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6599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9: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包括第一板体以及与第一板体相邻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二板体上设置有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板体长度边的侧壁上的连接杆、开设在第二板体长度边的侧壁上且宽度大于连接杆宽度的凹槽,所述凹槽一侧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齿,所述连接杆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齿卡接配合的第二卡齿,所述连接杆以及所述凹槽上设置有封堵两者之间缝隙的密封组件。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具有提高相邻板体之间连接稳定性的效果。

A kind of sound insulation and heat insulation composite concrete lightweight board structure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
本技术涉及施工建材的
,尤其是涉及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
技术介绍
混凝土轻质板结构是一种建筑用轻质隔墙条板,是指采用轻质材料或轻型构造制作,两侧面设有榫头、榫槽及接缝槽,用于工业与民用建筑的非承重内隔墙的预制条板,所使用的原料应符合国家标准。混凝土轻质板结构主要包括空心条板、实心条板和复合条板等。空心条板是沿板材长度方向留有若干贯穿空洞的预制条板。实心条板是用同类材料制作的无孔洞预制条板。复合条板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功能材料复合而成的预制条板。目前,公告号为CN201704859U的中国技术专利公开了一种蒸压加气混凝土板,包括由支撑结构及包裹所述支撑结构的混凝土构成的板状主体,所述板状主体的一个侧面设有凸起,与其相对的另一侧面设有凹槽,该凹槽的形状尺寸与凸起相对应。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上述方案中在板状主体的侧面开设凸起,并在相对的侧面开设凹槽,用于与相邻的板状主体上的凸起卡接,从而实现两个相邻板状主体的连接,但是,上述连接方案连接的紧密性低,降低了板状主体之间的稳定性,从而影响了墙体整体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其具有提高相邻板体之间连接稳定性的效果。本技术的上述技术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包括第一板体以及与第一板体相邻的第二板体,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二板体上设置有卡接组件,所述卡接组件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板体长度边的侧壁上的连接杆、开设在第二板体长度边的侧壁上且宽度大于连接杆宽度的凹槽,所述凹槽一侧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齿,所述连接杆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齿卡接配合的第二卡齿,所述连接杆以及所述凹槽上设置有封堵两者之间缝隙的密封组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将第一板体上的连接杆沿凹槽远离第一卡齿的侧壁贴壁滑移至凹槽中,再将连接杆向靠近第一卡齿的方向推送,使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卡接配合,再使用密封组件封堵凹槽与连接杆之间的缝隙,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的设置使得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连接紧密,不易脱落,从而加强了相邻混凝土轻质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此提高墙体的整体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密封组件包括开设在连接杆内部的空腔、填充在空腔内的第一黏胶以及固定连接在凹槽槽底的内壁上的尖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当连接杆下移至下表面与凹槽的槽底接触时,尖针刺入连接杆内部的空腔中,第一黏胶从穿刺孔中泄漏,将连接杆推送至与第一卡齿卡接的过程中,第一黏胶逐渐填充满连接杆与凹槽之间的空隙,从而将连接杆固定在凹槽中,采用第一黏胶填充的方式固定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提高了两者连接的稳定性,避免两者脱落而影响墙体的整体稳定性。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尖针的尖端倾斜向上设置。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尖针的尖端倾斜向上设置,一方面提高了尖针刺穿连接杆底部的便利性,另一方面避免阻碍连接杆向靠近第一卡齿的方向移动。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连接杆靠近所述第一板体的一端的侧壁上开设有环形槽,所述环形槽内固定连接有具有弹性的环形圈。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由于环形圈具有弹性,当连接杆上的第二卡齿与凹槽内的第一卡齿卡接配合后,环形圈弹出环形槽并将凹槽与连接杆接口处的缝隙封堵,从而避免第一黏胶溢出而影响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之间的连接效果。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二板体长度边的侧壁上均黏贴有一层镀铝膜。