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33216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0:41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飞机强度试验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包括载荷传感器、连接螺杆、卡位杆、卡位杆套、杆套固定螺栓、盖板、盖板固定螺栓、连接螺栓、作动筒、固定梁、连接梁。所述的卡位杆套通过杆套固定螺栓固定在固定梁的定位孔中,卡位杆通过杆中心的内螺纹与连接螺杆相连,连接螺杆与载荷传感器相连,载荷传感器与作动筒相连,当连接梁与固定梁卡位孔中心对准时,通过作动筒推杆迫使卡位杆穿过连接梁的卡位孔,随后进入固定梁的卡位杆套中,根据载荷传感器反馈载荷的大小确定卡位杆与卡位杆套之间的接触力,卡位过程中根据反馈接触力大小调节松紧程度,精度高,安装简单,易于拆卸,外观好看,且通用性强。

A kind of double beam clamping device with force control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
本专利技术属于飞机强度试验
,尤其涉及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
技术介绍
飞机结构强度试验或试验装置设计过程中,经常会遇到需要将两个梁通过定位孔进行定位,限制其相互位置的情况。现阶段最常用的有两种连接方式,通过螺栓或者插销进行固定,如图1所示,将两个梁的定位孔对齐,然后用插销或者螺栓穿过定位孔,插上销丝或上紧螺栓来卡住位置。这两种连接方式有三个缺点,第一,由于卡丝/螺栓的存在,使连接外观不美观;第二,由于这种连接方式需要通过间隙配合来实现两个梁之间固定的精度,这两种连接方式都不好进行拆卸;第三,当插销或者螺栓穿过两个梁定位孔时,由于轴大孔小,可能会引起梁孔内部的应力过大,影响其正常使用。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安装紧密、易于拆卸,能够控制接触应力且外观美观。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所述装置包括卡位杆(4)、杆套固定螺栓(5)、卡位杆套(6)、作动筒(7)、载荷传感器(8)、连接螺杆(9)、连接梁(10)、固定梁(11);其中,卡位杆套(6)通过杆套固定螺栓(5)固定在固定梁(11)的定位孔中,卡位杆(4)通过杆中心的内螺纹与连接螺杆(9)相连,连接螺杆(9)与载荷传感器(8)相连,载荷传感器(8)与作动筒(7)相连。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的特点和进一步的改进为:(1)当连接梁(10)与固定梁(11)的卡位孔中心对准时,通过作动筒(7)推杆迫使卡位杆(4)穿过连接梁(10)的卡位孔,随后进入固定梁(11)的卡位杆套(6)中,根据载荷传感器(8)反馈载荷的大小确定卡位杆(4)与卡位杆套(6)之间的接触力,载荷达到要求后,卡位完成。(2)所述装置还包括:盖板固定螺栓(1)、盖板(2)、连接螺栓(3);卡位完成后,拆卸载荷传感器(8)、连接螺杆(9)及作动筒(7),通过盖板固定螺栓(1)固定盖板(2)和连接梁(10),通过连接螺栓(3)固定盖板(2)和卡位杆(4)。(3)卡位杆套(6)通过均匀排列的多个杆套固定螺栓(5)固定在固定梁(11)的定位孔上。(4)卡位杆套(6)的套筒外壁为直筒通孔,可直接插入固定梁(11)的定位孔中,卡位杆套(6)的套筒内壁为锥形孔,锥形孔直径由杆套固定螺栓(5)一侧向外逐渐变小。(5)卡位完成后,卡位杆(4)插入到连接梁(10)和固定梁(11)之间的定位孔中。(6)卡位杆(4)的外径分为两段,一段为,另一段为锥形孔;连接梁(10)内的为直筒段,固定梁(11)卡位杆套(6)内的为锥形孔。(7)卡位杆(4)的最外层开有凹槽,当卡位杆(4)在连接梁(10)和固定梁(11)内卡死时,可通过对凹槽内充液压油进行放松。本专利技术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卡位杆套的外壁为直筒通孔,套筒内壁为锥形孔,便于卡位杆的固定;该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卡位杆的外径分为两段,一段为直筒,另一段为锥形孔,与卡位杆套配合使用,能够控制卡位精度;该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卡位杆的最外层,开有凹槽,当卡位杆在连接梁和固定梁内卡死时,可通过对凹槽内充液压油进行放松;该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卡位杆连接连接螺杆,连接螺杆连接载荷传感器,载荷传感器连接作动筒,不需要人力进行穿孔,可通过作动筒实现,且能够通过载荷传感器对卡位杆和卡位杆套之间的接触力进行反馈,有效控制二者之间的接触力;该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适用于需要通过定位孔固定的夹具或产品,不局限于梁结构,通用性强。