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徐艳红专利>正文

一种防摔倒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3254679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8 05: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防摔倒装置,包括底梁、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第一纵梁上部套接有第二纵梁;第二纵梁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进行升降;升降装置安装在两根第一纵梁的中间位置;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一端部套接在一起,可相对滑动;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防摔倒装置,设计合理,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调节装置的宽度和高度,扩大装置的适用范围,适应不同身材,另外整体稳定性好,该装置解决了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因下肢力量不足造成出行困难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防摔倒装置
本技术涉及防摔倒装置
,具体为一种防摔倒装置。
技术介绍
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由于行动不便常会借助一些防摔倒装置进行辅助行走;现有的防摔倒装置,设计结构固定,面对不同的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时,不能有效调节防摔倒装置的宽度和高度,缩小了防摔倒装置的适用范围,对于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的长期使用该设备时会产生不适感,容易发生意外。申请人张杰于2016年07月25日申请了申请号为CN201620828372.8的专利,该专利公开了一种双腋式助行架,包括上框架和下框架,其中上框架主要由两个平行设置的侧肋护管构成,两个侧肋护管的前端分别插接手柄支架的两端,两个侧肋护管的后端分别插接靠背管的两端,且侧肋护管的两端侧面均设置连接锁紧螺栓的通孔,通过锁紧螺栓压紧深入到侧肋护管内部的手柄支架和靠背管。上述装置通过胸托管、腋下支架、靠背管和侧肋护管进行全方位支撑,且带有多个功能,但是该装置设计结构固定,面对不同的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时,不能有效调节防摔倒装置的宽度和高度,缩小了防摔倒装置的适用范围,现有技术在实际使用上显然存在不便与缺陷,所以有必要加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以上不足,提供一种防摔倒装置,可以有效调节防摔倒装置的宽度和高度,扩大防摔倒装置的适用范围,调节过程简便快捷,整体稳定性好。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摔倒装置,包括底梁、第一纵梁、第二纵梁、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所述第一纵梁上部套接有第二纵梁;所述第二纵梁在升降装置的作用下进行升降;所述升降装置安装在两根第一纵梁的中间位置;所述升降装置包括壳体,壳体上表面设有摇把;所述摇把通过轴承座进行固定,轴承座固定于壳体的内腔表面上,摇把一端连接第一斜齿轮;所述第一斜齿轮一侧啮合有第二斜齿轮;所述第二斜齿轮套设在连杆上;所述连杆左右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直齿轮,连杆两端固定于第二轴承座上,所述第二轴承座固定于壳体两端的内腔表面上;所述直齿轮与竖直的齿条啮合;所述齿条固定于第二纵梁内部;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的一端部套接在一起,可相对滑动。进一步地,所述底梁上表面固定有第一纵梁,底梁两端设有伸缩梁,伸缩梁套接在底梁内腔中。进一步地,伸缩梁端部下方设有滚轮,包括两个后轮和两个前轮,所述后轮分别带有刹车装置,前轮为万向轮。进一步地,所述第一横梁和第二横梁设有上下两组。进一步地,所述第二纵梁顶部设有腋托管;所述腋托管呈弧形圆管,腋托管表面设有PU软质材料。进一步地,腋托管下方设有握把,握把两端固定于第二纵梁上,握把位置可上下调节。进一步地,握把下方设有刹车把手,刹车把手通过刹车线控制两个后轮。本技术采用以上技术方案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本技术结构简捷,设计合理,使用者可以根据实际需要,有效调节该装置的宽度和高度,通过齿轮齿条啮合结构调节装置的高度简便快捷,扩大了装置的适用范围,适应不同身材,另外整体稳定性好,该装置解决了老年人或者残障人士因下肢力量不足造成出行困难的问题。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说明。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升降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第一纵梁,2-第二纵梁,3-升降装置,301-壳体,302-摇把,303-第一轴承座,304-第一斜齿轮,305-第二斜齿轮,306-连杆,307-直齿轮,308-第二轴承座,309-齿条,4-底梁,5-伸缩梁,6-后轮,7-前轮,8-腋托管,9-握把,10-刹车把手,11-第一横梁,12-第二横梁。