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镀铝膜具有良好的反射性能,当声能或热能传递至第一板体或第二板体的侧壁上时,镀铝膜将声能和热能反射出去,从而避免热能的散失和声能的传递,以此提高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隔热隔音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镀铝膜的表面黏贴有一层第二黏胶。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镀铝膜的表面黏贴有第二黏胶,当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相连接时,两块镀铝膜黏贴紧密,从而将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之间的缝隙封堵,避免声能和热能从缝隙中传递出去,从而提高了墙体的整体隔热隔音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二板体的内部均开设有沿两者长度方向贯穿两者的通孔。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孔分别沿第一板体和第二板体的长度方向将两者贯穿,从而使得多个互相连接的混凝土轻质板之间形成通路,由于声能的传递需要介质,介质的转换损耗能量,声能通过空气传播到第一板体中,再在多条通路内传递,以此使得声能不断变换传递介质,造成能量的反复损耗,以此达到消除噪音的效果;而通孔内的气体基本不产生流动,导致通孔内的导热系数较低,热量在导热系数较低的介质中传递缓慢,从而起到隔热效果;墙体内的通路提升了墙体整体的隔音隔热性能。本技术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板体以及所述第二板体内均设置有隔音层以及隔热层,所述隔音层内填充有隔音棉,所述隔热层内嵌合有真空隔热板。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在隔音层内填充隔音棉,在隔热层中嵌合真空隔热板,隔音棉的设置对传递至隔音层中的声能进行吸收,从而对墙体起到良好的隔音效果;真空隔热板有效地避免空气对流引起的热传递,因此真空隔热板的导热系数大幅度降低,热量在导热系数低的介质中传递缓慢,从而对墙体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综上所述,本技术的有益技术效果为:第一卡齿与第二卡齿的设置使得第一板体与第二板体连接紧密,不易脱落,从而加强了相邻混凝土轻质板之间连接的稳定性,以此提高墙体的整体稳定性;采用第一黏胶填充的方式固定第一板体以及第二板体,提高了两者连接的稳定性,避免两者脱落而影响墙体的整体稳定性;尖针的尖端倾斜向上设置,一方面提高了尖针刺穿连接杆底部的便利性,另一方面避免阻碍连接杆向靠近第一卡齿的方向移动。附图说明图1是本实施例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板体;11、镀铝膜;111、第二黏胶;2、第二板体;21、通孔;3、卡接组件;31、连接杆;311、环形槽;312、环形圈;32、凹槽;33、第一卡齿;34、第二卡齿;4、密封组件;41、空腔;42、第一黏胶;43、尖针;5、隔音层;51、隔音棉;6、隔热层;61、真空隔热板。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参照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包括第一板体1以及第二板体2。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均为长方形板状结构,两者的内部均设置有隔音层5和隔热层6。隔音层5内填充有隔音棉51,隔音棉51采用玻璃棉,玻璃棉具有良好的吸音效果,从而减弱噪音的传播。隔热层6内嵌合有真空隔热板61,真空隔热板61有效地避免空气对流引起的热传递,因此真空隔热板61的导热系数大幅度降低,热量在导热系数低的介质中传递缓慢,从而对墙体起到良好的隔热效果。参照图1,第一板体1和第二板体2上设置有卡接组件3。卡接组件3包括连接杆31、凹槽32、第一卡齿33以及第二卡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包括第一板体(1)以及与第一板体(1)相邻的第二板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以及所述第二板体(2)上设置有卡接组件(3),所述卡接组件(3)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板体(1)长度边的侧壁上的连接杆(31)、开设在第二板体(2)长度边的侧壁上且宽度大于连接杆(31)宽度的凹槽(32),所述凹槽(32)一侧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齿(33),所述连接杆(31)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齿(33)卡接配合的第二卡齿(34),所述连接杆(31)以及所述凹槽(32)上设置有封堵两者之间缝隙的密封组件(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包括第一板体(1)以及与第一板体(1)相邻的第二板体(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板体(1)以及所述第二板体(2)上设置有卡接组件(3),所述卡接组件(3)包括固定连接在第一板体(1)长度边的侧壁上的连接杆(31)、开设在第二板体(2)长度边的侧壁上且宽度大于连接杆(31)宽度的凹槽(32),所述凹槽(32)一侧的内壁上开设有第一卡齿(33),所述连接杆(31)的内壁上开设有与所述第一卡齿(33)卡接配合的第二卡齿(34),所述连接杆(31)以及所述凹槽(32)上设置有封堵两者之间缝隙的密封组件(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组件(4)包括开设在连接杆(31)内部的空腔(41)、填充在空腔(41)内的第一黏胶(42)以及固定连接在凹槽(32)槽底的内壁上的尖针(4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隔音隔热复合型混凝土轻质板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尖针(43)的尖端倾斜向上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文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胜盈新型建材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