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路板、灯及制造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3292452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21: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电路板、灯及制造方法,所述电路板包括基板,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电连接单元包括:本体,相对设置的本体承载夹持部;夹持部,相对设置的夹持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部,夹持部间的缝隙的宽度不大于连接线的外径;导向部,自外向内地,相对设置的导向部的间距变小;连接线适于穿过所述导向部之间的区域,卡在所述缝隙中;所述基板具有缺口或通孔,所述缺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导向部围出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本发明专利技术具有固定牢固、效率高等优点。

Circuit board, lamp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电路板、灯及制造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连接线固定,特别涉及电路板、灯及制造方法。
技术介绍
目前,在连接线和电路板的电气连接中,通常使用焊接的方式。这种连接方式的不足在于:1.连接效率低;需要将连接线初步固定在电路板上,如利用镊子按到焊接处,然后再通过焊接方式最后固定;2.可靠性差;通过焊接方式将连接线固定在电路板上,虚焊的几率较大,降低了连接的可靠性;3.对操作人员或设备要求高;需要精准地将连接线按到焊接处,再焊接固定,对操作人员的视力、操作精准度均有较高要求,新手需要较长时间的培训和实训才能达到要求。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现有技术方案中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固定效率高、可靠性好、对操作人员要求低的电路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一种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基板;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电连接单元,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电连接单元包括:本体,相对设置的本体承载夹持部;夹持部,相对设置的夹持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部,夹持部间的缝隙的宽度不大于连接线的外径;导向部,自外向内地,相对设置的导向部的间距变小;连接线适于穿过所述导向部之间的区域,卡在所述缝隙中;所述基板具有缺口或通孔,所述缺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导向部围出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应用上述电路板的灯,该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灯,所述灯包括发光件和灯头;所述灯还包括:驱动板,所述驱动板包括电路板和驱动元件,所述电路板采用上述的电路板,所述驱动元件设置在所述电路板上,并与电连接单元连接;第一电连接线,所述第一电连接线的一端连接所述发光件,另一端穿过缺口或通孔,并卡在夹持部间的缝隙中;第二电连接线,所述第二电连接线的一端连接驱动板,另一端连接灯头。本专利技术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了工艺简单、生产效率高、良品率高的灯的制造方法,该专利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根据上述灯的制造方法,所述制造方法包括驱动板安装步骤,所述安装步骤包括:牵引第一电连接线,使得第一电连接线穿过缺口或通孔:处于通孔或缺口上侧的第一电连接线穿过导向部围出区域,卡在夹持部间的缝隙内。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具有的有益效果为:1.固定效率高;较大的缺口(通孔),以及导向部的间距外宽内窄的设计,使得第一电连接线非常准确、容易地处于较大的缺口内(穿过通孔),再容易、准确地进入和穿过导向部之间外宽内窄的区域,从而准确、快速地导入到较窄缝隙内,整个过程无需专门对准较窄的缝隙,显著地提高了固定效率,且准确、可靠;2.可靠性好;夹持部缝隙的设计,使得第一电连接线牢固地卡在缝隙内,提高了第一电连接线固定的可靠性,也即提高了灯生产的良品率;同时,提高了驱动板和壳连接的稳固程度;夹持部上端的内凹形设计,有效地阻挡了卡在缝隙中的第一电连接线的移动,防止第一电连接线脱离缝隙,提高了第一电连接线固定可靠性,也即提高了灯生产的良品率;承载件的设计,不仅稳固地承载了(壳内的)发光件,同时承载了驱动板,防止了驱动板的松动;3.对操作人员或设备要求低;对于操作人员或设备而言,先使第一电连接线处于较大缺口内(穿过通孔),再利用导向部外宽内窄的设计,第一电连接线穿过导向部之间区域,最后拉进缝隙中,使得第一电连接线的固定工作非常简单、快捷,显著地降低了对操作人员或设备的要求,无需经过专门培训即可上岗。附图说明参照附图,本专利技术的公开内容将变得更易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容易理解的是:这些附图仅仅用于举例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而并非意在对本专利技术的保护范围构成限制。图中:图1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连接单元的结构简图;图2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基体的结构简图;图3是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4的电连接单元的结构简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3和以下说明描述了本专利技术的可选实施方式以教导本领域技术人员如何实施和再现本专利技术。为了教导本专利技术技术方案,已简化或省略了一些常规方面。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源自这些实施方式的变型或替换将在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内。