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继电器负载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240530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2-04 19:2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继电器负载机构,包括动导电片、静导电片、动片组件和推动卡,所述动片组件由动簧片、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叠置而成,所述静导电片上安装有主静触点和辅助静触点;所述动簧片上安装有主动触点和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动触点到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主动触点到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当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靠近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辅助动触点与辅助静触点先接触后,所述主动触点再与主静触点接触;当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远离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时,所述主动触点与主静触点先分离后,所述辅助动触点再与辅助静触点分离。本发明专利技术提高了继电器抗冲击电流的能力,延长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A relay load mechanism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继电器负载机构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继电器,特别涉及一种继电器负载机构。
技术介绍
电力继电器是一种自动开关,和其他电磁继电器一样,对电路起着自动接通和切断作用。所不同的是,电力继电器将承受大功率的负载和超高的短时电流冲击。电力继电器的负载机构通常是通过动触点和静触点的接触与分离来实现对电路的接通和切断作用,在频繁地接通和切断之间切换时,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难免会产生电弧火花,特别是承受大功率的负载和超高的短时电流冲击时,电弧火花会造成动触点和静触点熔化粘接,影响继电器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继电器负载机构,保护动触点和静触点,减少电弧火花的产生,延长继电器的使用寿命。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负载机构,包括动导电片、静导电片、动片组件和推动卡,所述动片组件由动簧片、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叠置而成,所述动簧片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静导电片上安装有主静触点和辅助静触点;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动导电片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设有主动触点安装部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上分别安装有与所述主静触点和辅助静触点分别对应的主动触点和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动触点到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主动触点到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之间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延伸;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与所述推动卡连接,所述推动卡能够驱动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主动触点和主静触点接触或分离、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接触或分离;其中,当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靠近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先接触后,所述主动触点再与所述主静触点接触;当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远离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时,所述主动触点与所述主静触点先分离后,所述辅助动触点再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优选地,所述辅助动触点安装部上具有一弯折部,所述弯折部向靠近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弯折,使所述辅助动触点的接触面在朝向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上突出于所述主动触点的接触面。优选地,所述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和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固定连接。优选地,所述主动触点的接触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辅助动触点的接触面的面积,所述主静触点的接触面的面积大于所述辅助静触点的接触面的面积。优选地,所述动簧片上围绕所述主动触点开设有U形孔,所述U形孔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端部。优选地,所述推动卡上设置有卡槽,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的突出结构,所述突出结构置于所述卡槽中。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负载机构,提高了继电器抗冲击电流的能力,电气性能更强,并且延长了继电器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负载机构的示意图;图2为继电器负载机构的部件分解示意图;图3为图1的主视图,其中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处于接触状态,主动触点和辅助动触点处于分离状态;图4为与图2对应,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处于接触状态,主动触点和辅助动触点也处于接触状态;图5为动片组件的示意图;图6为图5的主视图。具体实施方式为了使得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除非另外定义,本专利技术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专利技术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为了保持本专利技术的以下说明清楚且简明,具体实施方式中省略了已知功能和已知部件的详细说明。如图1~6所示,本专利技术的继电器负载机构,包括动导电片1、静导电片2、动片组件和推动卡4,所述动片组件由动簧片3、第一分流片5和第二分流片6叠置而成,所述动簧片3具有第一端部31和第二端部32。所述静导电片2上安装有主静触点201和辅助静触点202;所述动簧片3的第一端部31与所述动导电片1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3的第二端部32设有主动触点安装部321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322,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321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322上分别安装有与所述主静触点201和辅助静触点202分别对应的主动触点301和辅助动触点302,所述辅助动触点302到所述第一端部31的距离大于所述主动触点301到所述第一端部31的距离,也就是所述辅助动触点302到所述第一端部31与动导电片1固定连接点的直线距离大于所述主动触点301到所述第一端部31与动导电片1固定连接点的直线距离。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321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322之间设置有开口槽323,所述开口槽323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延伸,也就是自所述第一端部32的边缘向第一端部31的方向延伸,所述开口槽323的长度与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321对的长度匹配。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321与所述推动卡4连接,所述推动卡4能够驱动所述动簧片3的第二端部32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导电片2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主动触点301和主静触点201接触或分离、辅助动触点302和辅助静触点202接触或分离。所述推动卡4上设置有卡槽41,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321设有与所述卡槽41配合的突出结构324,所述突出结构324置于所述卡槽41中。所述第一分流片5和第二分流片6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动簧片3的第一端部31和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321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分流片5和第二分流片6与所述辅助动触点安装部322之间不连接,保证所述辅助动触点安装部322的柔性,减少接触或分离换向时的弹性阻力。其中,当所述动簧片3的第二端部32向靠近所述静导电片2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辅助动触点302与所述辅助静触点202先接触后,所述主动触点301再与所述主静触点201接触,即从图3所示状态变为如图4所示状态;当所述动簧片3的第二端部32向远离所述静导电片2的方向移动时,所述主动触点301与所述主静触点201先分离后,所述辅助动触点302再与所述辅助静触点202分离。这样,在触点接触和分离的过程中产生的拉弧都会由所述辅助动触点302与所述辅助静触点202承担,避免所述主动触点301与主静触点201产生拉弧现象,保护主动触点301与主静触点201,即使当所述辅助动触点302与所述辅助静触点202因为拉弧发生损坏后,所述主动触点301与主静触点201依旧可以正常工作,因此延长了负载机构的使用寿命。而且由于所述辅助动触点302到所述第一端部31与动导电片1固定连接点的直线距离大于所述主动触点301到所述第一端部31与动导电片1固定连接点的直线距离,当所述动簧片3的第二端部32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导电片2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辅助动触点302的运动速度大于所述主动触点301的运动速度,有助于所述辅助动触点302与所述辅助静触点202的快速接触与快速分离,增强了辅助动触点302的灭弧能力,使整个回路的电气性能更强,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继电器负载机构,包括动导电片、静导电片、动片组件和推动卡,所述动片组件由动簧片、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叠置而成,所述动簧片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特征在于,/n所述静导电片上安装有主静触点和辅助静触点;/n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动导电片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设有主动触点安装部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上分别安装有与所述主静触点和辅助静触点分别对应的主动触点和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动触点到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主动触点到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n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之间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延伸;/n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与所述推动卡连接,所述推动卡能够驱动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主动触点和主静触点接触或分离、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接触或分离;/n其中,当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靠近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先接触后,所述主动触点再与所述主静触点接触;当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远离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时,所述主动触点与所述主静触点先分离后,所述辅助动触点再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分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继电器负载机构,包括动导电片、静导电片、动片组件和推动卡,所述动片组件由动簧片、第一分流片和第二分流片叠置而成,所述动簧片具有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静导电片上安装有主静触点和辅助静触点;
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动导电片固定连接,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设有主动触点安装部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上分别安装有与所述主静触点和辅助静触点分别对应的主动触点和辅助动触点,所述辅助动触点到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大于所述主动触点到所述第一端部的距离;
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和辅助动触点安装部之间设置有开口槽,所述开口槽沿所述动簧片的长度方向延伸;
所述主动触点安装部与所述推动卡连接,所述推动卡能够驱动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靠近或远离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主动触点和主静触点接触或分离、辅助动触点和辅助静触点接触或分离;
其中,当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靠近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时,所述辅助动触点与所述辅助静触点先接触后,所述主动触点再与所述主静触点接触;当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向远离所述静导电片的方向移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百川
申请(专利权)人:时太工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