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31386 阅读:5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5 00:3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包括下模板、下模仁、上模板、上模仁、顶出机构,顶出机构包括翘板,下模仁上开有自第一模腔中部向外延伸的安装腔,翘板第一端能转动地设于安装腔中并位于第一模腔外,翘板第二端为转动自由端并位于第一模腔中;翘板未翘起状态下,翘板第二端的上表面与第一模腔中下模仁的上表面相互衔接吻合共同构成第一模腔;翘板的第二端向上翘起状态下,将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翘起从而完成脱模。注塑完成后,翘板的第二端相对于下模仁向上翘起,可带动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向上脱离第一模腔,由于翘板施加给水杯滑盖的力从现有技术中垂直施力、点接触施力变为了斜向上施力、面接触施力,避免了顶针印的存在,提高了注塑件质量。

A kind of injection mold for water cup sliding cov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
本技术涉及注塑模具
,具体指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
技术介绍
图1~3示出了一种水杯滑盖100结构,水杯滑盖100整体呈上凸的圆弧形,为了便于装配,水杯滑盖100的内凹面上设置有相应的卡扣101。目前的注塑模具在对上述水杯滑盖注塑完成后,一般采用仅采用顶针顶出的方式使水杯滑盖进行脱模,而由于水杯滑盖本身的圆弧形设计,水杯滑盖与下模仁之间会存在较大的贴合力,顶针自下而上将水杯滑盖向上顶起时,需要较大的力,往往会在水杯滑盖上留下顶针印,影响水杯滑盖的质量。因此,提供一种能避免在水杯滑盖上留下顶针印的注塑模具尤为必要。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的现状,提供一种通过增大施力面及改变施力方向从而避免留下顶针印的水杯滑盖注塑模具。本技术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包括下模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置腔;下模仁,嵌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中,所述下模仁上开设有用于成形水杯滑盖的下凹面及相应卡扣的第一模腔,所述下模仁上还开设有与第一模腔相连通的注塑通道;上模板,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下模仁的上方,该上模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容置腔布置的第二容置腔;上模仁,嵌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上模仁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模腔布置并用于成形水杯滑盖上凸面的第二模腔,该第二模腔与所述第一模腔相互对合形成能成形完整水杯滑盖的总模腔,所述上模仁上还开有供注塑液穿过并流入注塑通道中的第一注塑孔;顶出机构,用于将注塑成形后的水杯滑盖顶出;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至少包括翘板,所述下模仁上开有自第一模腔中部向外延伸的安装腔,所述翘板的第一端能转动地设于该安装腔中并位于第一模腔外,所述翘板的第二端为转动自由端并位于第一模腔中;所述翘板未翘起状态下,所述翘板第二端的上表面与第一模腔中下模仁的上表面相互衔接吻合共同构成第一模腔;所述翘板的第二端向上翘起状态下,将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翘起从而完成脱模。作为改进,所述下模仁的中部具有向安装腔中延伸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对应水杯滑盖中部的卡扣布置的卡扣注塑孔,所述翘板第二端具有能供凸出部插置其中的U形结构,且该U形结构的两竖边处分别构成所述卡扣注塑孔的相应内壁。卡扣注塑孔处在脱模时因张力问题容易产生毛边,而采用上述结构,脱模时,U形结构的两竖边处会给卡扣注塑孔处的水杯滑块提供较大的支撑力,从而避免该问题的发生,又有利于提高注塑品在细节处的质量。在上述方案中,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连杆、第二转轴、第二连杆、第三转轴、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转轴能转动地穿设于安装腔中,所述翘板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转轴上并能随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转轴相连接并能带动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转轴能转动地设于第一转轴下方并与第一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向下延伸并通过第三转轴与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能垂直于第一转轴轴向往复移动地设于下模板的下方,所述第二滑块的上壁面向下开设有垂直第一转轴轴向布置且自第一端至第二端逐渐向下倾斜的滑槽,所述第一滑块能沿滑槽往复移动地设于该滑槽中。优选地,所述下模板的下方设置有底板,该底板中开有垂直第一转轴轴向布置并靠近底板侧壁布置的滑道,所述第二滑块能来回移动地设于该滑道中,所述下模板上开有上下贯通并供第一连杆、第二转轴及第二连杆穿过的让位空间,该让位空间分别与所述第一容置腔及滑道相连接,所述底板的侧壁上设置有驱动气缸,该驱动气缸的活塞杆穿过底板侧壁伸入滑道中并与第二滑块相连接,从而驱动第二滑块沿滑道往复移动。采用上述结构,在脱模时,驱动气缸使第二滑块在滑道中向靠近第一转轴的位置移动,第二滑块上的滑槽会对第一滑块的位置产生引导,使第一滑块在滑槽中的位置上移,从而驱动第二连杆的下端通过第三转轴相对于第一滑块转动,进而通过第二连杆的上端引起第二转轴的转动,这引发了第一连杆下端的转动,进一步使得第一连杆上端带动第一转轴转动,从而驱动翘板的第一端转动,使翘板的第二端翘起,将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自第一模腔中顶出;相反,驱动气缸使第二滑块在滑道中向远离第一转轴的位置移动,则会进一步通过第一滑块、第三转轴、第二连杆、第二转轴、第一连杆、第一转轴带动翘板反向转动,使翘板的第二端向下运动并嵌置在安装腔中与下模仁共同成形处第一模腔。优选地,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上下移动地第一顶针,该第一顶针穿过下模板及下模仁布置,所述下模仁上开有上下贯通并与翘板的第二端间隔布置的第一顶出孔,所述第一顶针的上端穿设于该第一顶出孔中。设置这样的结构,使第一顶针能与翘板共同配合将水杯滑盖顶出,弥补了远离翘板第二端处水杯滑盖顶出力不足的缺陷,避免水杯滑盖上远离翘板边缘出现毛边的问题,且由于翘板承担了大部分顶出力,顶针也不会在水杯滑盖上留下顶针印,保持高美观度。