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下述特征能够以各种方式组合以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多个变型。由此,本专利技术并不局限于下述可选实施方式,而仅由权利要求和它们的等同物限定。实施例1: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基板,所述基板是本领域的现有技术,具体结构在此不再赘述;所述基板的边缘具有缺口,如“V”形缺口;电连接单元,所述电连接单元固定在基板上;图1示意性地给出了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连接单元的结构简图,如图1所示,所述电连接单元包括:本体11-13,相对设置的本体呈“Π”形,形成的空间适于容纳电连接线,所述本体的侧部具有第一开口;夹持部21-22,相对设置的夹持部21-22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部,如本体的上侧,或左右侧,夹持部21-22间的缝隙不大于所述电连接线的外径;所述夹持部的侧部具有第二开口;导向部31-32,自外向内地,所述导向部31-32的宽度变小,便于导向通过导向部方便、快捷地穿过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电连接线适于穿过所述导向部31-32围成区域、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卡在所述缝隙中,并处于本体之间;所述基板具有缺口或通孔,所述缺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导向部围出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为了便于固定装置固定在承载件如电路板上,进一步地,所述电连接单元还包括:安装部41-42,所述安装部41-42设置在本体的下侧。为了形成适于容纳电连接线的“Π”形,以方便地卡入缝隙中,并(连接部)阻挡电连接线的进一步移动,防止错过缝隙,进一步地,所述本体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连接部13,所述连接部13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所述连接部13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为了(连接部)阻挡电连接线的进一步移动,防止滑出缝隙,进一步地,所述连接部13的高度不低于第一部分11和夹持部21的高度之和,所述连接部13和夹持部21-22间具有缝隙。为了形成缝隙以适于卡入电连接线,进一步地,二个夹持部21-22向着所述本体围成区域的内部弯曲。为了方便、准确地将电连接线导入缝隙内,进一步地,所述导向部设置在所述夹持部的侧部。放了稳固地固定电连接线,进一步地,所述夹持部21-22的远离本体的一端为内凹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连接单元的制造方法,所述电连接单元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步骤:(A1)冲压步骤:在片状导电体上冲压出基体,如图2所示,所述基体包括:本体,所述本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部分11、连接部13和第二部分12;安装部41-42,所述安装部41-42设置在所述第一部分11和第二部分12的下侧;夹持部21-22,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还包括:/n电连接单元,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电连接单元包括:/n本体,相对设置的本体承载夹持部;/n夹持部,相对设置的夹持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部,夹持部间的缝隙的宽度不大于连接线的外径;/n导向部,自外向内地,相对设置的导向部的间距变小;连接线适于穿过所述导向部之间的区域,卡在所述缝隙中;/n所述基板具有缺口或通孔,所述缺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导向部围出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路板,所述电路板包括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还包括:
电连接单元,固定在所述基板上的电连接单元包括:
本体,相对设置的本体承载夹持部;
夹持部,相对设置的夹持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侧部,夹持部间的缝隙的宽度不大于连接线的外径;
导向部,自外向内地,相对设置的导向部的间距变小;连接线适于穿过所述导向部之间的区域,卡在所述缝隙中;
所述基板具有缺口或通孔,所述缺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与所述导向部围出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具有重叠。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围出区域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完全落在所述缺口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缺口呈“V”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相对设置的夹持部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内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部为弯曲状,一端连接所述夹持部,另一端连接本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路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
相对设置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用于连接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连接部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海卫符春华王桂东
申请(专利权)人:慈溪天坤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