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制过冷冷凝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70410 阅读:39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11:2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强制过冷冷凝器,包括壳管、强制过冷却器、多个换热管,所述壳管具有冷凝腔室、冷媒气体入口、冷媒液体出口,强制过冷却器安装在所述冷凝腔室的底部,强制过冷却器具有冷却通道槽,冷凝腔室的上部与冷媒气体入口联通,冷凝腔室的下部通过所述冷却通道槽与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联通;多个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冷凝腔室、冷却通道槽。该强制过冷冷凝器有效利用壳管的底部空间,增加液态冷媒的行程,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

Forced subcooling condenser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强制过冷冷凝器
本技术涉及制冷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强制过冷冷凝器。
技术介绍
传统壳管冷凝器的底部一般是留出不多的空间当作储液器或过冷用,其底部空间利用并不充分,不符合当今社会提倡节能环保的要求,换热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强制过冷冷凝器,该强制过冷冷凝器有效利用壳管的底部空间,增加液态冷媒的行程,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其技术方案如下:强制过冷冷凝器,包括壳管、强制过冷却器、多个换热管,所述壳管具有冷凝腔室、冷媒气体入口、冷媒液体出口,强制过冷却器安装在所述冷凝腔室的底部,强制过冷却器具有冷却通道槽,冷凝腔室的上部与冷媒气体入口联通,冷凝腔室的下部通过所述冷却通道槽与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联通;多个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冷凝腔室、冷却通道槽。所述壳管包括壳体、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分别封堵在所述壳体的两端,并形成所述冷凝腔室,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多个所述换热管相互平行设置。所述冷媒气体入口设在所述壳体顶端的中部,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设在所述壳体底端的中部,所述冷却通道槽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分别设在所述强制过冷却器的两端,所述出液口设在所述强制过冷却器中部的底部,所述冷凝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冷却通道槽联通,所述冷却通道槽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联通。所述强制过冷却器包括隔板、槽体,所述隔板安装所述槽体上方,并与所述槽体形成所述冷却通道槽。所述隔板将所述冷凝腔室分隔成上冷凝区、下冷凝区,所述隔板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壳管的两端具有间隙,并形成第一过流孔、第二过流孔,所述上冷凝区通过所述第一过流孔、第二过流孔与所述下冷凝区联通,所述冷凝腔室通过所述下冷凝区与所述冷却通道槽联通。所述强制过冷却器还包括多个上折流板、下折流板,多个所述上折流板、下折流板相互间隔设置,所述上折流板的上端与所述隔板连接,所述上折流板的下端与所述槽体底部形成下过流孔;所述下折流板的下端与所述槽体底部连接,所述下折流板的上端与隔板形成上过流孔;所述上过流孔与所述下过流孔相错形成上下折返的折流流通通道。多个所述上折流板垂直于所述隔板,多个所述下折流板垂直于所述槽体底部。所述上折流板的下端设有下凸片,所述下凸片与所述槽体底部连接,所述下折流板的上端设有上凸片,所述上凸片与所述隔板的底面连接。所述下凸片、上凸片分别为二个,二个所述下凸片、上凸片分别与所述槽体底部、隔板的底面连接。需要说明的是:前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对名称的区分。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惯常理解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设备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下面对本技术的优点或原理进行说明:1、本强制过冷冷凝器包括壳管、强制过冷却器、多个换热管,在冷凝腔室的底部增设强制过冷却器,使进入冷凝腔室内的冷媒气体,在冷凝腔室内换热后,再进入强制过冷却器的冷却通道槽内进行二次充分换热,该强制过冷冷凝器有效利用壳管的底部空间,增加液态冷媒的行程,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提高换热效果。2、壳管包括壳体、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方便换热管的安装。3、多个换热管相互平行设置,使进入冷凝腔室内的冷媒气体与换热管的换热更为充分。4、冷媒气体入口设在壳体顶端的中部,冷媒液体出口设在壳体底端的中部,而冷却通道槽的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分别设在强制过冷却器的两端,增加液态冷媒的行程,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更为提高换热效果。5、强制过冷却器包括隔板、槽体,隔板与槽体形成冷却通道槽,使强制过冷却器的换热效果更佳,隔板的设置,能够有效阻挡液态冷媒旋涡形成,从而避免产生闪蒸现象。6、隔板将冷凝腔室分隔成上冷凝区、下冷凝区,冷凝腔室通过下冷凝区与冷却通道槽联通,延长液态冷媒的换热时间。