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低秆作物全幅扫瞄喷药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25704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4 23: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高低秆作物全幅扫瞄喷药组件,由操作者操控、且与动力喷雾机或机动喷雾机匹配的专用喷洒组件,专用喷洒组件采用4种结构之一:结构一、结构二、结构三或结构四,4种结构型式均能采用圆形喷头或扇形喷头;结构一、结构二和结构三专用喷洒组件适用于高度在1.2米高度以下的低秆作物扫瞄喷药作业,结构四专用喷洒组件适用于高度在1.2‑2.0米的高秆作物扫瞄喷药作业、且能喷洒作业高度在1.2‑2.0米范围内无级调节,能替代在小型不规整地块无法施展的高地隙喷杆喷雾机,本发明专利技术能提高病虫害的防治效果,避免了常规喷药法和配套机具的费药、费水、费工、重喷和漏喷等问题,既可以应用于南方山区丘陵农田,也可以应用于北方平坝平原农田。

High and low stalk crop full width scanning spraying component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高低秆作物全幅扫瞄喷药组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能够对低秆作物高效、精准、均匀的扫瞄喷药组件,尤其涉及对一种高低秆作物全幅扫瞄喷药组件,属于农业植物保护喷药技术装备领域。
技术介绍
长期以来,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水平远远落后于平原平坝地区。尽管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但依然是我国农机化的最大短板所在。农药品种、农药使用技术和植保机械是植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的三大要素,多年来国内外的农业生产中大都重视选择“农药品种”而忽略了“农药使用技术”和“植保机械”的重要性:由于农药科技的进步,近代溴氰菊酯农药的杀虫活性比二十世纪四十年代的DDT农药提高了1600倍,但前者的田间有效成份用量只是后者的1/50,农药使用过程中存在着费工、费药、费水和防效不佳等问题。当代国外施药技术及其配套药械沿着精准性、低容量、高浓度、对靶性、自动化方面发展,已在上世纪70年代研究应用先进的“精准喷雾”技术,如美国等发达国家根据不同作物品种及其不同生长阶段选用不同的喷雾技术和药械,把施药工作标准化、队伍职业化、现场规范化进行管理,已经做到了“非常专业化、全部法律化、机具现代化和指标国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低秆作物全幅扫瞄喷药组件,包括由操作者(3)操控、且与动力喷雾机(1)或机动喷雾机匹配的专用喷洒组件,所述的专用喷洒组件扫瞄的静态喷幅(xy)大于单次作业靶区宽度ef,喷药时专用喷洒组件中并排的多个扫瞄喷头对两行以上的高低秆作物靶标的喷洒角度保持不变:所述的专用喷洒组件中并排的多个扫瞄喷头包括扇形喷头(12)和圆形喷头,喷药时这些并排的多个扫瞄喷头与操作者(3)的行进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并呈单向运动,行进在高低秆作物畦沟中的操作者(3)依靠所把持单向运动的专用喷洒组件的行进速度,来控制专用喷洒组件的这些扫瞄喷头所喷施的雾滴在所种植的低秆作物(27-2)或高秆作物(29)的沉积密度和均匀度...