溢流槽布置在地面的雨水自然净化区之间,雨水少量淤积时,一级溢流槽包括第二溢流槽和第三溢流槽工作缓慢排水;...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伟刚徐震陈华奚望梁佳铭张从从
申请(专利权)人:扬州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