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控制阀、油气分离器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311568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11 16:55
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压力控制阀、油气分离器及车辆。该压力控制阀包括:内壳体、外壳体、膜片和调节组件;其中,所述内壳体连接所述外壳体,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分离腔入口和分离腔出口;所述膜片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组成的壳体内部,所述膜片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分离腔;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上,所述调节组件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能够调节,用于调节所述膜片的开度。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压力控制阀中加入调节组件,解决了GPF系统灰分沉积速率效率低的问题,调节组件增加膜片的开度,使得压力控制阀的窜气量增加,进而提高了GPF系统中灰分沉积速率,以便后续研究灰分对GPF系统的影响。

Pressure control valve, oil gas separator and vehicl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压力控制阀、油气分离器及车辆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涉及车辆工程
,尤其涉及一种压力控制阀、油气分离器及车辆。
技术介绍
目前,空气污染问题备受社会关注,根据国内雾霾成因的调查显示,机动车尾气排放是造成空气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空气污染问题突出的背景下,轻型车排放法规日趋严格。汽油机颗粒捕集系统(GasolineParticulateFilter,GPF系统)是广泛应用于国六阶段汽油机排气系统上的后处理装置,是有效满足排放要求的一种技术手段。研究表明,对GPF系统产生重要影响的因素之一是灰分,灰分的主要成分是Ca、Mg、P等金属盐类,其主要来源是机油中的燃油添加剂,参与汽油机内燃烧的机油量直接影响GPF中的灰分量。然而,轻型车正常行驶过程中GPF系统内灰分积累速度慢、耗时长、成本高,如何快速、有效同时兼顾成本地在GPF系统中积灰成为GPF系统载体供应商、整车厂、润滑油供应商面临的一大难题。现有技术为了增加GPF系统中积灰速率,有人提出通过向燃油中加入低浓度的机油,在将燃油喷入汽油机的时候,该部分机油会随着燃油被喷入汽油机内参与燃烧,从而增加灰分的沉积速率。还有人提出利用一种燃烧器,将机油燃烧后产生的高温气体产物注入汽油机的排气中,机油燃烧产生的灰分将随着排气进入GPF系统中,从而提高GPF系统中灰分沉积速率。汽油机内的机油消耗主要存在于缸孔活塞组件55~65%、曲轴箱通风组件20~30%、气门油封组件5~10%和增压器轴承0~5%。但上述两种技术方法与汽油机正常燃烧机油产生灰分过程中参与汽油机内燃烧的机油化学组分及燃烧机理都不同。也有人提出将汽油机内的油塞油环倒置,从而将汽油机内气缸套内的机油刮进燃烧室参与燃烧,加速灰分的沉积速率。但这种技术方法仍存在会导致气缸套内润滑不充分,引发机械损伤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控制阀、油气分离器及车辆,以实现提高GPF系统中灰分沉积速率,以便后续研究灰分对GPF系统的影响。第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压力控制阀,该压力控制阀包括:内壳体、外壳体、膜片和调节组件;其中,所述内壳体连接所述外壳体,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分离腔入口和分离腔出口;所述膜片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组成的壳体内部,所述膜片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分离腔;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上,所述调节组件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能够调节,用于调节所述膜片的开度。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内壳体卡槽连接或螺纹连接。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分离腔出口的内壁上,或者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分离腔入口的内壁上。可选的,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空心组件,所述空心组件的外壁与所述内壳体上所述分离腔出口的内壁或者分离腔入口的内壁连接。可选的,所述压力控制阀还包括通气孔,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可选的,所述压力控制阀还包括压力弹簧,设置在所述分离腔内,分别与所述调节组件和所述膜片接触。第二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油气分离器,该油气分离器包括油气分离装置和上述所涉及的任一所述的压力控制阀,其中,所述油气分离装置的混合气出口与所述压力控制阀的分离腔入口连接。可选的,所述油气分离装置包括第一油气分离装置和第二油气分离装置,所述第一油气分离装置的出气口与所述第二油气分离装置的进气口连接,其中,所述第二油气分离装置的窜气分离精度大于所述第一油气分离装置的窜气分离精度。