具体实施方式为了对本技术的技术特征、目的和效果有更加清楚的理解,现对照附图说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实施例如图1和图2共同所示,本技术提供一种防摔倒装置,包括底梁4、第一纵梁1、第二纵梁2、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所述底梁4为方形管材结构,底梁4设有两根,底梁4两端设有伸缩梁5;所述伸缩梁5共设有四根,伸缩梁5分别套接在底梁4内腔中,伸缩梁5伸出底梁4的长度可以进行调节,起到增强装置稳定性的作用;伸缩梁5一端部下方设有滚轮,所述滚轮设有四个,包括两个后轮6和两个前轮7,所述后轮6分别带有刹车装置;所述前轮7为万向轮,保证装置行走转向灵活;所述底梁4上表面固定有第一纵梁1,第一纵梁1设有四根,每根第一纵梁1上部套接有一根第二纵梁2;所述第二纵梁2在升降装置3的作用下,实现升降功能;所述升降装置3安装在两根第一纵梁1的中间位置,升降装置3包括壳体301;所述壳体301呈方状结构,内部中空,壳体301上表面设有摇把302,内部设有第一轴承座303、第一斜齿轮304、第二斜齿轮305、连杆306、直齿轮307和第二轴承座308;所述摇把302通过第一轴承座303进行固定,第一轴承座303内设轴承,第一轴承座303固定于壳体301的内腔表面上,摇把302一端连接第一斜齿轮304;所述第一斜齿轮304一侧啮合有第二斜齿轮305;所述第二斜齿轮305套设在连杆306上;所述连杆306左右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直齿轮307,连杆306两端固定于第二轴承座308上,所述第二轴承座308固定于壳体301两端的内腔表面上;所述直齿轮307与竖直的齿条309啮合;所述齿条309固定于第二纵梁2内部;手动控制摇把302,使其转动,摇把302在第一轴承座303的支撑下带动第一斜齿轮304进行转动,第一斜齿轮304带动与之啮合的第二斜齿轮305进行转动,随之连杆306及直齿轮307进行转动,直齿轮307转动促使与之啮合的齿条309进行上升或者下降运动;所述第一纵梁1侧面固定有第一横梁11,与第一纵梁1对称分布的另一根第一纵梁1上设有第二横梁12,所述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的一端部分别固定于两根第一纵梁1上,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的另一端部套接在一起,第一横梁11套接到第二横梁12内腔,可以实现相对滑动,且第二横梁12上有锁紧装置进行固定,所述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设有上下两组;所述第二纵梁2顶部设有腋托管8;所述腋托管8呈弧形圆管,腋托管8表面设有PU软质材料;腋托管8下方设有握把9,握把9两端固定于第二纵梁2上,握把9的位置可以上下调节,适应不同臂长的人使用;握把9下方设有刹车把手10,刹车把手10通过刹车线控制两个后轮6。使用该装置前,可以根据使用者的身材需要调节装置的宽度和高度,调节宽度即调节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套接位置;调节高度即通过转动摇把302调节第二纵梁2和腋托管8的高度;另外还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摔倒装置,包括底梁(4)、第一纵梁(1)、第二纵梁(2)、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1)上部套接有第二纵梁(2);所述第二纵梁(2)在升降装置(3)的作用下进行升降;所述升降装置(3)安装在两根第一纵梁(1)的中间位置;所述升降装置(3)包括壳体(301),壳体(301)上表面设有摇把(302);所述摇把(302)通过第一轴承座(303)进行固定,第一轴承座(303)固定于壳体(301)的内腔表面上,摇把(302)一端连接第一斜齿轮(304);所述第一斜齿轮(304)一侧啮合有第二斜齿轮(305);所述第二斜齿轮(305)套设在连杆(306)上;所述连杆(306)左右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直齿轮(307),连杆(306)两端固定于第二轴承座(308)上,所述第二轴承座(308)固定于壳体(301)两端的内腔表面上;所述直齿轮(307)与竖直的齿条(309)啮合;所述齿条(309)固定于第二纵梁(2)内部;所述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的一端部套接在一起。/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摔倒装置,包括底梁(4)、第一纵梁(1)、第二纵梁(2)、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纵梁(1)上部套接有第二纵梁(2);所述第二纵梁(2)在升降装置(3)的作用下进行升降;所述升降装置(3)安装在两根第一纵梁(1)的中间位置;所述升降装置(3)包括壳体(301),壳体(301)上表面设有摇把(302);所述摇把(302)通过第一轴承座(303)进行固定,第一轴承座(303)固定于壳体(301)的内腔表面上,摇把(302)一端连接第一斜齿轮(304);所述第一斜齿轮(304)一侧啮合有第二斜齿轮(305);所述第二斜齿轮(305)套设在连杆(306)上;所述连杆(306)左右两侧对称分布有两个直齿轮(307),连杆(306)两端固定于第二轴承座(308)上,所述第二轴承座(308)固定于壳体(301)两端的内腔表面上;所述直齿轮(307)与竖直的齿条(309)啮合;所述齿条(309)固定于第二纵梁(2)内部;所述第一横梁(11)和第二横梁(12)的一端部套接在一起。


2.如权利要求1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艳红
申请(专利权)人:徐艳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山东;37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