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低秆作物全幅扫瞄喷药组件,包括由操作者(3)操控、且与动力喷雾机(1)或机动喷雾机匹配的专用喷洒组件,所述的专用喷洒组件扫瞄的静态喷幅(xy)大于单次作业靶区宽度ef,喷药时专用喷洒组件中并排的多个扫瞄喷头对两行以上的高低秆作物靶标的喷洒角度保持不变:所述的专用喷洒组件中并排的多个扫瞄喷头包括扇形喷头(12)和圆形喷头,喷药时这些并排的多个扫瞄喷头与操作者(3)的行进方向始终保持一致并呈单向运动,行进在高低秆作物畦沟中的操作者(3)依靠所把持单向运动的专用喷洒组件的行进速度,来控制专用喷洒组件的这些扫瞄喷头所喷施的雾滴在所种植的低秆作物(27-2)或高秆作物(29)的沉积密度和均匀度;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专用喷洒组件采用如下4种结构之一:
1)结构一:
主要由动力喷雾机(1)、连接胶管(1-1)、左握杆(2)、左加强筋(2-2)、操作者(3)、背带(3-1)、前左杆(4)、前左杆右侧端(4-1)、水平仪(4-8)、前抱箍(5)、后抱箍、前开槽抱管(6)、前长开槽(6-1)、前抱管无槽端(6-2)、药械开关(7)、右握杆(8)、右加强筋(8-2)、右喷杆(9)、右喷杆左侧开槽抱管(9-1)、后长开槽(9-2)、扇形喷幅组合、圆形喷幅组合(10-1)、左喷杆(11)、左喷杆右侧端(11-1)、扇形喷头(12)、圆形喷头组成;其中左握杆(2)与右握杆(8)的长度相等,左握杆(2)的前端与前左杆(4)的左端垂直焊接、左握杆(2)的后端与左喷杆(11)的右侧垂直焊接、且前左杆(4)与左喷杆互相平行,水平仪(4-8)套装在前左杆(4)的左侧并能转动使其水平尺正对准操作者(3)的眼睛便于观测水平状态,左握杆(2)的后端与左喷杆(11)的右侧焊接有左加强筋,前左杆右侧端(4-1)与左喷杆右侧端(11-1)的端顶点之间的连线与左握杆(2)平行,形成左半件;药械开关(7)设在右握杆(8)上,前开槽抱管(6)的右端与右握杆(8)的前端垂直焊接,右握杆(8)的后端与右喷杆(9)的左侧垂直焊接、右握杆(8)的后端与右喷杆(9)的左侧焊接有右加强筋(8-2),且前开槽抱管(6)与右喷杆(9)互相平行,形成右半件;前开槽抱管(6)的左端顶点与后长开槽(9-2)的左端顶点之间的连线与右握杆平行;连接焊接后前左杆(4)中心轴线与左喷杆(11)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等于前开槽抱管(6)中心轴线与右喷杆(9)中心轴线之间的距离;左喷杆(11)的下方等距离设有2个以上的圆形喷头(12-1)或者设有2个以上的扇形喷头(12),右喷杆(9)的下方也等距离设有2个以上的圆形喷头(12-1)或者设有2个以上的扇形喷头(12);上述的左半件、右半件为类似Z字形结构且两者镜像对称;
前开槽抱管(6)上设有的前长开槽(6-1)和前抱箍(5)一侧为开放性一端,在前左杆插入前开槽抱管(6)的开放性一端时,前开槽抱管(6)会张开以扩大内径,然后锁紧前抱箍、前开槽抱管(6)就会收缩以缩小内径,即可将前左杆(4)夹紧在前开槽抱管(6)的管内;右喷杆左侧开槽抱管(9-1)上设有的后长开槽(9-2)和后抱箍(5-1)一侧为开放性一端,在左喷杆右侧端(11-1)插入右喷杆左侧开槽抱管(9-1)的开放性一端时,右喷杆左侧开槽抱管(9-1)会张开以扩大内径,然后锁紧后抱箍(5-1)、右喷杆左侧开槽抱管就会收缩以缩小内径,即可将左喷杆右侧端(11-1)夹紧在右喷杆左侧开槽抱管(9-1)的管内;