第三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车辆,该车辆包括:曲轴箱、气体处理装置和上述所涉及的任一所述的的油气分离器;其中,所述曲轴箱上设置有窜气出口,所述窜气出口与所述油气分离器上的进气口连接;所述气体处理装置设置有气体处理入口,所述气体处理入口与所述油气分离器中的压力控制阀的分离腔出口连接。可选的,所述气体处理装置包括进气歧管或涡轮增压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通过在压力控制阀中加入调节组件,解决了GPF系统灰分沉积速率效率低的问题,调节组件增加膜片的开度,使得压力控制阀的窜气量增加,进而提高了GPF系统中灰分沉积速率,以便后续研究灰分对GPF系统的影响。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压力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压力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压力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另一种压力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调节组件调节膜片开度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油气分离器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三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实施例一图1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压力控制阀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可适用于加速GPF系统中灰分沉积情况,该压力控制阀可配置于油气分离器中。该压力控制阀包括:内壳体100、外壳体200、膜片300和调节组件400;其中,内壳体100连接外壳体200,内壳体100上设置有分离腔入口110和分离腔出口120;膜片300设置在内壳体100和外壳体200组成的壳体内部,膜片300与内壳体100之间形成分离腔;调节组件400设置在内壳体100上,调节组件400相对于内壳体100的位置能够调节,用于调节膜片300的开度。如图1所示,图1示出了沿线A-A截取的压力控制阀的横剖视图。其中,内壳体100在外壳体200的上方,混合气通过分离腔入口110进入分离腔,流经分离腔并经由分离腔出口120排出压力控制阀。其中,混合气包括经过油气分离器分离后的包含少量机油的气体。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调节组件400设置在内壳体100的分离腔出口120的内壁上,或者调节组件400设置在内壳体100的分离腔入口110的内壁上。图1示出了调节组件400设置在内壳体100的分离腔出口120的内壁上的情况。示例性的,调节组件400的材质可以是塑料、金属、玻璃、陶瓷或橡胶等等,此处对调节组件400的材质不作限定。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调节组件400和内壳体100卡槽连接或螺纹连接。其中,示例性的,卡槽连接是指调节组件400的外壁上设置公扣,内壳体100与调节组件400连接的部位设置有与公扣对应的母扣,或者调节组件400的外壁上设置母扣,内壳体100与调节组件400连接的部位设置有与母扣对应的公扣。其中,公扣表示凸起结构,母扣表示凹面结构。示例性的,卡槽的形状类型可以是圆形、方形、三角形或不规则形状,此处对卡槽的类型不作限定。在一个实施例中,可选的,调节组件400的部分外壁上设置有卡槽或螺纹。示例性的,以螺纹为例,调节组件400的全部外壁上均设置有螺纹,这样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压力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体、外壳体、膜片和调节组件;/n其中,所述内壳体连接所述外壳体,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分离腔入口和分离腔出口;/n所述膜片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组成的壳体内部,所述膜片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分离腔;/n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上,所述调节组件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能够调节,用于调节所述膜片的开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压力控制阀,其特征在于,包括:内壳体、外壳体、膜片和调节组件;
其中,所述内壳体连接所述外壳体,所述内壳体上设置有分离腔入口和分离腔出口;
所述膜片设置在所述内壳体和所述外壳体组成的壳体内部,所述膜片与所述内壳体之间形成分离腔;
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上,所述调节组件相对于所述内壳体的位置能够调节,用于调节所述膜片的开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与所述内壳体卡槽连接或螺纹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分离腔出口的内壁上,或者所述调节组件设置在所述内壳体的分离腔入口的内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压力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组件包括空心组件,所述空心组件的外壁与所述内壳体上所述分离腔出口的内壁或者分离腔入口的内壁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压力控制阀,其特征在于,所述压力控制阀还包括通气孔,设置在所述外壳体上。


6.根据权利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贵生华伦潘金冲林延松
申请(专利权)人:清华大学苏州汽车研究院吴江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