优选地,所述下模板的下方设置有能上下移动的顶出板,该顶出板与所述下模板之间设置有能使顶出板保持相对于下模板向下移动趋势的弹性件,所述第一顶针的下端连接于顶出板上。对顶出板向上施力,可使顶出板克服弹性件弹力向上移动,从而带动第一顶针向上移动,与翘板配合对水杯滑盖完成脱模工作。优选地,所述顶出板上还设置有第二顶针,该第二顶针穿过所述下模板及下模仁布置,所述下模仁上开有供第二顶针穿过并与注塑通道相连通的第二顶出孔。该结构可将注塑通道中的滞留的废料顶出,保持注塑通道顺畅。为了便于装配,所述顶出板的下方设置有能对顶出板向下移动的位置进行约束的基板,该基板上开有供注塑机的施力端穿过与顶出板相连接的通孔。优选地,所述上模仁及下模仁中分别穿设有能对其进行快速升温及降温的温控通道。该温控通道中具有可流通的水等能实现极冷、极热的流体,有利于提高注塑件表面的光滑度,提高注塑质量。优选地,所述下模板的边角处设置有向上延伸的定位柱,对应的,所述上模板的边角处设置有向下延伸的定位套,所述注塑模具闭合状态下,所述定位套套置在定位柱外。在注塑状态下,采用上述结构定位,以确保注塑件质量。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本技术设置了能在闭合状态下与下模仁共同成形处第一模腔的翘板,在注塑完成后,使翘板的第一端转动,翘板的第二端相对于下模仁向上翘起,从而带动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向上脱离第一模腔,由于翘板施加给水杯滑盖的力从现有技术中垂直施力、点接触施力变为了斜向上施力、面接触施力,从而避免了顶针印的存在,提高了注塑件质量。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
技术介绍
中水杯滑盖的正面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的背面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剖视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注塑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4另一角度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中注塑模具隐藏上板、上模具、上模仁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图6中A部分的放大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包括/n下模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置腔;/n下模仁,嵌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中,所述下模仁上开设有用于成形水杯滑盖的下凹面及相应卡扣的第一模腔,所述下模仁上还开设有与第一模腔相连通的注塑通道;/n上模板,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下模仁的上方,该上模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容置腔布置的第二容置腔;/n上模仁,嵌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上模仁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模腔布置并用于成形水杯滑盖上凸面的第二模腔,该第二模腔与所述第一模腔相互对合形成能成形完整水杯滑盖的总模腔,所述上模仁上还开有供注塑液穿过并流入注塑通道中的第一注塑孔;/n顶出机构,用于将注塑成形后的水杯滑盖顶出;/n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至少包括/n翘板,所述下模仁上开有自第一模腔中部向外延伸的安装腔,所述翘板的第一端能转动地设于该安装腔中并位于第一模腔外,所述翘板的第二端为转动自由端并位于第一模腔中;/n所述翘板未翘起状态下,所述翘板第二端的上表面与第一模腔中下模仁的上表面相互衔接吻合共同构成第一模腔;所述翘板的第二端向上翘起状态下,将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翘起从而完成脱模。/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水杯滑盖注塑模具,包括
下模板,上表面开设有第一容置腔;
下模仁,嵌置在所述第一容置腔中,所述下模仁上开设有用于成形水杯滑盖的下凹面及相应卡扣的第一模腔,所述下模仁上还开设有与第一模腔相连通的注塑通道;
上模板,能上下移动地设于所述下模仁的上方,该上模板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容置腔布置的第二容置腔;
上模仁,嵌置在所述第二容置腔中,所述上模仁的下表面开设有对应第一模腔布置并用于成形水杯滑盖上凸面的第二模腔,该第二模腔与所述第一模腔相互对合形成能成形完整水杯滑盖的总模腔,所述上模仁上还开有供注塑液穿过并流入注塑通道中的第一注塑孔;
顶出机构,用于将注塑成形后的水杯滑盖顶出;
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至少包括
翘板,所述下模仁上开有自第一模腔中部向外延伸的安装腔,所述翘板的第一端能转动地设于该安装腔中并位于第一模腔外,所述翘板的第二端为转动自由端并位于第一模腔中;
所述翘板未翘起状态下,所述翘板第二端的上表面与第一模腔中下模仁的上表面相互衔接吻合共同构成第一模腔;所述翘板的第二端向上翘起状态下,将注塑完成的水杯滑盖翘起从而完成脱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杯滑盖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下模仁的中部具有向安装腔中延伸的凸出部,该凸出部的两侧壁上分别开设有对应水杯滑盖中部的卡扣布置的卡扣注塑孔,所述翘板第二端具有能供凸出部插置其中的U形结构,且该U形结构的两竖边处分别构成所述卡扣注塑孔的相应内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水杯滑盖注塑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顶出机构还包括第一转轴、第一连杆、第二转轴、第二连杆、第三转轴、第一滑块及第二滑块,所述第一转轴能转动地穿设于安装腔中,所述翘板的第一端连接于第一转轴上并能随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一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一转轴相连接并能带动第一转轴转动,所述第二转轴能转动地设于第一转轴下方并与第一连杆的第二端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一端与第二转轴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第二端向下延伸并通过第三转轴与第一滑块转动连接,所述第二滑块能垂直于第一转轴轴向往复移动地设于下模板的下方,所述第二滑块的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奇伟相琼颖
申请(专利权)人:宁波隆威婴儿用品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