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负载开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3100888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0-01-14 20:5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负载开关,包括盒体和盖合于盒体的盖体,盒体内容置有用于控制负载所在电路通断的负载通断机构和用于控制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推动卡;负载通断机构包括动导电片、动片组件、静导电片、铆接或焊接于动片组件的动触点以及铆接或焊接于静导电片的静触点,动片组件包括动簧片和分流片,分流片和动簧片叠放在一起,动片组件的一端和动导电片的一端铆接或焊接;动导电片上镶嵌有用于检测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推动卡能够推动动片组件向靠近或远离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或接触。采用本发明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能够将分流器内置于盒体内,占用空间小,安装便捷。

A load switch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负载开关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负载开关,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应用于智能电表以及工业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负载开关。
技术介绍
目前,负载开关广泛应用于智能电表和工业化自动控制系统中,但是,现有的负载开关尚存在许多缺陷,例如由于分流器均设置在负载开关的外侧而造成占用空间大,由于各种导线连接造成的电路板安装不便捷,负载开关本身的体积大、耐压能力小、抗冲击电流能力差、使用寿命短、温升高等,从而降低了负载开关的安全性,给客户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针对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新的负载开关具有重要意义。
技术实现思路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负载开关,其能够将分流器内置于盒体内,占用空间小,安装便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包括盒体和盖合于所述盒体的盖体,所述盒体内容置有用于控制负载所在电路通断的负载通断机构和用于控制所述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推动卡;所述负载通断机构包括动导电片、动片组件、静导电片、铆接或焊接于所述动片组件的动触点以及铆接或焊接于所述静导电片的静触点,所述动片组件包括动簧片和分流片,所述分流片和动簧片叠放在一起,所述动片组件的一端和所述动导电片的一端铆接或焊接;所述动导电片上镶嵌有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所述推动卡能够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或接触。优选地,所述动导电片包括第一动导电片部和第二动导电片部,所述分流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导电片部焊接或铆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导电片部焊接或铆接。优选地,所述分流片位于所述动导电片和所述动簧片之间,所述动簧片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分流片铆接或焊接,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开设有供所述动触点穿设的穿设孔,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穿设孔的周围开设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的开口朝向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所述推动卡能够推动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优选地,所述动片组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条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将所述动片组件分成若干组动片杆,各所述动片杆上均铆接或焊接有一个所述动触点。优选地,所述分流器的引脚焊接有导线,所述盒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导线伸出的第一开口。优选地,所述盖体上开设有供所述分流器的引脚伸出的通孔。优选地,所述盒体内还容置有用于检测所述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设于所述推动卡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一侧,当所述推动卡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接触时,所述推动卡触碰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接通;当所述推动卡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靠近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时,所述推动卡离开所述微动开关,所述微动开关断开。进一步地,所述微动开关上设有限位块,所述微动开关上可设有供所述限位块穿设的穿孔,所述盖体上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微动开关前后移动的凸出部,所述盒体内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微动开关上下移动的挡板,所述盒体内部设有用于限制所述微动开关左右移动的限位槽,所述限位块的一端抵于所述挡板,另一端穿过所述穿孔并设于所述限位槽。优选地,所述盒体位于所述动触点下方的位置开设有第一凹槽,所述盖体位于所述动触点上方的位置开设有第二凹槽。优选地,所述盒体上开设有供所述静导电片和动导电片伸出的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周围设有加强筋。相比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有益效果在于:1、通过在动导电片上镶嵌用于检测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将分流器内置在盒体内,可节省电器部件的占用空间。2、通过设置微动开关,可及时知晓负载开关的通断状态;进一步地,通过在微动开关上设置对微动开关进行限位的限位块,可确保微动开关所在电路的检测信号的稳定性。3、通过在盖体上开设供分流器的引脚、线圈组件的引脚以及微动开关的引脚伸出的通孔,可以实现在将负载开关安装在电路板上时,无需外接导线,从而缩小了整体体积,节省材料,安装便捷。4、采用开设有弧形孔的动簧片来代替弹片,可节约负载开关的生产成本。5、通过设置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可确保动触点和静触点之间的耐压能力;6、通过设置第三凹槽,可提高负载通断机构和磁路机构之间的耐压能力;7、通过设置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可防止盒体壁面向盒体内侧倾斜变形。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盒体和盖体均未示出;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负载通断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负载通断机构和推动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动导电片和分流器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盒体;图7为图6中A部的局部放大图;图8为图7中微动开关和限位块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一个剖视图,其示出了第一凹槽和第二凹槽;图10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另一个剖视图,其示出了第一弯折部和第二弯折部;图11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负载通断机构和推动卡的连接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负载通断机构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推动卡的结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动片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二种实施方式的动簧片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盒体和盖体均未示出;图17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三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盒体和盖体;图18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中,盒体和盖体均未示出;图19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四种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其示出了盒体和盖体;图20为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四中实施方式的动片组件的一种方式的分解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结构以及工作原理等作进一步的说明。图1~图10示出了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的第一种实施方式的各部分的结构示意图。参见图1、图2,本专利技术的负载开关,包括盒体100和盖合于盒体100的盖体200,盒体100内容置有用于控制负载所在电路通断的负载通断机构300和用于控制负载通断机构300通断的推动卡400。参见图3并结合图1、图2,负载通断机构300包括动导电片301、动片组件、静导电片308、铆接或焊接于动片组件的动触点306以及铆接或焊接于静导电片308的静触点307。动导电片301和静导电片308均延伸至盒体100外,具体地,盒体100上开设有供动导电片301和静导电片308伸出的第二开口101,为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和盖合于所述盒体的盖体,所述盒体内容置有用于控制负载所在电路通断的负载通断机构和用于控制所述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推动卡;/n所述负载通断机构包括动导电片、动片组件、静导电片、铆接或焊接于所述动片组件的动触点以及铆接或焊接于所述静导电片的静触点,所述动片组件包括动簧片和分流片,所述分流片和动簧片叠放在一起,所述动片组件的一端和所述动导电片的一端铆接或焊接;所述动导电片上镶嵌有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n所述推动卡能够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或接触。/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包括盒体和盖合于所述盒体的盖体,所述盒体内容置有用于控制负载所在电路通断的负载通断机构和用于控制所述负载通断机构通断的推动卡;
所述负载通断机构包括动导电片、动片组件、静导电片、铆接或焊接于所述动片组件的动触点以及铆接或焊接于所述静导电片的静触点,所述动片组件包括动簧片和分流片,所述分流片和动簧片叠放在一起,所述动片组件的一端和所述动导电片的一端铆接或焊接;所述动导电片上镶嵌有用于检测所述负载所在电路电流的分流器;
所述推动卡能够推动所述动片组件向靠近或远离所述动导电片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动触点和静触点分离或接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导电片包括第一动导电片部和第二动导电片部,所述分流器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动导电片部焊接或铆接,另一端与所述第二动导电片部焊接或铆接。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片位于所述动导电片和所述动簧片之间,所述动簧片包括第一端部和第二端部,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与所述分流片铆接或焊接,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开设有供所述动触点穿设的穿设孔,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位于所述穿设孔的周围开设有弧形孔,所述弧形孔的开口朝向所述动簧片的第一端部,所述推动卡能够推动所述动簧片的第二端部。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载开关,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片组件上沿其长度方向开设有至少一条开口槽,所述开口槽将所述动片组件分成若干组动片杆,各所述动片杆上均铆接或焊接有一个所述动触点。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何百川
申请(专利权)人:时太工业科技上海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