将左半件、右半件镜像对称放置在平整面上,松开前抱箍(5)和后抱箍(5-1)的松紧螺母,将前左杆右侧端(4-1)对准前开槽抱管(6)的左端开放口、将左喷杆右侧端(11-1)对准右喷杆左侧开槽抱管(9-1)的开放口,将前左杆右侧端(4-1)对准前开槽抱管(6)的左端开放口,将左喷杆右侧端(11-1)插入前开槽抱管(6)的管内到达前长开槽(6-1)的右端而撑开前长开槽(6-1)、同步将左喷杆右侧端(11-1)从右喷杆左侧开槽抱管(9-1)的开放口插入到后长开槽(9-2)的右端而撑开后长开槽(9-2),然后锁紧前抱箍(5)并将左半件的前左杆右侧端(4-1)锁紧在右半件的前开槽抱管(6)内,锁紧后抱箍(5-1)的松紧螺母后将左半件的左喷杆右侧端(11-1)锁紧在右半件的右喷杆左侧开槽抱管(9-1)的管内,使左半件和右半件牢固地锁紧并作为结构一的专用喷洒组件;将背带(3-1)的一端固定在左握杆(2)的后端,背带(3-1)的中部跨过操作者(3)肩膀,背带(3-1)的另一端固定在右握杆(8)的前端,使背带(3-1)能承担左半件、右半件所有构件的重量,减轻操作者(3)双手的负担;
将动力喷雾机(1)和专用喷洒组件通过连接胶管(1-1)连接输送高压药液到上述的专用喷洒组件的扇形喷头(12)或圆形喷头(12-1)而雾化喷洒低秆作物靶标,这些在专用喷洒组件的下方间隔设置的2个以上的扇形喷头(12)或圆形喷头(12-1)形成的条带形雾滴弥漫区域即为圆形喷幅组合(10-1)或者扇形喷幅组合(10),圆形喷幅组合(10-1)或扇形喷幅组合(10)的总宽度即为专用喷洒组件扫瞄的静态喷幅(xy);操作者(3)背负并开动动力喷雾机(1)、转动套装在前左杆(4)的水平仪(4-8)使其水平尺正对准操作者(3)的眼睛,操控上述的专用喷洒组件并根据水平尺的状态随时观测调整专用喷洒组件水平状态,即可对多行的低秆作物同时实施高效扫瞄喷药作业;
2)结构二:主要由动力喷雾机(1)、连接胶管(1-1)、左纵杆(2-1)、操作者(3)、背带、后中杆(4-2)、中杆右开槽抱管(4-3)、右长开槽(4-3-1)、中杆右端(4-4)、中杆左开槽抱管(4-5)、左长开槽(4-5-1)、中杆左端(4-6)、前全杆(4-7)、水平仪(4-8)、中杆右箍(5-2)、中杆左箍(5-3)、药械开关(7)、右纵杆(8-1)、扇形喷幅组合(10)、圆形喷幅组合(10-1)、扇形喷头(12)、圆形喷头(12-1)、右拓展杆(13)、右拓展杆左端、左拓展杆右端(13-2)、左拓展杆(13-3)组成;其中左纵杆(2-1)与右纵杆(8-1)的长度相等,左纵杆(2-1)的前端与前全杆(4-7)的左端垂直焊接、左纵杆(2-1)的后端与后中杆的中点左侧垂直焊接,水平仪(4-8)套装在前全杆(4-7)的中央并能转动使其水平尺正对准操作者(3)的眼睛便于观测水平状态,右纵杆(8-1)的前端与前全杆(4-7)的右端垂直焊接、右纵杆(8-1)的后端与后中杆(4-2)的中点右侧垂直焊接,药械开关(7)设在右纵杆(8-1)上;后中杆(4-2)的左端为中杆左端(4-6),中杆左端(4-6)设有中杆左开槽抱管(4-5)、左长开槽(4-5-1)和中杆左箍(5-3),后中杆(4-2)的右端为中杆右端,中杆右端(4-4)设有中杆右开槽抱管(4-3)、右长开槽(4-3-1)和中杆右箍(5-2);后中杆(4-2)的下方等距离设有2个以上的圆形喷头(12-1)或者设有2个以上的扇形喷头,上述焊接固定后,左纵杆(2-1)与右纵杆(8-1)互相平行,后中杆(4-2)与前全杆互相平行,左纵杆(2-1)、右纵杆(8-1)、前全杆(4-7)与后中杆(4-2)形成矩形喷杆组件,且左纵杆(2-1)、右纵杆(8-1)镜像对称,中杆左开槽抱管(4-5)与中杆右开槽抱管(4-3)镜像对称,左长开槽(4-5-1)与右长开槽(4-3-1)镜像对称,中杆左箍(5-3)与中杆右箍镜像对称;
右拓展杆(13)、左拓展杆(13-3)的长度相等且它们的长度可以根据需要加长或缩短,右拓展杆(13)、左拓展杆(13-3)的下方等距离设有2个以上的圆形喷头(12-1)或者设有2个以上的扇形喷头(12);
