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车身后部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62078 阅读:36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8: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一种车身后部组件,包括后部下车体总成、两个后侧围组件和一个后端板总成,所述后端板总成固定连接于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后端部上,两个所述后侧围组件分别位于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左右两端上,所述后侧围组件包括D柱总成、轮罩连接板、轮罩内板和侧围总成,所述轮罩连接板下端与所述轮罩内板下部固定连接,所述轮罩连接板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D柱总成上,所述D柱总成分别与所述侧围总成和所述后端板总成固定连接,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轮罩内板和所述侧围总成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一种车身后部组件取消了前护板和后护板,减少了零部件,实现减重、结构轻量化;提高车身尺寸的稳定性。

A body rear part assembly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车身后部组件
本技术涉及一种汽车车身技术,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身后部组件。
技术介绍
汽车车身后部组件是车身结构的重点结构之一。布置有饰件,电器、车身附件等,汽车车身后部组件(如图1、2、3、4、5、6和7所示)包括后护板01、前护板02、轮罩内板03和轮罩连接板04、尾灯安装板05和后端下板06等。对于车身本体而言,车身后部组件包含着车身C柱、D柱及其接头,对车身抗弯,抗扭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车身抗扭方面,是关键结构之一。传统的车身后部组件存在有以下不足:(1)轮罩内板03前后端分件高度差大(图5中的虚线位置),材料利用率低;(2)侧围外板07和后部下车体区域(如后地板08)的零件比较多、结构复杂;(3)前护板02、后护板01塞焊09或螺栓连接(图6虚线框处)强度差,员工弯腰塞焊操作性差,生产效率低,导致焊接工艺便利性差;(4)车身重量重,车身成本高;(5)尾灯安装板05与后端下板06的分件位置靠门洞拐角上方,导致后端下板拐角区域废料多,材料利用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而完成的,本技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部下车体总成(1)、两个后侧围组件(2)和一个后端板总成(3),所述后端板总成(3)固定连接于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1)后端部上,两个所述后侧围组件(2)分别位于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1)左右两端上,所述后侧围组件(2)包括D柱总成(21)、轮罩连接板(22)、轮罩内板(23)和侧围总成(24),所述轮罩连接板(22)下端与所述轮罩内板(23)下部固定连接,所述轮罩连接板(22)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D柱总成(21)上,所述D柱总成(21)分别与所述侧围总成(24)和所述后端板总成(3)固定连接,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1)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轮罩内板(23)...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部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后部下车体总成(1)、两个后侧围组件(2)和一个后端板总成(3),所述后端板总成(3)固定连接于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1)后端部上,两个所述后侧围组件(2)分别位于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1)左右两端上,所述后侧围组件(2)包括D柱总成(21)、轮罩连接板(22)、轮罩内板(23)和侧围总成(24),所述轮罩连接板(22)下端与所述轮罩内板(23)下部固定连接,所述轮罩连接板(22)上端固定连接于所述D柱总成(21)上,所述D柱总成(21)分别与所述侧围总成(24)和所述后端板总成(3)固定连接,所述后部下车体总成(1)左侧和右侧分别与对应的所述轮罩内板(23)和所述侧围总成(24)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后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内板(23)前端底部和后端底部位于同一直线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后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连接板(22)两侧上分别设置有向下延伸的翻边(221)。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车身后部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轮罩连接板(22)中部向前后延伸设置有向上凸的加强筋(222)。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意一项权利要求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覃鹏飞贾丽刚卢堃林郭平
申请(专利权)人: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西;45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