7、强制过冷却器还包括多个上折流板、下折流板,通过上折流板、下折流板改变了流进冷却通道槽内的液态冷媒的流动方向,提高液态冷媒的流动扰动,强化换热,提高换热系数,进一步增大过冷度,提高机组性能系数,降低能耗的效果。8、上折流板的下端设有下凸片,下折流板的上端设有上凸片,使上折流板、下折流板的安装更为稳定。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强制过冷冷凝器的正视图。图2是图1的A-A剖面图。图3是图1的B-B剖面图。附图标记说明:10、壳管,11、冷凝腔室,12、冷媒气体入口,13、冷媒液体出口,14、壳体,15、第一端盖,16、第二端盖,17、第一过流孔,18、第二过流孔,20、强制过冷却器,21、冷却通道槽,22、隔板,23、槽体,24、上折流板,241、下过流孔,242、下凸片,25、下折流板,251、上过流孔,252、上凸片,30、换热管。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对本技术的实施例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至图3所示,强制过冷冷凝器,包括壳管10、强制过冷却器20、多个换热管30,壳管10具有冷凝腔室11、冷媒气体入口12、冷媒液体出口13,强制过冷却器20安装在冷凝腔室11的底部,强制过冷却器20具有冷却通道槽21,冷凝腔室11的上部与冷媒气体入口12联通,冷凝腔室11的下部通过冷却通道槽21与冷媒液体出口13联通;多个换热管30分别穿过冷凝腔室11、冷却通道槽21。其中,壳管10包括壳体14、第一端盖15、第二端盖16,第一端盖15、第二端盖16分别封堵在壳体14的两端,并形成冷凝腔室11,多个换热管30的两端分别穿过第一端盖15、第二端盖16;优选的,多个换热管30相互平行设置;冷媒气体入口12设在壳体14顶端的中部,冷媒液体出口13设在壳体14底端的中部,冷却通道槽21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出液口,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分别设在强制过冷却器20的两端,出液口设在强制过冷却器20中部的底部,冷凝腔室11通过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与冷却通道槽21联通,冷却通道槽21通过出液口与冷媒液体出口13联通;强制过冷却器20包括隔板22、槽体23、多个上折流板24、多个下折流板25,隔板22安装槽体23上方,并与槽体23形成冷却通道槽21;隔板22将冷凝腔室11分隔成上冷凝区、下冷凝区,隔板22的两端分别与壳管10的两端具有间隙,并形成第一过流孔17、第二过流孔18,上冷凝区通过第一过流孔17、第二过流孔18与下冷凝区联通,冷凝腔室11通过下冷凝区与冷却通道槽21联通;多个上折流板24、下折流板25相互间隔设置,上折流板24的上端与隔板22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强制过冷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管、强制过冷却器、多个换热管,所述壳管具有冷凝腔室、冷媒气体入口、冷媒液体出口,强制过冷却器安装在所述冷凝腔室的底部,强制过冷却器具有冷却通道槽,冷凝腔室的上部与冷媒气体入口联通,冷凝腔室的下部通过所述冷却通道槽与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联通;多个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冷凝腔室、冷却通道槽。/n

【技术特征摘要】
1.强制过冷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壳管、强制过冷却器、多个换热管,所述壳管具有冷凝腔室、冷媒气体入口、冷媒液体出口,强制过冷却器安装在所述冷凝腔室的底部,强制过冷却器具有冷却通道槽,冷凝腔室的上部与冷媒气体入口联通,冷凝腔室的下部通过所述冷却通道槽与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联通;多个换热管分别穿过所述冷凝腔室、冷却通道槽。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制过冷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管包括壳体、第一端盖、第二端盖,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分别封堵在所述壳体的两端,并形成所述冷凝腔室,多个所述换热管的两端分别穿过所述第一端盖、第二端盖。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制过冷冷凝器,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换热管相互平行设置。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强制过冷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气体入口设在所述壳体顶端的中部,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设在所述壳体底端的中部,所述冷却通道槽具有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出液口,所述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分别设在所述强制过冷却器的两端,所述出液口设在所述强制过冷却器中部的底部,所述冷凝腔室通过所述第一进液口、第二进液口与所述冷却通道槽联通,所述冷却通道槽通过所述出液口与所述冷媒液体出口联通。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强制过冷冷凝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强制过冷却器包括隔板、槽体,所述隔板安装所述槽体上方,...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芹李春辉王永翔林琼彬刘铭华黄燕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森自控日立万宝空调广州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