将上述的矩形喷杆组件与互为镜像对称的右拓展杆(13)和左拓展杆(13-3)放置在平整面上,松开中杆右箍(5-2)和中杆左箍(5-3)的松紧螺母,将左拓展杆右端(13-2)对准中杆左端(4-6)并插入中杆左开槽抱管(4-5)左端开放口而撑开左长开槽(4-5-1)并锁紧中杆左箍(5-3)的松紧螺母,右拓展杆左端(13-1)对准中杆右端(4-4)并插入中杆右开槽抱管(4-3)右端开放口而撑开右长开槽(4-3-1)并锁紧中杆右箍(5-2)的松紧螺母,使得矩形喷杆组件与右拓展杆(13)、左拓展杆(13-3)形成一个牢固连接并作为结构二的专用喷洒组件,所设的圆形喷头(12-1)或者扇形喷头(12)之间并联后连接上连接胶管;将背带(3-1)的一端固定在左纵杆(2-1)的后端,背带(3-1)的中部跨过操作者(3)肩膀,背带(3-1)的另一端固定在右纵杆(8-1)的前端,使背带(3-1)能承担上述所有构件的重量,减轻操作者(3)双手的负担;
将动力喷雾机(1)和专用喷洒组件通过连接胶管(1-1)连接输送高压药液到上述的专用喷洒组件的扇形喷头(12)或圆形喷头(12-1)而雾化喷洒低秆作物靶标,这些在专用喷洒组件的下方间隔设置的2个以上的扇形喷头(12)或圆形喷头(12-1)形成的条带形雾滴弥漫区域即为圆形喷幅组合(10-1)或者扇形喷幅组合(10),圆形喷幅组合(10-1)或扇形喷幅组合(10)的总宽度即为专用喷洒组件扫瞄的静态喷幅(xy);操作者(3)背负并开动动力喷雾机(1)、转动套装在前全杆(4-7)的水平仪(4-8)使其水平尺正对准操作者(3)的眼睛,操控上述的专用喷洒组件并根据水平尺的状态随时观测调整专用喷洒组件水平状态,即可对多行的低秆作物同时实施高效扫瞄喷药作业;
3)结构三:由结构一或结构二的整套专用喷洒组件和加长高压胶管(25)组成,需要匹配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在结构一或结构二的专用喷洒组件中的连接胶管(1-1)与比背负式动力喷雾机体积和功率更大的担架式机动喷雾机之间连接有加长高压胶管,把担架式机动喷雾机放置在田埂上或田边的路上并由1个辅助操作手协助看护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并负责收放加长高压胶管;辅助操作手发动担架式机动喷雾机后,操作者(3)操控结构一或结构二的整套专用喷洒组件行进在前喷沟(27)中对同一畦沟的左右两侧的高度在1.2米高度以下的低秆作物(27-2)同时实施了扫瞄喷药,一个辅助操作者(26)负责举高并牵引加长高压胶管行进在回喷沟(27-1)中;操作者(3)将前喷沟(27)两侧的低秆作物(27-2)靶标都喷施完毕后,关闭药械开关(7)并使结构一或结构二的专用喷洒组件暂时停止喷雾,然后行进到回喷沟(27-1)再对回喷沟(27-1)两侧的低秆作物(27-2)靶标喷洒作业,辅助操作者(26)经由回喷沟(27-1)返回;
4)结构四:由操作者(3)、结构二的专用喷洒组件、加长高压胶管(25)、辅助操作者、前喷沟(27)、回喷沟(27-1)、低秆作物(27-2)、撑顶杆(28)、撑管环(28-1)、高秆作物、高秆前喷沟(29-1)、高秆回喷沟(29-2)和操控罩组件组成,操控罩组件由防护罩(22)和操控架组成,防护罩(22)由通风孔(22-1)、防护罩顶(22-2)、罩后侧面(22-3)、左拉链(23)、左上拉头(23-1)、左O型圈(23-2)、左中拉头(23-3)、左下拉头(23-4)、右拉链(24)、右上拉头(24-1)、右O型圈(24-2)、右中拉头(24-3)、右下拉头(24-4)组成,防护罩(22)是有四个侧面的长方体结构,防护罩顶(22-2)位于防护罩(22)上面,防护罩(22)