附图说明图1为现有双梁卡位装置;图2为本专利技术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图3为卡位杆套结构图;图4为卡位杆结构图;图5为盖板结构图;图6为载荷传感器及作动筒结构图;图7为连接螺杆结构图。其中:1-盖板固定螺栓、2-盖板、3-连接螺栓、4-卡位杆、5-杆套固定螺栓、6-卡位杆套、7-作动筒、8-载荷传感器、9-连接螺杆、10-连接梁、11-固定梁。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进一步对本专利技术据图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2,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包括盖板固定螺栓1、盖板2、连接螺栓3、卡位杆4、杆套固定螺栓5、卡位杆套6、作动筒7、载荷传感器8、连接螺杆9、连接梁10、固定梁11。其中卡位杆套6通过杆套固定螺栓5固定在固定梁11的定位孔中,卡位杆4通过杆中心的内螺纹与连接螺杆9相连,连接螺杆9与载荷传感器8相连,载荷传感器8与作动筒7相连,当连接梁10与固定梁11的卡位孔中心对准时,通过作动筒7推杆迫使卡位杆4穿过连接梁10的卡位孔,随后进入固定梁11的卡位杆套6中,根据载荷传感器8反馈载荷的大小确定卡位杆4与卡位杆套6之间的接触力,载荷达到要求后,卡位完成,随后,拆卸载荷传感器8、连接螺杆9及作动筒7,通过盖板固定螺栓1固定盖板2和连接梁10,通过连接螺栓3固定盖板2和卡位杆4。具体的,卡位杆套6通过均匀排列的9个杆套固定螺栓5固定在固定梁11的定位孔上,卡位杆套6的套筒外壁为直筒通孔,可直接插入固定梁11的定位孔中,卡位杆套6的套筒内壁为锥形孔,锥度为5度,内孔直径由杆套固定螺栓5一侧向外逐渐变小;卡位杆4通过杆中心的内螺纹与连接螺杆9相连,连接螺杆9与载荷传感器8相连,载荷传感器8与作动筒7相连,当连接梁10与固定梁11的卡位孔中心对准时,通过作动筒7推杆迫使卡位杆4穿过连接梁10的卡位孔,随后进入固定梁11的卡位杆套6中,根据载荷传感器8反馈载荷的大小确定卡位杆4与卡位杆套6之间的接触力,载荷达到要求后,卡位完成;卡位杆4插入到连接10和固定梁11之间的定位孔中,卡位杆4为柱形结构,分为二段,连接梁10内的为平直段,此处,卡位杆4的外径为直筒,随后,进入固定梁11的卡位杆套6内,此处,卡位杆4的外径为锥形孔,锥度为5度,卡位杆4的最外层,开有凹槽,当卡位杆4在连接梁10和固定梁11内卡死时,可通过对凹槽内充液压油进行放松;卡位完成后,拆卸载荷传感器8、连接螺杆9及作动筒7,外观整齐、优美。卡位完成后,拆卸载荷传感器8、连接螺杆9及作动筒7,通过盖板固定螺栓1固定盖板2和连接梁10,通过连接螺栓3固定盖板2和卡位杆4,对卡位杆4的位置进行了限制,防止卡位杆4侧向平动以及沿轴转动。其中,所述连接螺栓、杆套固定螺栓及盖板固定螺栓为标准件,材料通常选用45钢,数量分别为6件、9件、10件,起连接固定作用,卡位杆套如图3所示,机加件,为主承力件,材料通常选用30CrMnSiA,杆套外壁为直筒通孔,内壁为锥形孔,锥度为5度,外侧留有穿螺栓的通孔,固定在固定梁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卡位杆(4)、杆套固定螺栓(5)、卡位杆套(6)、作动筒(7)、载荷传感器(8)、连接螺杆(9)、连接梁(10)、固定梁(11);/n其中,卡位杆套(6)通过杆套固定螺栓(5)固定在固定梁(11)的定位孔中,卡位杆(4)通过杆中心的内螺纹与连接螺杆(9)相连,连接螺杆(9)与载荷传感器(8)相连,载荷传感器(8)与作动筒(7)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卡位杆(4)、杆套固定螺栓(5)、卡位杆套(6)、作动筒(7)、载荷传感器(8)、连接螺杆(9)、连接梁(10)、固定梁(11);
其中,卡位杆套(6)通过杆套固定螺栓(5)固定在固定梁(11)的定位孔中,卡位杆(4)通过杆中心的内螺纹与连接螺杆(9)相连,连接螺杆(9)与载荷传感器(8)相连,载荷传感器(8)与作动筒(7)相连。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其特征在于,当连接梁(10)与固定梁(11)的卡位孔中心对准时,通过作动筒(7)推杆迫使卡位杆(4)穿过连接梁(10)的卡位孔,随后进入固定梁(11)的卡位杆套(6)中,根据载荷传感器(8)反馈载荷的大小确定卡位杆(4)与卡位杆套(6)之间的接触力,载荷达到要求后,卡位完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可力控双梁卡位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盖板固定螺栓(1)、盖板(2)、连接螺栓(3);
卡位完成后,拆卸载荷传感器(8)、连接螺杆(9)及作动筒(7),通过盖板固定螺栓(1)固定盖板(2)和连接梁(10)...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俊廖江海闫文伟董登科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飞机强度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陕西;6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