的四个侧面上设有复数个通风孔(22-1),防护罩(22)的罩后侧面的两侧设有互相平行的左拉链(23)和右拉链(24),左拉链(23)和右拉链(24)均为上端是闭尾、下端是开尾型式的拉链,左拉链(23)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左上拉头(23-1)、左O型圈(23-2)、左中拉头(23-3)、左下拉头(23-4),这些部件能按上下顺序依次设在左拉链整条链齿上,左上拉头(23-1)与左中拉头(23-3)的双拉头呈相对设置,双拉头呈相对设置的左上拉头(23-1)与左中拉头(23-3)所在的左拉链(23)区域形成O型双拉链头结构,左上拉头(23-1)与左中拉头(23-3)之间的开启的孔洞为左O型圈(23-2),左中拉头(23-3)与左下拉头(23-4)双拉头呈相背设置,双拉头呈相背设置的左上拉头(23-1)与左中拉头(23-3)所在的左拉链(23)区域形成X型结构拉链,左中拉头(23-3)和左下拉头(23-4)能从左拉链(23)的下端开尾取出;
右拉链(24)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右上拉头(24-1)、右O型圈(24-2)、右中拉头、右下拉头(24-4),这些部件能按上下顺序依次设在右拉链(24)整条链齿上,右上拉头(24-1)与右中拉头(24-3)的双拉头呈相对设置,双拉头呈相对设置的右上拉头(24-1)与右中拉头(24-3)所在的右拉链(24)区域形成O型双拉链头结构,右上拉头(24-1)与右中拉头之间的开启的孔洞为右O型圈(24-2),右中拉头(24-3)与右下拉头(24-4)双拉头呈相背设置,双拉头呈相背设置的右中拉头(24-3)与右下拉头(24-4)双拉头所在的右拉链区域形成X型双拉链头结构,右中拉头(24-3)和右下拉头(24-4)能从右拉链(24)的下端开尾取出;
左拉链(23)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左上拉头(23-1)、左O型圈(23-2)、左中拉头、左下拉头(23-4),右拉链(24)从上到下依次设有:右上拉头(24-1)、右O型圈(24-2)、右中拉头(24-3)、右下拉头(24-4),左O型圈(23-2)和右O型圈(24-2)的孔径均大于结构二专用喷洒组件的左纵杆(2-1)或右纵杆(8-1)的外直径;左上拉头(23-1)与右上拉头镜像对称,左O型圈(23-2)与右O型圈(24-2)镜像对称,左中拉头(23-3)与右中拉头镜像对称,左下拉头(23-4)与右下拉头(24-4)镜像对称;
操控罩组件的操控架是呈类似C字型的立体结构,由左直角转向连接卡扣(14)、左横箍、左竖箍(14-2)、左卡扣活节(14-3)、右直角转向连接卡扣(15)、右横箍(15-1)、右竖箍、右卡扣活节(15-3)、左竖架杆(16)、上横后杆(17)、上横前杆(17-1)、上前透孔、上后透孔(17-3)、右竖架杆(18)、下横前杆(19)、下前透孔(19-1)、下横后杆(19-2)、下后透孔(19-3)、左上侧杆(20)、右上侧杆(20-1)、左下侧杆(21)、右下侧杆(21-1)、立杆脚轮(30)、伸缩节(30-1)、立杆下通孔(30-2)、立杆上通孔(30-3)、立杆上螺栓、立杆下螺栓(30-5)组成;
左上侧杆(20)和右上侧杆(20-1)的长度相等,上横后杆(17)、上横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元章
申请(专利权)人:福州枫蕊生态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福建;3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